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正确认识收藏观

无奈的蜡烛
认真的灰狼
2023-05-01 22:48:41

如何正确认识收藏观

最佳答案
疯狂的电源
文静的羊
2025-08-30 18:40:36

比如:有人认为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有人认为收藏要不断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有人认为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获利,享受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留精和眼力不断精炼、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有人认为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不流失,享受社会大众赞许的荣誉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还有人认为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仔细思考这些对收藏观的性质和意义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收藏是非常特殊的一种修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门类积聚。从古化石、古陶器、古玉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秦砖汉瓦、漆器、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南北瓷器、唐宋时期的南北瓷器、辽金时期的瓷器、元代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瓷器;北魏至明清的石雕壁画、唐宋元明金银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明清时期的家具等等。要想博纳群藏,逐类精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瓷器而言,能彻底搞精通一两个朝代窑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收藏家,选择门类非常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对收藏对象,就会藏有所成。我们无论选择那几个门类,其收藏的意义不能仅仅用一种形式来体现,更不能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收藏形式来否定其他收藏形式。综合考量,我们不能轻易定义那些对,那些不对,那些有意义,那些并无意义。面对今天多渠道、多平台、多层次、多文化的收藏局面,也许我们只能寻找最终适合自己的一种形式,在保证遵从收藏真品的前提下,保证不长年累月走在邪道收藏的情况下,喜爱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为,无论哪种行为,只要真正体现藏品的价值,在一段时期完好的保存了它们,不至于损坏,就是有意义收藏形式。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上诉各种形式的性质,通过这些收藏形式的性质解析,让更多人去理解和思索。1、淡薄名利的收藏价值观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从清静中细细品味藏品和收藏的过程。这种收藏首先是一种境界,建立在普遍认可和遵从的文化价值观范畴。但这种价值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藏有所成之后的淡定,在衣食无忧和生存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淡出社会干扰,对收藏品消化和品味其内涵,享受藏品给自己带来的文化沉淀;第二种情况是低调、循序渐进的入藏入行观,淡薄名利是为了更专注寻求获取收藏的真知理念和真正辨别藏品特质的本领,在人们不知不觉得情况下,利用所学来收藏没有进入社会视野的珍贵藏品。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藏友的纯粹业余收藏休闲,与名和利均无关系。因为有收藏这种嗜好,无所谓藏精或者藏粗,无所谓大藏或者小藏,有些人更无所谓真品还是赝品,这种收藏休闲形式,总比无所事事好,总比赌博和玩女人的业余休闲方式更有人生积极意义。关键的是既获得因收藏带来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资深收藏家,当收藏到令自己满意的精品和绝品,思想境界无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内心的强大,思想的升华,做人的低调,对名利的淡然,对藏欲的节制,对学问学术的无限追求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2、不断进取和突破的收藏观收藏要不断进取和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说到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低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低调的基本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学识,这要求自己必须具备非凡的自学和反思能力。也就是说你不依靠别人经验交流和别人的指导,通过大量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诸多的打眼或被骗的深刻教训中找寻到正确的收藏道路。昨天也许你是走村串巷的扫货贩子,今天你也许是建筑工地或者田间地头的游击铲子,明天也许你是周旋于各个收藏渠道和市场以及收藏圈子(网络论坛)的“潜伏黑客“,力求艺精眼毒,谙熟收藏江湖,入仓时不露声色,出仓时不留痕迹。这类人虽然游离于黑白两道,但多数居精藏珍,深居简出。不是非常特殊的关系,你根本不知道他笑看世间云雨的庐山真面目。属于收藏界聚精不言谈,杀人不见血的江湖黑马;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普遍具有正当性,也就是说相比前者从来遵从眼力精绝,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藏品。他们经验的获得,不但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磨练,大量搜集各类标本和资料,大量参与各种交流聚会,掌握精品下落,热潮的时候收山磨刀,低潮的时候廉价求货。这类人信奉道义,痛恨邪道,讲求圈子和平台,愿意奉献收藏经验。属于收藏界主流推崇的”君子求物,来之有道”务实派中流砥柱。3、名利之下聚精散财的收藏观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人们往往看重名利,多数一生都在谋求名利。但名利双收之后,精神追求往往很空虚,所以很多社会名流和富翁多都愿意玩收藏。通过收藏不但可以让自己提升文化品位,更可以通过收藏提升社会地位,参与和结交更高、更多的精英群体。这些人群要自己具备精到的毒眼力很不现实,首先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付出。但他们具有社会知名度和财富,一旦他们热衷收藏,不难求到“实力派收藏诸葛亮”为其布局掌眼。即便求不到,他们往往都是国内外实力拍卖公司和实力收藏会所的座上宾,只要具备一定的收藏基础知识和文化品位,加上谦虚谨慎和广结善缘,高价或者中价收藏精品成就收藏事业都不是问题。另一种名利具备的人,由于贪婪自傲所致,近小人而远贤臣,总认为自己很幸运,往往被奸商、伪藏家和伪专家盯上而任其宰杀,成为名副其实“山寨收藏馆”主人。这样的名流和富翁,一招不慎,便成为收藏界的大傻笑柄,确实值得深思。4、眼力换取财富、过手即是拥有的收藏观收藏要以藏过手,享受眼力换取财富和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这类收藏群体,一般情况下都具备一定的眼里和魄力,但他们不想为藏所累,为名所累,混迹于江湖而图个逍遥自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思维的人很多,比如古代春秋战国的鬼谷子和其徒弟孙膑,西汉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后来的“绍兴师爷”和现在一些具备非凡实力的“策划师”。从收藏领域来讲,国家性质的实力派文物专家,自己不收藏,但为国家收藏而倾尽全力,这也算国家性质的经纪人。民间收藏领域的实力派艺术品经纪人(含实力派行家),通过自己的眼力和渠道,成就别人的收藏事业,虽然眼前珍品进出只留过手而后的财富和经验积累,甚至说上升到“眼前无物而物在心里”的无物境界。从历史和长远来看,其实谁也最终不可能永久拥有,即便死后带到墓葬里,也会被盗走。这种心境和取舍,不是一般常人所为。既要具备非常的毒眼力和魄力,具备一定的渠道,又要革除藏欲的困扰,也就是说甘愿给别人做嫁衣而获取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用取物求财的纯粹财富观来衡量,更深的是一种收藏观。这种行为,当然不是固定的,当自己积累丰富经验、积聚一定量的财富和渠道,进而转换到收藏家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香港收藏家张宗宪就是从外行到古玩商,从古玩商到行家,从行家到实力经纪人,从实力经纪人到风云收藏家的一个传奇经历。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作为一个在圈子里混的艺术品经纪人,眼力和人品比财富更为重要,人品再好而眼力不行,不会有人找你,有眼力而人品不行,也是没有人信任你。所以真正的艺术品经纪人是在刀尖上过日子,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真要给客户买错打眼,必须自己承担客户损失,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尽管现在艺术品市场里的经纪人鱼目混珠,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经纪人相当少,但我想随着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5、以藏养藏、去粗留精的收藏观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压精留珍,享受眼力不断毒辣、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这种收藏观,首先是良性发展的收藏观。但往往会被人们误解其意图和理念。人们普遍都有要求藏家的藏品上规模,好像大而全、多而广才能算得上实力收藏家。但却往往忽视万假不如一真,百粗不如一精,十精不如一珍的收藏至尊精髓。作为一个在实战基础上不断成熟的收藏家,过去难免收藏大量粗品和路份不好的藏品,也藏有同类重复的行货和精品。如果只进不出,首先没有地方陈列,再就是粗精混杂,影响整体的收藏水平。如果把精品而外的开门藏品让出去给新入行的藏家磨练学习,第一是能腾出一定的资金,第二是资源共享,减少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善举。可是绝大多数收藏家,即便有这个精简的想法,就是难以真正实施,总怕被同行或者社会冠以穷到要卖藏品的“恶名”。我们从很多资深藏家家里,总会看到满屋子的普品和粗品,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普品、粗品或是重复精品,这些资源毕竟有限,鉴赏水平提高了,仍然留住不放,就没有那个必要。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收藏家,主要是靠具有价值的文物和精品珍品来体现的,并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规模和多少数量的老藏品来体现。所以,去粗、压精和留珍是必须的,否则你如何积聚资金去收藏发现的精品和珍品?精简是必须的,尤其对于工薪阶层藏家和职业藏家,是必过的一道门槛。至于怎样出货?其实也很简单,打包卖给跑地皮的贩子,或者放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带卖,再或者开网店和让给自己的圈子里新入行的藏友。只要东西开门到代,不愁精简不了。6、研究揭示藏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收藏观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作为大多数收藏家,最开始让收藏品吸引的是藏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实收藏的最终意义也是体现在藏品的品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真、精、稀藏品)上面。当然,也有很多收藏家主要看重藏品的市场投资升值价值,有人为此付出沉痛代价。最可悲的是一些“收藏家”和一些并无道行的文物研究专家,总拿赝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来著书立说,实乃缺乏真正的鉴赏经验,真是害人不浅。以藏促学,以学养藏的学术道路,古今亦有。藏家总结实战历练而成的经验教训和鉴藏知识,总比那些闭门造车、毫无实战经验的研究学者和专家要好。如果理论来自于实践,方能应用到实战领域,理论来自于凭空想象,则害人害己。具备实战经验的藏家通过出版著作、写专栏文章、办讲座、教授学生、鉴定和顾问等方式来正当的获取经费,也可以以独立研究某些重要领域的学术项目来获得企业家、社会基金和收藏机构的支持。以此来收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标本以及残整器。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直接形式的收藏,但对整个收藏的成熟发展和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要知道一个真正务实藏家的成就不仅仅只是收藏的藏品,更重要的是他对收藏学术的贡献。7、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的收藏观具有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收藏观的藏家,大致有两类人群:一类是具备独到眼力,有目标的收藏,收藏一件精品算一件,普品、粗品、重复精品压根就不收藏。慢慢的积少成多,集精聚珍;另一类是不花钱就痒痒,见什么收什么,甚至为了维护来货渠道,无论什么全包圆。这类收藏家一年能收藏数百数千件藏品,但上一类收藏可能一两年就收藏一两件具备价值的藏品,用百粗不如一精的收藏理念来对比,银子花费加起来不少,虽然都是真品,却没有一件可称道的精品,这种理念肯定是劳命伤财、钱物两空。有些藏家因为只进不出,经常节衣缩食,生活非常简朴,藏品多则数万件,少则数千件,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搞博物馆,谋求各方支持,开馆看起来琳琅满目,仔细观看后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样既浪费社会资源,更浪费自己一生的心血。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古代物品都值得收藏,既真、又精、更稀的古代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才值得我们极力保护收藏。这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收藏家历史使命感的价值所在。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只进不出,享受巨大规模带来的社会大众赞许荣誉感。这种形式的收藏家不在少数,他们普遍具有历史使命感,无论粗品还是精品,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在他们心目中都应该是历史的遗物,都应当受到保护。即便因收藏而贫困潦倒,甚至妻离子散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任何藏品。他们往往见不得别的收藏家出让藏品,动不动就会给别人盖以商贩和虚伪收藏家的帽子。其实大可不必纠结,我们力求保护的是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古代艺术价值的藏品,并非收藏杂货店,见什么都收。要知道历史上遗留的普品和粗品何其之多,价格再便宜,你真的能全部保护起来吗?显然不行。再说所有收藏家都这样当收藏杂货店的老板,面对社会巨大的收藏需求,那只有靠盗墓盗挖和大量生产赝品来满足了广大的需求了。其实让一些藏品回归市场,一来可以繁荣市场,二来可以盘活收藏界不至于成为死水一潭。捐献国家当然好,但现在由于近些年赝品泛滥,高仿层出不穷,那个国营博物馆敢接收?最关键的是体制内专家们谁还能真正具备实力来鉴定社会文物艺术品(也许有具备实力的人,但不具备所谓的权威资格吧)?如果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尽力收藏和保护更多的文物和古玩艺术品,当然值得称道。如果不具备就量力而行吧,不要把正常的生活因为收藏而搞的苦不堪言。这样就失去收藏的快乐。8、收藏就是投资升值的收藏观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这种收藏观的人占到收藏群体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要占到80%左右。收藏有对文物历史和文化研究论证的属性,收藏也有对古玩艺术品观赏把玩的属性,收藏更有它的商品流通属性。人们把收藏看做就是投资升值商品,这也没有什么大错。从社会经济学来讲,如果收藏不具备投资升值价值,首先就不会有收藏热,更不会有如此繁荣的收藏市场。没有繁荣的收藏市场,收藏家就不会收藏到好的收藏品。但很多有识之士经常会担心,人们一味的把收藏的商品功能放大,会让很多人心灵扭曲,严重加速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问题是,谁能阻止人们的这种收藏观?各类电视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等媒体都在引导和宣扬收藏投资升值的理念,很多文物专家和收藏家业是如此鼓吹。收藏领域绝大多数群体都灌输了这种理念,你让他们:收藏就是保护祖宗遗物,收藏就是保护文化,收藏就是提升修养素质,收藏就是揭示历史文化,收藏就是休闲把玩。能行吗?显然很不现实。要达到这些境界,必然是收藏者自身素质,自身修养,自身觉悟,以及知识结构等完全具备,并且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既然收藏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有它的商品属性(自古就有),那我们就简略的探讨收藏投资升值积极的一面。国家对古玩市场的开放,目的是藏宝于民。也希望古玩艺术品正常流通,一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二可以安定社会,三可以拉动资本市场。国家这种政策虽然与保护文物的理念相冲突,估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把收藏定位在投资升值的范围,必然削弱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属性,比如,高古类文物艺术品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普遍都比明清更具价值,但艺术品市场经济价值却恰恰相反。一件汉代工艺精湛的大罐,市场价值也就区区数千元到万元左右,而一件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也能价值数万,甚至还不如一件清三代的瓷片值钱。国家管制高古类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是一个因素,最关键的是整个收藏领域严重缺失文化认知度。人为的炒作和资本运作大量充斥收藏市场。人们盲目的跟风和一些受媒体、以及一些专家的误导,使得“收藏投资升值”这一理念走向畸形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文物古玩艺术品才具备投资升值价值呢?从长远来看,在保证真品和品相完好的前提下,顾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文物古玩艺术品始终是保值升值的。还有一些精品残器和标本也有投资升值的巨大空间。单纯的工艺价值的古玩艺术品,虽然现在炒的很高,但毕竟随着市场热度的减退而大起大落。我国的收藏家会越来越成熟,文化品位会越来越高,这是必然的趋势。总结:当我们深刻认识到上述收藏观的基本性质所在,我们会意识到收藏这个行业,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从事。当不具备收藏素质,不具备收藏悟性和艺术品感悟能力,更不具备反思自醒能力和自我完善的综合能力,认为自己有文化、有权、有钱、有热情就贸然从事收藏,其结果必然遭遇失败。我们纵观历史上的收藏家和现在庞大的收藏群体,真正被世人称道和认可的收藏家能有多少?即便你在其他行业非常成功,具备非凡成就,但要进入收藏行业就不是那样简单。无可否认,收藏群体中多都是人精、才精、鬼精、人渣、精神病混杂的集中营,没有九死一生和下地狱的勇气,要想不伤筋动骨而获得成功,除非你是神仙下凡。别以为这话言过其实,不信你进来实战试试?纸上谈兵对实际收藏不但不起作用,而且起到误导作用。深刻认识收藏观的性质和意义是我们理清收藏行为的重要前提,也许对人们正确从事收藏有一些借鉴作用。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收藏理念比收藏藏品更为重要。收藏绝对不是春天播种秋天就能收获那样简单。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理念对了,就会务实,理念错了,必然务虚。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具备一定的眼力和悟性之后,任何时候下手都不晚。过去随便一个手艺都要跟随师父扎扎实实的学三年、带三年、跟三年,方能出师,何况收藏这样复杂的“手艺”。曾经有人经常问我:如何才能具备眼力和悟性?我虽然还没有这个资格回答,但结合身边资深藏家的基本经验和自己多年的认识是:多学习,多实践,多调查,多专研,多反思,多顿悟。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

最新回答
唠叨的八宝粥
重要的棉花糖
2025-08-30 18:40:36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图3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图6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图7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图9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图10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中央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图14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 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说《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 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盘口瓶、洗、盘各一件(图17)。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97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书记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 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还单身的冬天
斯文的小松鼠
2025-08-30 18:40:36

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都有个痛处。那就是由于历史特殊原因,国内很多稀世珍宝文物流失海外,有些则下落不明成为永久的遗憾。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中国大量的珍贵文物就开始向海外流失,数量巨大,多为精品上乘之物据说,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藏有中国文物一百多万件宋元明时期,中国向海外大量出口瓷器,换来了很多的白银以后大家都知道的了,很多的宝贝不是被抢,就是被骗去还有的被贩卖到海外

十二生肖兽首。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目前,牛、虎、猴、猪、马5件青铜兽首已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现已知鼠首、兔首2009年2月在法国一家拍卖行拍卖,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壁画和经卷大多散佚在国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清东陵九龙宝剑。这个东陵国宝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抢去,从此下落不明。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可是神奇宝物,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这是唐朝的御用乐器,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曜变天目茶碗。现收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是中国南宋传世孤品。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咱们国家流落在海外的文物浩如烟海,很多都是国宝,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基本上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一部分是列强直接抢走的,一部分是咱们自己人趁乱走私到国外的。

《女史箴图》相传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在我们美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存世的只有两幅临摹作品,一副是宋代的临摹,现藏北京故宫,另一幅更加珍贵的是唐代的临摹,一直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据传是康熙的枕边物,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此图从圆明园盗出流落海外,1903年收入大英博物馆至今。

对于这些遗失在国外的文物,很多人的观点是“你抢了我的,就要还给我”,这要求是没错,但是没有什么用,人家不还你,你也没办法。

这些宝贝为啥要不回来呢?说起来有点复杂。

《寒江独钓图》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首先看看文物流落到海外的原因,主要是三种途径。

第一,外国侵略者直接抢的。

这种情况,按照联合国的协议,应该无条件归还,没啥可说的。但事实上也要不回来,首先取证比较麻烦,这么多年过去了,很难证明这东西是抢的还是买的(当然,这有点耍赖)。

其次,就算证明是抢的,一般也倒了几次手了,现在的所有人很可能是私人收藏,总不能再抢回来,所以,也只能等人家拍卖的时候,咱们买回来。

第二,走私出去的。

这种情况,其实是卖给人家的,而且,一般也倒了几次手了,现在所有人也是花钱买的,合法拥有,这只能跟人家商量,想办法买回来。

第三,国家赠送的。

这属于正当途径,没理由要回来了,除非人家愿意还给你。注意,只要是中国的合法政府送出去的,比如清政府、北洋政府,就算咱们现在觉得不平等,也没有理由要回来了。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

所以,现在想让文物回国,也主要是以购买为主。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几桩大买卖,回购文物的金额动辄过亿,这虽然让文物回了国,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会对文物走私有刺激作用,说不定会加速文物外流。

关于这个问题,联合国是有协议的,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应该无条件归还。但是这协议更像是一个道德要求,其实没什么约束力,有些掠夺文物比较多的欧洲国家,根本不签署这个协议,就算签署了协议的国家,基本上也没有归还的。

大英图书馆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这些国家什么理由呢?他们认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宝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欧洲收藏的条件更好,所以,留在他们国家也是合理的,反正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嘛。

甚至,咱们国家也有一些人持这种观点,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流落到海外的文物一般都保存的好好的,留在国内的反而都毁了,

所以,咱们的国宝还不如留在海外。

这种观点,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是,是有很大问题的。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收藏的赵孟书法局部。

因为文物虽然是全人类的财富,但是,它毕竟是有起源地的,脱离了原属地,文物的文化价值是会降低的,文物和它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

比如说,敦煌的壁画、佛像,和它周围的环境都是文物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文化价值,光把壁画割下来,佛像拿走,不但大大降低了文物的价值,还会给文物原址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基于此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遵循“在起源地保护文化财产”的原则,建议文物回归原址。

所以,文物回国这件事,虽然很复杂,但是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接回来(当然,要用合适的方式,也得具备保存的条件),因为它们属于中国这片土地,在这里才能完整地体现它们的文化价值。

这是为咱们中国的文明负责,也是为世界的文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