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爱笑的火
拼搏的水壶
2023-05-02 01:09:36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谢谢。

最佳答案
内向的胡萝卜
淡然的小懒虫
2025-09-06 18:38:04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花瓷

最新回答
大胆的樱桃
冷静的大侠
2025-09-06 18:38:04

不是的,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
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
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
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
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
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
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土沁是鉴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以下以图文方式,供师友们共同学习提高!
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
假土沁
《收藏大纵横》
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 头等收藏 》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体味比较。
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
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
上一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可以比较。
《藏家天下》
再上一批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
注意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别谈深入胎骨了)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
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
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 收藏家大参考 》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
显微镜下的土沁
强调一点,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
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

健康的煎蛋
精明的月饼
2025-09-06 18:38:04

龙纹盆,金代,口径69厘米,高205厘米,底径395厘米,1987年出土于磁县官台窑遗址。国家一级文物。

518是国际博物馆日。刚从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市召开的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及颁奖仪式现场获悉,磁州窑博物馆的"黑与白的艺术"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自199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以来,我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第六次获此殊荣,也为国际博物馆日增加了节日的喜庆。

2006年12月13日,河北省磁县磁州窑博物馆新建落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根据磁州窑独特的装饰艺术--白地黑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选取了"黑与白的艺术"为陈列展示主题,既确立了专题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定位,又准确地概括了磁州窑瓷器的基本特色。"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面积2524平方米,展线总长度480米,展出珍贵文物400件,辅助展品186件,278张。

此次陈列展览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又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展示理念,突出了四个亮点,也是获取奖项的四大法宝:一是序厅居于博物馆中央,磁州窑典型的馒头窑外形以及烧成色壁砖和匣钵为装饰的圆形内墙,突出表现"窑"的氛围。顶部装饰系两个层次构造的白地黑花大龙盆"龙纹"图案和龙凤罐"葵花纹"图案,外沿为放射状铝合金格栅吊顶,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上升到顶部,达到高度的升华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深色陶砖地面托起的整个序厅,简洁,明快,精致,大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是"化境黑白"厅是整个陈列的核心展厅,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文物,特别是宋金元鼎盛时期的精品器物集于一堂,洋洋大观,前所未有。并将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紧密结合,在内容设计上深"挖"瓷器的内涵,分别提炼出诗词曲赋、绘画纹饰、历史故事、装饰工艺四项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帮助观众从考古意义上解读磁州窑器物。磁州窑器物从哪里来?它在地下是怎样一种状态?器物的里里外外是什么样子?这些正是一般观众所想了解的。

三是瓷片柜、瓷片架和一个可直接上手触摸的瓷片箱,为观众仔细了解瓷器的里里外外提供了可能。大体量的瓷片墙则形象地表现了磁州窑观台窑址四个考古阶段的地层情况,真实地反映了窑址地层构造和地层风貌。与瓷片柜、架、箱和瓷片墙相连的是模拟遗址场景,场景面积12米×75米,现场为框架玻璃平台,高12厘米,玻璃板下面是布满瓷片和草丛的遗址原始地表。遗址背景片18米×32米,背景片前配置不同型瓷窑的结构图和考古现场照片。整个第二部分,空间视觉开阔疏朗,气氛浓烈亲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充满了人文情怀。

第四亮点:"美器由来"展厅是最后一个高潮,解决观众心中自然产生的疑问--瓷器是如何制造的?726平方米的空间,展示的是全场景生产工艺,即把取土、练泥、成型、施釉、装饰、入窑的全过程,用实物、雕塑、模型、背景画、投影、灯光、拟声等手段将当年制瓷情况用1:1的比例,精细、形象地再现出来,亲和力、感染力较强,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观众经过序厅的引导,循序进入"窑火初燃"、"化境黑白""余蕴悠长",至此,圆满有力地划上了句号。

这项精品陈列是从全国上报的50多个申报项目中,经过初选、终选等激烈竞争,最终以其雄厚的实力脱颖而出,为河北赢得了荣誉。

该项"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工作由省博物馆馆长、博物馆专家谷同伟主持。期间,磁州窑博物馆建设及陈展工作得到有关省领导,磁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市文物局在业务上给予积极指导和扶持。

饱满的康乃馨
想人陪的金毛
2025-09-06 18:38:04
收藏瓷片当然可以与整器收藏一样,到古玩市场、地摊、乡下等地方去淘换,,但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值得一提。
途径一:野外捡到宝贝。在过去,陶瓷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人们打碎了可能就会扔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瓷片就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因此建议一些朋友,也可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去野外收集瓷片。比如可以经常到正在修建公路的工地上去楚摸踅摸,这就是很好的时机。
途径二:抓住城市建设的机会。搞基本建设与城市改造会有很多土方工程,经常会有一些瓷片出土,而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一般都是真品。此外,瓷片的种类与数量会因地区而定。比如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明清时期的瓷器非常多,尤其是明代。再比如,古城扬州唐代的瓷片较多,因为当时它是一个港口,所以在扬州比较容易出现盛唐时期各个窑口烧造的瓷片。同样,杭州是南宋的者p成,瓷片也非常多,据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瓷片。因此,有些人出差或旅行时,会来到一个地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一些瓷片。
当然这种收藏方式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影响他人施工。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是不违法的,而到窑址去挖掘却是不被允许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四中兴建一栋教学楼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的瓷片,确切地说是洪武时期的瓷片。更早的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北京现在的北二环,出土了很多元代或明初时期的瓷片。北二环当时是明代的城墙,永乐时期建明代城墙时,基本上是两边打墙、中间夯土,有很多明代的瓷器等都埋在了城墙地下。因此,许多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北二环捡到过精美的明青花瓷片。
途径三:枯井下觅宝。瓷片容易埋在地下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垃圾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处理,儿乎就是就地掩埋的状况。其中枯井也是瓷片藏身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人们饮用井水,当一口井不出水时,人们就会把碎瓷片等填到井里,或者是打水时不小合落下瓷器。枯井下的瓷片一般保存得都比较好,因为那个时期地下水位比较高,有利于保护瓷片少受损失。

小巧的乐曲
笨笨的寒风
2025-09-06 18:38:04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被称作原始青瓷,是指这个时期胎色灰白,质地坚硬,器表施薄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瓷器,是由陶到瓷过渡阶段的产物。

这个时期随着制陶工艺的逐步完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瓷器,因此这个阶段的瓷器被称为“原始青瓷”。

扩展资料:


原始瓷器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中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