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时期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一个世界性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其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据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无疑,进口的苏麻离青开创了永乐青花瓷烧造艺术的黄金时代。永乐的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以苏麻离青为主。苏离麻青属高铁低锰型钴料,而国产钴料为低铁高锰型。二者在发色效果上有着显著不同:进口苏离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浓艳深沉,线条晕散,蓝色中掺杂有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因含铁量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觉,视觉上亦有色调深浅变化莫测的效果,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采用国产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稳定,因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且蓝中略带紫色调。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永乐的器型轻薄、秀美,纹饰疏朗,描绘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代前期出现了大量仿明永乐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制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国产浙料来模仿永乐苏离麻青料的呈色,同时采用重笔点染的方法着力显现永乐青花那种特有的黑褐色结晶斑,青花黑疵没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现象,显得规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号款,时代特征明确,故给仿永乐青花断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对于那些不带清代帝王年号款的仿永乐青花则需要格外注意,应采用胎、釉、彩、造型、工艺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鉴定方法进行判断与评价。 民国时期亦因仿古风气兴盛而烧造有仿永乐青花瓷。民国仿永乐青花除了造型、纹饰、工艺上的模仿外,还刻意模写“大明永乐年制”款,显得画蛇添足。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文接上期,继续聊聊明代青花的那些事儿。
明朝中期, 正统、景泰、天顺 这三个朝代瓷器的发展史料记录模糊、空白,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之后 ,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后期成为了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空白期
明宣德之后的近30年间,国势倾颓,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制瓷业出现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空白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制瓷水平与瓷器品质较前朝有明显下滑。这一时期的陶瓷,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
正统时期 的青花色料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处少见黑色斑点,呈黑褐色,抚摸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处呈青灰色,个别处泛蓝色,少有晕散现象,流釉处呈蓝黑色。该时期青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宣德风格,青花发色较浓艳,布局较为繁密。
景泰是"空白期"中最低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花基本延续正统朝风格。胎质比正统粗糙,为白砂底;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呈玉质感。器物有酱釉口器和青花酱釉弦纹装饰,里外釉基本一致。色料以国产料为主,含钴量低,所以发色清晰,十分适合描绘人物活动场面。
天顺时期 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淡两种呈色,颜色深沉者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的似成化青花。青花胎体厚重,多白净,瓷化程度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滋润,釉色白度高,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一致。纹饰风格趋向淡雅,布局疏朗;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成化——正德年间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平稳发展的阶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造型丰富,器物纹饰也常见阿拉伯文,为这一段时期青花的时代特点。
成化青花瓷 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有" 成化无大器 "的说法。
弘治朝时, 青花色料与前朝基本相同,仍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多蓝中闪灰,不如成化朝典雅。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为主。该朝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 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
正德青花瓷 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逐渐改变了前朝器物的精致纤细的风格,出现了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青花色料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发色稳定。纹饰构图趋向繁密,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 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
明代中期青花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下篇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特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