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梅瓶赏析
“青花一片西域来,洒落卵白姿百态”。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瓷器的胎骨,是二元配方。采用麻仓御土20%和瓷石80%配比而成。麻仓土是高岭土的一种,早在明代万历时期就开采枯竭了。后来最好的高岭土为临川土,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采枯竭,7501瓷器采用的就是最后库存的2吨临川土。而高岭土的品质决定了瓷器的品质。 元代没有球磨机,是用传统的水力舂成不子。麻仓土舂得不够精细,掺在瓷石之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瓷土里面有明显的缝隙。也就是说,瓷石成粉后,掺入的麻仓土不够细腻,所以一方面瓷胎耐高温,可以烧到1280度不倒(原有的一元配方,由于胎中含氧化铝低,耐火性能不好,超过1200度就容易变形,软化),从而可以烧出青花瓷美丽的宝石蓝色(苏麻离青料必须在1250度以上高温才能发出美丽的蓝色);另一方面瓷胎本身瑕疵明显,缝隙大,含水率高,同时也是气泡明显的原因之一。 而现代瓷器,由于采用的是球磨机粉碎高岭土再加瓷石,胚胎非常细腻,胎体中本来含水分就少,再加上电窑,气窑温度极高,基本都在1300度以上烧成,而且温度恒温,基本上气泡已经非常小,甚至看不到了,而且气泡也很均匀,没有元瓷或者明瓷那种小气泡密集,间有大气泡的迹象。 元青花瓷器,由于麻仓土掺进瓷石中,因此造成胎体中多有缝隙,并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窑烧制温度很难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一把火力不够,整个窑的青色就难保证了。所以,釉里小气泡明显,而大气泡是从胚体乃至于青料里所含水分造成的,由于窑温无法长时间保持1250以上温度,让气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里小气泡密集同时大气泡突出的元青花气泡特点。 而苏麻离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发色为宝石蓝,温度再高之后,发色会偏黑,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变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泽越强,发色越偏蓝黑,釉里小气泡不再那么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气泡,已经完全烧飞了。但是釉面的光泽程度明显提升了。这就是鱼藻纹大罐发色偏蓝黑,釉面玻璃质感强,气泡比较通透的原因,此时的元青花达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顶峰。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发色纯蓝偏黑,铁锈斑不再那么明显。 在半个世纪前,无论是中国的考古文博界,还是民间收藏圈,都还不认识元青花。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出天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才一跃成为人人青睐的珍品瓷器。也就是在这时候,那些思想僵化守旧、缺乏求索精神的“专家学者”们才来了精神,大发高谈阔论,甚至仅仅依据他从国内外馆藏元青花数量便主观臆断“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件”,真是井底之蛙,误国误民。他们无非就从那几个博物馆里看到的实物或者是资料,他们就没有想过在国内国外民间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瓷器有多少? 更有甚者,有的专家只看到和上手过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根本就没有机会上手过元青花整器,也不太懂的出土和窖藏的区别,(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窖藏的元青花)但这些人同样能指手画脚,对元青花进行鉴定,真实可笑之极! 梅瓶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徒弟齐国名将孙膑的故事。 此梅瓶其具备了元青花典型的工艺风格和韵味。小口短颈,溜肩圆满,下渐敛腹,浅圈足,粗砂底。瓶外施青白釉,青花饰物共分五层。口沿青白,肩部饰有卷草纹图饰,溜肩处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有鬼谷子下山图,卷云纹下的近足处为仰莲瓣纹。每层纹饰间均用两条弦纹分割,繁而不缛,纷而不乱,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这件青花梅瓶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泽纯正,釉色白中泛青,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 此梅瓶纹饰为进口苏麻丽青料装饰,五层图案,卷草纹围颈,缠枝牡丹披肩,腹部主题纹下卷草纹为托,门莲纹饰足,门内倒画如意纹。主题纹绘画战国时应苏代的恳求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孙膑的故事场景。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 此梅瓶高 44,5cm ,口径 6,5cm ,足径 14,5cm
老瓷器的收藏要注意瓷器品的年代鉴别-----
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以湖田窑为上,湘湖、黄泥头、瑶里等窑次之。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即便优质娃娃碗(7寸口径)价亦在万元左;此类上乘瓷器,残损者也价格不菲。包括景德镇湖田窑址博物馆在内的国内诸多博物馆,都对湖田窑上品残瓷备加呵护,即足以证明其收藏价值。湘湖、黄泥头等窑口,所产瓷器胎质粗拙,制作随意,声响沉闷,艺术价值在湖田窑基础上要大打折扣;即或是精品,也比湖田窑普通品种稍逊风采、湘洲、黄泥头窑等属平民产品主要生产窑口,产量相当大。
如宋元时期的皈依瓶,一般瓶、壶、罐、碗、盘等日用粗瓷,平民百姓墓葬中有大量出土,市场价格一直都不高,近几年因市场关系及收藏家收藏品位的提升,价格进而回落,收藏家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在南昌滕王阁市场甚至在上海、杭州古玩市场中的江西人手里,收到较完美的有点意思的影青瓷。湘湖、黄泥头等窑口也生产一些赏瓶,如环耳瓶、贯耳瓶、玉壶春瓶、荷叶口瓶、大小油锤瓶、蒜头瓶,大都有缠技印花,有一定工艺价值,完整无缺的中小型器物,成对卖八百、千元,并不算贵。影青碗盘中,也有刻划花的,比印花的要贵、影青瓷中的素面无纹碗盘,南昌古玩市场一般售价十几元、几十元不等;极普通的,三五元一个也很多见,且少人问津。
元代景德镇窑影青瓷粗者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样的精细物.然枢府瓷、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的独创,名贵而稀少。珍贵瓷器出土还是以江西为多。江西人也懂古瓷价格,偶尔有所见,索价均很高。这几种瓷器,即使破损,也有不少人肯出高价收藏。近两三年。景德镇有人能弄到元代枢府官窑遗址上的残件,将枢府瓷碗盘底足接上部新胎做旧,有的甚至达到形神兼备足以乱真的境界。此等器物最易蒙人,收藏家们‘检漏’走眼,损失就得以万元计了。景德镇还有人能往元青白釉瓷器注入釉里红,做工非常到位。由于是老胎,此类“元釉里红”也让不少收藏家走眼放血。在元代高档瓷充斥十场的情况下,收藏家们花心而追求元代高档瓷残片,也是有意义的,是有眼光的表现。
鉴赏家张浦生先生的儿子在南京以3000元得一元青花瓷片,竟喜之不胜,宝而珍之。去年六七月间笔者在南昌古玩市场亦见到元枢府残碗,然想杀价检漏很难,结果还是以高价收入囊中。在古玩市场只要够档次的古瓷,不管品相如何,终归有人认五清代青化瓷较明代有较大区别。乾隆之前青花瓷仍是景德镇瓷业主流,且制作精良,颇具收藏价值。乾隆之后青花瓷无论品质、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隆之前的产品;价格似乎也以此为界,有明显差异,无论官窑民窑一概如此。从文物市场与民间交易情况看,买卖双方往往为是否乾隆前后产品而争执不休。乾隆之后青花瓷的滑坡,使其后的古瓷价格亦难以提升。前几年江西不少人收藏大量乾隆以来普通青花碗盘,现在欲出手变现,但价格不理想,有的还要亏损一些,戏称被“套牢”。尤其是目前景德镇陶瓷艺人水平普遍提高,制作“乾隆古瓷”属小菜一碟,只需以略高于新瓷的价格都能买到,导致原先真正收藏了乾隆前后古瓷的收藏家的古瓷价格不能回升。陶侵仿古达到可以乱真或基本可以乱真的水平,使收藏家们感到迷悯和悲哀。但这是市场经济初期的必然,无人可以阻挡,收藏爱好者进入收藏圈时应当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元青花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型。
窑工们在器物工艺把握上非常熟练,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艺,器形朴实优美,手艺潇洒自如,淳朴的窑工在被压迫、管制的环境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看上去都会有时代印痕,我们理解的神韵就要从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关。
二、看青。
元青花的青花色彩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这种青花色调,是根据器物的质量来使用的,各地区的元青花色彩不是统一的,并不都是铁锈斑明显深入胎骨,也不都是有夕光和触摸有凹凸感觉。
有时候一件器物会出现几种青花色调,这样的装饰手法,既能节省优质青料,又能突出主题,还能感觉出青花色泽所表现出的层次感。
三、看花。
绘画是元青花的一大特色,画面不断创新,流畅随意、豪放粗犷、精美粗细结合,笔功有速度、笔法有气度,不迟钝而有气势。
一些人物故事场面的绘画,应该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参与其中,甚至几件著名的人物罐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超级水平的发挥,带动了整个元青花的水平提升。
四、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五、看胎。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不压手,给人一种稳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现在底足上。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六、综合看。
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