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陶瓷好坏鉴定方法

认真的店员
欢呼的戒指
2023-05-01 21:20:00

陶瓷好坏鉴定方法

最佳答案
耍酷的小丸子
精明的铃铛
2025-08-30 04:16:24

古瓷器鉴定传统经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古瓷器的“五大特征”(即造型、胎釉、纹饰、工艺、款识)或者“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质、釉质、彩料、纹饰、工艺、款识)的比较辨识来对古瓷器的窑口、生产时代、官民窑区别以及真伪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古瓷器鉴定步骤(1)鉴真伪,即识真与辨伪。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识真是指研究、分析、比较、确定古瓷的主要特点和时代风格。辨伪是指了解瓷器作伪的各种手法,与真品的区别,以此来辨别赝品。仿古作伪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过重或过轻;胎釉质过细,轮廓线条生硬;色彩太鲜;纹饰描绘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线条粗细不匀等。作伪方法通常有:①去光,即用高锰酸钾、硝酸和松香水混合,刷于瓷器表面去浮光,再用砂轮、砂纸打磨出粗细痕迹;或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用烟气久熏、入土久埋等。②手工做胎。陶泥用脚踩,不用机器加工,瓷土会留有气泡和细小颗粒,成瓷更似古瓷。③后加彩,即在古代素白瓷或青花瓷后补挂各种彩色;或将旧瓷用酸浸泡后重新画彩。④移花接木。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或将一新一旧瓷器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⑤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重新加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器;或是把原民窑款磨掉,加上所需款式,等等。(2)鉴时代,即确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宋代以前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通过对带纪年墓穴出土瓷器的科学排比,找出各时代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鉴定的科学依据。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元代瓷器带年款者亦少,依据是参考宋、明做法。明、清时代墓葬少,带纪年的更少,鉴定依据通常是看官窑瓷器的年款。对瓷器年代断定,学术界的惯例是:最好是通过器物本身铭文等确定准确年代,此可作为标准器;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而历时较长的唐宋等,则以分出早、中、晚期为好。(3)鉴窑口,即确定烧造地点、技术和工艺水平等。方法通常是根据窑口标本的气泡特征来辨别。如: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宋代陶瓷中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

最新回答
失眠的自行车
生动的牛排
2025-08-30 04:16:24

由于您没有上图,烧造地点范围就大一点:名称为双系罐,烧造年代从宋--明一直在烧,越窑甚至西晋就大量烧造了。按照您说的胎色如果是红色釉开片,说明不是欠烧造成转胎,而是瓷土含铁量高,所以应该偏紫红。应为中南丘陵一带(即浙江西部、福建一带包括江西东部)烧制。从您描述的施釉情况看,元代-明的可能最大。内满釉说明经常用来装带有流体的东西。一般双系罐都比较大,广口,实用中是用来给田间地头送食物,双系穿为了绳方便提罐。但从元明墓中出土的情况来看,双系罐的量是非常大的,也是一般陪葬器,象您这样小的罐应该是随葬盛酒可能最大。

还单身的橘子
传统的红牛
2025-08-30 04:16:24
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需要各方面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用目测,靠手摸,凭的还是经验。医生诊病离不了“望、闻、问、切”。古陶瓷鉴定除了运用“望”和“问”,还应用“闻”这种手段。这里所说的“闻”,有别于医生诊病之“闻”,而是用鼻子直接在陶瓷上闻,闻它有无气味,如果能闻到某种气味,那就要特别注意了。在本报举办的藏品鉴宝会上,就“闻”这个话题,文物专家贾麦明提出了很多高见。 贾麦明说,有的气味可以判断鉴定对象的真假。比如有土腥味的陶瓷一般都真,像唐三彩之类;相反没有土腥味,只有土香味的陶器一般都假,像仿唐三彩之类。又比如有硫酸、高锰酸钾等酸味或胶水、烟熏、化学药水等气味的陶瓷一般都假。他见过不少用高锰酸钾染红的假钧窑器,只要拿在手上,闻一闻,便知真假。发出古香味的陶瓷一般都是真品,但真能闻出这种古香味的却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一日之功可以闻出来的。“闻”这种方法,看似神秘,实则客观存在,不可忽视。必须区分的是,这种古香不是人造的土香,而是悠悠岁月散发出来的自然香。 当然,鉴定陶瓷时“闻”只是手段之一,对那些基本无气味的陶瓷,则另当别论。 “闻”在古陶瓷鉴定中还包括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听觉,用手或用物体敲击陶瓷,听它发出的声音,就可以根据声音来辨别真伪。古陶大多声音沙哑,仿品则清脆响亮。有些古瓷因瓷化程度高,胎骨坚硬密实,叩之会发出金属声,例如古吉州窑产品。赝品则相反,其声音发“冷”,清脆不带沙哑。总之,古陶瓷鉴定中的“闻”是大有学问的。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 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萬”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 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昏睡的老虎
洁净的大炮
2025-08-30 04:16:24
陶瓷鉴定方法,断定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各历史时期陶瓷烧制的时间、地区、窑口、窑系及辨明真伪的工作。
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
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示、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专业的陶瓷鉴定专家,比如找锦鲤陶瓷可以做免费鉴定

外向的玉米
温柔的曲奇
2025-08-30 04:16:24

一、看胎色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看釉色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三、看釉质

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痕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通过3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真品内气泡清晰可见,似晨星闪烁仿品气泡如堆积的肥皂泡。

四、看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五、看器型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而且,真品厚重而有质感,抚之如脂;仿品却精致无比,重量较轻。

六、看边沿口部

真品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微变薄,口部釉色稍显浅铜红色,汝瓷真品的底部如有磨底,露胎部位呈现香灰胎色;而仿品的胎所使用原材料均不属于汝州当地,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七、看开片纹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自然的星星
虚心的小懒虫
2025-08-30 04:16:24
没有什么鉴定方法是绝对准确的,否则收藏就没有乐趣了。不过相对而言,碳14检测和热释光测试在目前来说争议要小一些。一个是取样化验,误差50-100年。一个是放射元素衰减测试,误差10-50年左右。最后都是要把数据和人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下结论。对于高年份的物件来说,仪器的数据还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