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马未都说江湖由来 龙泉窑说

复杂的刺猬
冷傲的宝马
2023-05-01 20:47:13

马未都说江湖由来 龙泉窑说

最佳答案
紧张的钢笔
俭朴的草莓
2025-08-29 20:35:23

说起龙泉,人们常会想到两样东西,一个是龙泉宝剑,另一个就是龙泉窑青瓷,这两样东西都闻名天下,均经过了烈火的炼造而成;宝剑至刚,而青瓷至柔,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成为了龙泉的标志。青瓷的柔美与清雅更得世人的青睐,或登堂,或入室,成一时之风尚。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无论盘、碟、壶、碗,还是瓶、罐、炉、尊,或得人欣赏把玩,或品茗论道,亦为一时之盛。 近年,随着对于龙泉窑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关于龙泉窑瓷器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和加深。关于龙泉窑的展览也不断举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琢瓷作鼎碧于水——龙泉窑瓷器》、浙江省博物馆《刮目相看龙泉窑——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展》、首都博物馆《温温玉色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都先后举办,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龙泉窑的面貌。 龙泉窑青瓷的烧造成功并名扬天下,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龙泉窑即是指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窑口,但不是说龙泉窑就是一座窑,而是对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所有窑炉的统称。龙泉窑的窑址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松溪、笔架山、大方、黄金坑等300多处,足见当时龙泉窑烧造之盛。 烧造瓷器既要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又要有充足的水源,龙泉县能烧造名扬天下的青瓷就拥有这样的天然条件。龙泉县境内有连绵的山岭,瓷土等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茂密,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和燃料,同时瓯江从这里发源,既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丰足的水源,也为青瓷产品的输出与销售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水路运输条件。 龙泉窑青瓷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有特定含义的,与龙泉青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视之。龙泉青瓷是泛指龙泉地区烧造的各类青瓷,当然也包括龙泉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则是专指从五代末宋代初开始烧造的区别于以往时代和其他地区烧造的青瓷的瓷器品种。这种区别主要是釉色上的不同,一般的青瓷釉色为深绿色、暗绿色,青中泛黄、青色较深且不匀润;而龙泉窑青瓷的釉色独具特色,呈浅绿色、草绿色,尤其是在南宋以后更是以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闻名天下,这种釉色青翠娇艳,色泽温润匀净。 龙泉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的青瓷属于南方青瓷系统,先后以绍兴与上虞、余姚为中心,形成以烧造越窑青瓷为特色的瓷窑体系,同时还有婺窑和瓯窑也烧造青瓷。龙泉地区的这种青瓷和其他地区的青瓷有着很多的相似,也是受周围地区越窑、婺窑和瓯窑青瓷烧造的影响而生产的,而龙泉窑青瓷的烧造开始于五代末北宋初。可以说龙泉青瓷包括了龙泉窑青瓷在内,但龙泉窑青瓷和龙泉青瓷是不能等同的。 龙泉窑青瓷从五代末北宋初开始烧造淡青釉瓷器,这种器物胎壁很薄,胎质白净,通体施淡青釉,整体看上去十分轻巧。器物上往往有刻花装饰,线条纤细,器物造型和装饰手法与瓯窑的产品很接近,可以看出是受到了瓯窑的影响。同时,龙泉县与婺州接壤,而繁荣的婺州窑瓷业也影响着龙泉窑青瓷的烧造,这从盘口环耳盖瓶和器物肩部贴的水波形堆纹的装饰可以看出龙泉窑对婺州窑的继承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烧造,进入北宋中晚期,初期烧造的淡青釉瓷器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青黄釉瓷器,这种器物出现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和丽水县发现的窑址中。常见的器物有碗、盘、盆、瓶、罐、执壶等,多数都是普通日用产品,造型较为古朴大方,属于饮食类器皿。其中以瓶的样式最为丰富,出现了独具龙泉窑特色的五管瓶。这一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胎体为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较为均匀,表面光洁,造型规整,可以看出此时的成型工艺和修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胎体制作精细,也为表面装饰的丰富提供了基础。此时的器物比较注重花纹装饰,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最为常见,用刻花和划花的手法完成,其特色是在刻花内用篦状工具戳划出点线和弧线等,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瓷业已经初具规模,为龙泉窑在南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进入南宋以后,在宋室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龙泉窑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烧造产量大大提高,而且产品还远销海外。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器物与北宋时期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南宋后期,龙泉窑在器物的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创新,在窑工们的精心设计和生产下,烧造出了深沉优美、晶莹光润的作品。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采用了龙窑烧造,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器物品种不断丰富,既有盘、碗、罐等饮食器具,也有灯、香熏等使用器物;既有文具、陈设器物,也有供器、娱乐用品等;器物造型艺术也随着时代审美的要求而变化提高,改变了以往单调的面貌,形式多样,体现出端庄精巧优雅的风姿。这一时期龙泉窑最重要和明显的变化还是釉色上的成就。 龙泉窑青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人釉色上。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的釉色虽然已经不同于以往青瓷深绿、暗绿的釉色,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个时期的青釉属于石灰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的粘度比较小,容易垂流,因此烧成以后器物的釉层相对较薄,釉色不够莹润。到了南宋时期,窑工们发明了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比较大,不容易垂流,烧成以后釉层较厚,釉色莹润如玉,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为粉润的青绿色,这里的“粉”并不是粉红的“粉”色,而是指淡淡的粉白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一般,釉面的光泽度较弱些。粉青釉要经过窑火1180℃—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使釉色温润柔和淡雅,类冰似玉。 梅子青釉,顾名思义,釉色就如同刚刚熟透的青梅的绿色一般,浓翠莹润。这种釉色是在窑火1250℃—1280℃的高温下,经过较强的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光泽度较强。 粉青和梅子青釉都是在南宋时期烧造成功的龙泉窑典型釉色,色泽一浅一深,在古代青釉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范。龙泉窑青釉独特风韵的形成既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结果,同时更是宋代文化和时代审美风尚影响的产物。无论粉青釉还是梅子青釉,都是以典雅、莹润而为特色,这种特色正是宋代追求温润典雅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体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最新回答
仁爱的薯片
发嗲的老虎
2025-08-29 20:35:23

杨万里曾说过:"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这话读来,不经使人感受到独具只眼的魅力。人一旦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就能挖掘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视角上来欣赏便会看到不一样的美景。

有这么一个人,他聪颖过人,经常能透过表面的现象来观察事物的本质,他就是杨万里口中常念到的那类别具只眼的人。有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超于常人的冷静的头脑。

在一次香港之旅中,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瑰宝。面对多年求而不得的宝物,他压下内心中难以抑制的狂热,用"懂装不懂"的手段,巧妙的以低价购入宝物。

他就是收藏界的狂热分子马未都。

带"盈"的瓷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仙李白所生活的唐朝与诗圣杜甫所生活的唐朝天差地别。一个活在鼎盛的王朝,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国家实力的强盛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大国、强国受到其他国家的进贡、朝拜;弱小的国家只能俯首称臣以求大国的庇护。唐朝的鼎盛时期疆域面积辽阔,兵强马壮,是弱国心中的"老虎"。带"盈"的物件是随着进贡品在这时进入的华夏大地。

1955年,马未都出生于北京,从小他便对陶瓷、古家具情有独钟,他认为在那些颇有年代的物件上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成年后的他最初从事文学的工作,但这并未阻止他对古玩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结识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古玩淘友,他们互相交流着经验和淘古玩的方法。马未都从80年代起开始收藏中国的古代器物,到90年代为止,他的收藏品已经超过千件。

在当时,古玩掀起了一阵热潮,许多的爱好者加入了淘古玩的队伍中。但是在古玩市场上往往真假参半,许多赝品被谋取暴利者制造的栩栩如生,若无过人的眼力常常会被这些以假乱真的赝品蒙蔽过去。在没有其他工具的精准测量下,淘到价值连城的真品无疑是大海捞针。

得知有带"盈"字的物件问世时,马未都欣喜若狂,身为古董收藏的狂热爱好者,他决定不论花何许代价都要买下一件带"盈"字的物件来收藏。

以"懂装不懂"获得瓷碗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世界上的万物变化无常,有时的刻意为之却一无所获,随手的无心之举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大概就是生活给人们的惊喜。马未都多年苦苦寻找带"盈"的物件却始终未果,一次偶然的机遇使得他在香港发现了带"盈"字的瓷碗。

看到真品瓷碗的马未都心里着急万分但表面上却装起外行来。别人来淘古玩是"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马未都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装看不懂瓷碗的真假。

古玩店老板很快注意到在瓷碗面前徘徊的马未都,他向马未都做起生意来。"先生,这瓷碗可好了,是清朝遗物,据说是宫中娘娘用来盛汤的。"一听到这句话,马未都心里乐得眉开眼笑。

原来这个老板也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唐朝的瓷碗说是清朝的盛汤碗,这么介绍价值跌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心如明镜的马未都却装起傻来,他说道:"老板,我不知道真假啊,这碗看起来这么新,谁知道是不是赝品!"老板着急的回道:"我家的东西都是保真的,童叟无欺,这碗底还有个"盈"字呢,肯定要比普通的贵些。"马未都和老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马未都以最划算的价格买下了这个价值连城的瓷碗。

马未都的淘物经验

"真理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独特规律,活物有活物的生存法则,死物有死物的条件规律。古董也是这样,新做的仿古物件虽仿的栩栩如生,但看似无懈可击的外表下却漏洞百出,在仪器的考量下不过是无价值的碎片罢了。

以低价购入宝物的马未都开心的像个孩子一般,他小心翼翼的把瓷碗抱在怀中回了暂居的酒店。

等友人回来后,他向友人展示了这个瓷碗,友人仔细观摩后说道:"唐朝的瓷碗,你多少钱买入的,应该不便宜吧?"听到这,马未都笑了笑,他凑近友人的耳边,报了个价格。

友人似听错了般轻敲了自己的头,惊讶的问道:"就这个价?你没许他别的?"得到回复的友人向马未都竖起大拇指,立马向淘古玩的朋友滔滔不绝的讲了马未都的经历。

此后在媒体采访马未都时,他曾自豪的讲述了这段经历,他笑着说道:"估计现在那个古玩老板要后悔死了。"

采访马未都时,马未都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这句话指的是,当代文物收藏火爆,一流的专家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更何况现在有几年淘古玩的经验的人就喜欢自称专家。但是机器是几乎不会出错的,在收藏古玩时希望大家可以多借助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凭借经验。

文物收藏是个烧钱的爱好,一不小心就会花冤枉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谋取暴利而良知泯灭的人不少,多用科学的办法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宝剑配英雄,红粉赠佳人",好的东西应该给适合的人。但是当今时代,所有事物都是需要人们付出同等的代价才可以换取的,不劳而获的事情会发生除非天上掉馅饼,踏实的前进才是最好的方法。

"丞相忠心争天下,先帝慧眼识英雄",独具慧眼的人看人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个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中,擦亮我们的双眼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