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为何独得国民“恩宠”?
中国是瓷的故乡,
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
瓷是什么?
按照严格的定义,瓷,
是用含有较高三氧化二铝的粘土制胎
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烧成,
并且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的器物。
瓷器质地致密、不吸水分、
叩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
源于网络
那么,一提起瓷器,
大家就会想起什么呢?
周董代表大家回答
是的,提起瓷器,
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
是青花瓷。
一再刷新瓷器拍卖纪录的是它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2011年68544亿元拍卖
鬼谷子下山大罐2015年22807亿元拍卖
一回头,
我们甚至能从家里的餐桌上找到它
而且,不但中国人自己认,
外国人也认。
阿拉伯地区将元青花视为珍藏
风靡欧洲的“克拉克瓷”,也是青花
可是,为什么是青花?
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传统的青瓷当仁不让
论技术复杂效果华丽,
高温颜色釉、粉彩、珐琅彩各擅胜场
为什么偏偏是既不最古老,
也不最高难的青花瓷
成了中国瓷器代表的“国民瓷器”?
这中间大有道理
成熟的青花瓷,必须满足
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这三个要素。
明白地说的话
从技术上,
它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质瓷。
从文化上,
普通百姓、宫廷贵族、
文人墨客、国外用户
都可以通过青花瓷满足自己审美需求。
这样的瓷器,又怎么能不成为“国民瓷器”?
青花瓷成熟前,
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瓷器制造史。
也产生了许多名窑名器。
比如唐代越窑的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唐代秘色瓷
比如宋代几大名窑
北宋汝窑瓷器
南宋官窑瓷器
北宋钧窑瓷器
等等
可是,它们都是软质瓷。
所谓软质瓷,
是制作时烧成温度在1200-1250度生产出的瓷器,
这样的瓷器质地较为疏松易碎,强度低,
声音沉闷,瓷胎颜色也不纯净。
当然,这不是古人不想提高温度,
而是因为,原料不过关。
瓷器原料中支撑高温烧成性能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铝,
如果原料中含量不高,
那么就算将烧制温度提高,
也只会把瓷器烧坏而已。
同时,
三氧化二铝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中显色为白色
,所以,软质瓷因为原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低,
烧成后瓷胎的颜色也不够白。
这时候我们就看出青花瓷的要求不一般了。
首先它必须是烧成温度高于1280度的高温硬质瓷。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造出了高温硬质瓷。
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在今天河北河南一代,
蕴藏着天生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的制瓷原料。
于是在隋唐到宋代,
河北邢州的邢窑、定州的定窑,河南巩县的巩窑等生产出了质地细密,洁白胜玉的白瓷。
唐邢窑白瓷碗
宋定窑白瓷枕
这是真正的高温硬质瓷。
窑温甚至达到了1380度。
与之相匹配,可以胜任高温的瓷窑也发展出来。
随着金灭北宋,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北方邢窑、定窑一系的高温硬质白瓷随着战乱逐渐荒废了。
北方的窑工来到南方南宋的辖区
,将经验和技术也代到了南方。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
南方缺少天然高三氧化二铝含量的原料。
南方制瓷的原料瓷石含三氧化二铝不高。
同时石英的含量过高,
石英在烧结凝固的过程中因为膨胀系数太大,
石英含量过高就导致无法制作大型器件,
只能烧小型的杯盘碗盏。
于是高岭土走上了前台。
匠人们在南方发现了含三氧化二铝成分极高的
高岭土,
他们将高岭土与瓷石混合使用,
得到了三氧化二铝含量高,
石英含量低的原料。
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瓷胎的
“二元配方”。
原料问题解决,
适合烧制高温硬质瓷的瓷窑也逐渐在南方推广,
到了元代,南方的高温硬质瓷终于面世了。
一直以来,
元青花都被认为是一个迷。
仿佛横空出世一般,
在出现后仅仅几十年,
就把青花瓷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顶峰,
下一个顶峰的出现,
就要等到清康熙年间了。
南方高温硬质瓷的出现只是个基础,
元青花的爆发,
还需要其他几个因缘的际会。
技术上是釉下彩技术的传承。
釉下彩是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器身上绘制各种纹饰,
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一次烧成。
烧成后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覆盖,
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青花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在青花瓷成熟之前,
釉下彩技术在中国早已出现。
唐宋长沙窑和吉州窑的釉下彩装饰已经非常成熟
青花是特定使用含钴的色料
作为蓝色着色的釉下彩,
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出土的唐代原始原始青花瓷
所以彩绘技术一直是成熟的,
需要的,是能将之推上艺术高峰的人。
元代,文人不幸,
艺术却因此有了别样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
到了元代,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
没有了上升通道的文人寄情于艺术。
“元四家”是山水画走向文人画的代表。
吴镇《洞庭渔隐图》局部
同样,
中国画的技术也在失意文人的手中带入了瓷器制作。
用毛笔在瓷胎上用国画技法描绘图案,
才是元青花一出现就攀上艺术高峰的原因。
从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绘画。
我们可以窥见元青花绘制技术的高超。
我们看,
描绘萧何的面部与背部使用的线条明显不同,
背侧,画师画做阴暗面,线条粗壮厚实,
面部则为亮侧,线条纤细恬淡。
就是同属亮侧的面部,在不同位置,
线条也自不同。
额头、眼角、鼻梁这些高光部位线条又细又淡,
而鼻孔阴暗处线条粗而浓重。
勾勒时通过线条的弯曲、转折、粗细、干湿、深浅等变化把物体的明暗、高低、远近、主次关系表现出来,
这就是国画“十八描”的技法。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变化完全融合在一笔画出的线条中,
就是说这些线条的变化是在娴熟的运笔中自然完成的。
再来看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上的山石树木。
这里的山石画法很明显使用了山水画中画山石的“皴”法,
使用“侧锋用笔”,把笔管侧向一方,
笔锋斜散在笔画之间,
在山石的轮廓描绘中则不断变化使用“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
靠笔锋的正侧变化形成起伏,表现山石周缘的迭积。
这完全就是中国画。
只不过把绢和纸换成了瓷瓶,
把墨换成了青花颜料。
元青花纹饰的绘制基本延续了宋代院派绘画风格,
对用笔要求严格,绘画层次丰富,
纹样的色阶变化多样。
在艺术上直接攀上了顶峰。
伊斯坦布尔藏元青花瓷盖
有了高温硬质瓷,
有了顶峰的纹饰绘制工艺和画家,
青花瓷的出现只剩下一个最后推动了。
因为,在之前的中国,钴蓝色纹饰并不流行。
唐宋时期流行的釉下彩纹饰,大多是褐色、黑色。
蓝色纹饰在民间并没有多少人接受。
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
这个推动适时就来了。
随着旭烈兀西征的胜利,
蒙古人统治了中东大片阿拉伯文化的地区。
这个地区的居民,
就喜欢蓝色的花纹装饰,
他们尤其喜欢当地出产的颜料那种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蓝色纹饰。
他们向中国的制瓷业发出了订单:
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青花瓷诞生了。
也因此,
元青花开始就用的是进口的蓝色颜料:
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苏麻离青”。
以满足主顾的爱好口味。
这也是元青花的精品大量保存在中东阿拉伯地区,
国内反而并不多见的原因。
实际上,直到明代前期,
青花还没有被普通人接受,
大部分只是为了出口而生产。
明朝来了,情况一下发生了改变
科举恢复,读书人又有了上升通道
元代短暂的绘画高手进入制瓷业的时代过去了。
在青花上绘制图案的,
又变成了普通工匠。
明代的青花纹饰,
就很快走向了固定纹饰的绘制。
明宣德青花折枝果纹大碗
明程华花卉纹六方盆
固定纹饰是匠人可以反复使用从而熟练掌握的,
相比之下,其艺术水平大大下降了,
但相比之下却带来了一个好处:
可以大规模批量复制生产,产量大大增加了。
而明代的青花遇到了新情况,
随着中东的战乱和明初的海禁,
来自中东的订单大大减少,
于是在明初短暂地还使用了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后,
国产青料取代了进口货。
中东的土豪没了,但欧洲人来了。
随着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东方航线,
欧洲人进入了东亚世界的海上贸易市场。
很有意思的是,欧洲人也喜欢蓝色花纹装饰的瓷器。
特别是青花瓷是他们从没见过的高温硬质瓷,
一下就打动了欧洲人。
于是欧洲贵族取代了中东土豪,
成为青花瓷新的海外大单提供者。
但欧洲贵族与中东土豪在口味上有点不同,
不大喜欢发紫的蓝色,
而是喜欢海水那样的蓝色。
于是从明代中期起,
随着外销瓷器的色调转变,
青花瓷的总体色调也开始向符合欧洲人口味的纯正海蓝色。
那时候葡萄牙大帆船将整船的青花瓷遇到欧洲。
万历时,荷兰人俘获了一艘装载有十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大帆船,
并将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
引起了轰动。因为葡萄牙人打死不说产地在哪,
于是只好用船将青花瓷命名为“克拉克瓷”。
当然,这还是中国的大单外销青花瓷。
长时间的大单青花瓷生产,
使得青花瓷在外销之外,
有了进入中国百姓生活的机会。
虽然艺术性下降,
固定装饰花纹中各种吉祥图案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
一件便宜但坚固耐用,还绘有有吉祥图案青花瓷,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满足了使用的需求,也满足了审美的需求。
因此,原本在国内并不流行的青花瓷逐渐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被广泛接受了。
到了清朝建立,
青花瓷却意外迎来了另一个艺术高峰。
明清易代,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宋元易代时的氛围又重现了。
虽然清朝保留了科举通道,
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不愿出仕的读书人不得不自寻出路。
康熙时,
以“清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受到追捧,
王公贵族喜爱中国画风格的青花纹饰,
并成为主流社会风尚。
于是在这一时期青花瓷装饰中
又出现了元青花那种追求中国画效果的风尚。
在技术上,
为了追求对中国画的模仿,
随着发色青翠艳丽的产自云南的钴蓝原料
“明珠料”的发现和使用,
青花瓷制作工匠通过使用几种产地不同产地的青花料绘制青花纹饰,
使纹样颜色产生更多的色阶变化。
按照通俗的标准青花纹饰中出现五种不同色阶变化即为纹饰精品,
色彩变化号称“墨分五色”,
有五个层次的色阶,
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一般绝大多数青花瓷的纹饰都为二到三个色阶,
康熙时最精彩的作品色阶多达十三个,
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
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
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
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
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
犹如水墨画。
这样,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画画风和表现力的回归,
攀上了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这康熙青花上能看出几个色阶?
就这样,
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
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
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谱吸引。
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十年前,一曲《青花瓷》让多少人为“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韵味深深着迷,
青花瓷在我们的心中,也不再只是“自顾自美丽”的冷冰冰的国宝,
而是被赋予了温度和情致的艺术品,流传千年,走进我们生活,成为寻常百姓家也可触手可及的文玩装饰。
但是,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奔向古玩市场,扛回“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庞大的青花瓷后,把它放置在家或办公室的一角,任凭它自生自灭,再不给它更多的“宠爱”。
难道“国民瓷器”的美就要这样被辜负了?
不如把目光缩小,从一盏茶壶开始,在喝茶品茗之间,感受青花瓷真正的魅力。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中的瓷器无款式,胎质粗糙,明显是民窑。民窑上的年代并不都是真实的。所以年代未必到康熙,价值不会很高,如果品相完好的话,收购价格最高也就万元左右。
下图是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拍卖价可达500万以上。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鉴定对宋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
青花瓷鉴定(3张)
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元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朝民窑青花特征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纹饰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
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
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扩展资料: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
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