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天水出土北宋文物有哪些耀洲碗

幽默的蜜蜂
无辜的烤鸡
2023-05-01 20:00:01

天水出土北宋文物有哪些耀洲碗

最佳答案
传统的微笑
聪明的冬瓜
2025-08-29 07:44:14

      天水出土北宋文物有宋青釉刻花碗和宋青釉印花碗的耀洲碗,天水市博物馆收藏

宋青釉刻花碗,口径112厘米,高56厘米,重140克。敞口,口沿外翻.弧腹,圈足。外壁刻花草纹饰。内壁有六道排列均匀的直线纹。通体施青釉,釉面玻化感强,带有土沁。天水市秦州区瓦窑坡出土。2002年-5月廿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共为国家二级文物。

宋青釉印花碗,口径103厘米,高45厘米,重50克。碗呈斗笠形,敞口,弧腹,浅圈足,内壁口沿下模印缠枝花卉纹饰,外壁口沿下有一圈竖线纹。通体施青釉。天水市秦州区土墓场出土2002年5月廿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共为国家二级文物。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以陕西铜川黄堡铱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及耀县等窑在内。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瓶、盘、碗、罐、熏炉、洗、壶等日常生活用具及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较规整、精巧,共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独具魅力。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完成。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继承了店代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得较为简单、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熟练、刀锋犀利,圆润洒脱.线条流畅,极具装饰艺术效果,达到宋代刻花青瓷装饰工艺的最高水平。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花纹饰,至北宋中期出现,并成熟于北宋晚期。该工艺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碟、洗等器物的内壁模印出各种缠枝、折枝花卉及禽鸟等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印花青瓷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征。印花装饰工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窑场的市场竞争力,为耀州窑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迄今所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已达数百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图案。还有菊花和莲花纹等花纹装饰。

最新回答
爱听歌的红牛
淡定的面包
2025-08-29 07:44:14

这个残件也是值钱的。
宋代耀州窑小件瓷器残件虽然破损也有价值,历史悠久,有很久的收藏历史,只不过比起完好无损的要折价。
宋代的湖田窑、耀州窑、建窑、磁州窑等等。这些著名窑口不乏精品,这些精品的残件仍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干净的太阳
传统的大白
2025-08-29 07:44:14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造青瓷的名窑,因宋代隶属耀州府辖,故名“耀州窑”。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件宋耀州窑婴戏印花碗。此瓷器高65cm,口径19cm,底径5cm,敞口,弧腹,圈足裸胎,湖绿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少许冰裂纹,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三婴戏耍图呈现,刻缠枝纹,自然流畅,图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螺旋刻线纹,刀法整齐。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耀州窑历史成交记录:
耀州窑刻花梅瓶            50740万       2017-10-07  

耀州窑刻花纹反口大梅 44850万        2016-06-12

耀州窑剃花斗笠碗         35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      30400万       2017-10-07

耀州窑剔花花卉纹洗口   28600万       2017-01-12

耀州窑 莲瓣花口大       22900万      2016-11-27

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       19600万      2016-12-02  

耀州窑刻花花口碗          16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如对此瓷器感兴趣者,可前往深圳天元文化咨询品鉴。

内向的咖啡
风中的百褶裙
2025-08-29 07:44:14
宋代耀州窑倒流壶是一种瓷器,因为独特的设计和工艺,被视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经典之作。其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喝茶的同时,顺着壶口倒出多余的茶水,非常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关于这些瓷器的存世量是很难具体统计的,但是可以说的是,耀州窑以其卓越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设计技巧,制造了很多出色的倒流壶,并且这些倒流壶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爱好者和收藏家,因此存世量应该是相当的可观。

精明的花瓣
靓丽的大树
2025-08-29 07:44:14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

追寻的金鱼
简单的小松鼠
2025-08-29 07:44:14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我国古代的著名窑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烧黑、白、褐、黄、花、酱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场。窑址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8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其产品质量、数量和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器窑系之一。

耀州窑瓷器在民国以前绝少仿品,20世纪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现。近年则刻意仿古的制品日见兴盛,不少仿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为某些博物馆所“珍藏”。因此,对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区别和鉴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侯。在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特征

―、唐代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产品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耀州窑为中国宋代北方重要产瓷区,以陕西省铜川黄堡镇窑为中心。因铜川旧称铜官,宋时属耀州,故名。它的烧瓷时间始于唐,下迄明代。宋《清异录》、《老学庵笔记》、《清波杂志》、《元丰九域志》,元《辍耕录》,明《耀州志》,清《耀州续志》、《大清一统志》与《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都对耀州窑有所记载。耀州窑是民间窑,但它曾于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约 30年间烧制宫廷贡瓷。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记“耀州华原郡上贡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贡瓷的记载。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点:纹饰刻的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印花碗

保留较为完好的有宋代制瓷作坊一组,内有粉碎原料工具石臼、练泥池、安装转轮的轴坑、烘干坯件的火炕、施釉用的陶缸及沉淀的釉药等遗物、遗迹。作坊外有与生产相联系的堆料场、晾坯场、烧成窑炉等重要生产设施遗迹。还保存有发展有序叠压关系清晰的多座宋代烧瓷窑炉,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耀州窑陶瓷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在中国同类瓷窑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