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明朝永乐时期青花瓷赏析

碧蓝的仙人掌
魁梧的野狼
2023-05-01 18:36:00

明朝永乐时期青花瓷赏析

最佳答案
生动的蜗牛
单纯的火
2025-08-28 04:12:13

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一个世界性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其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据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无疑,进口的苏麻离青开创了永乐青花瓷烧造艺术的黄金时代。永乐的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以苏麻离青为主。苏离麻青属高铁低锰型钴料,而国产钴料为低铁高锰型。二者在发色效果上有着显著不同:进口苏离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浓艳深沉,线条晕散,蓝色中掺杂有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因含铁量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觉,视觉上亦有色调深浅变化莫测的效果,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采用国产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稳定,因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且蓝中略带紫色调。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永乐的器型轻薄、秀美,纹饰疏朗,描绘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代前期出现了大量仿明永乐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制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国产浙料来模仿永乐苏离麻青料的呈色,同时采用重笔点染的方法着力显现永乐青花那种特有的黑褐色结晶斑,青花黑疵没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现象,显得规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号款,时代特征明确,故给仿永乐青花断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对于那些不带清代帝王年号款的仿永乐青花则需要格外注意,应采用胎、釉、彩、造型、工艺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鉴定方法进行判断与评价。 民国时期亦因仿古风气兴盛而烧造有仿永乐青花瓷。民国仿永乐青花除了造型、纹饰、工艺上的模仿外,还刻意模写“大明永乐年制”款,显得画蛇添足。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最新回答
现代的小馒头
知性的黄豆
2025-08-28 04:12:13

文接上期,继续聊聊明代青花的那些事儿。

明朝中期, 正统、景泰、天顺 这三个朝代瓷器的发展史料记录模糊、空白,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之后 ,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后期成为了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空白期

明宣德之后的近30年间,国势倾颓,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制瓷业出现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空白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制瓷水平与瓷器品质较前朝有明显下滑。这一时期的陶瓷,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

正统时期 的青花色料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处少见黑色斑点,呈黑褐色,抚摸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处呈青灰色,个别处泛蓝色,少有晕散现象,流釉处呈蓝黑色。该时期青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宣德风格,青花发色较浓艳,布局较为繁密。
景泰是"空白期"中最低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花基本延续正统朝风格。胎质比正统粗糙,为白砂底;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呈玉质感。器物有酱釉口器和青花酱釉弦纹装饰,里外釉基本一致。色料以国产料为主,含钴量低,所以发色清晰,十分适合描绘人物活动场面。

天顺时期 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淡两种呈色,颜色深沉者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的似成化青花。青花胎体厚重,多白净,瓷化程度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滋润,釉色白度高,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一致。纹饰风格趋向淡雅,布局疏朗;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成化——正德年间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平稳发展的阶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造型丰富,器物纹饰也常见阿拉伯文,为这一段时期青花的时代特点。

成化青花瓷 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有" 成化无大器 "的说法。

弘治朝时, 青花色料与前朝基本相同,仍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多蓝中闪灰,不如成化朝典雅。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为主。该朝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 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

正德青花瓷 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逐渐改变了前朝器物的精致纤细的风格,出现了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青花色料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发色稳定。纹饰构图趋向繁密,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 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

明代中期青花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下篇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特征赏析。

留胡子的钢笔
洁净的秋天
2025-08-28 04:12:13
青花瓷早产生于唐代,在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期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盛行,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宣德官窑靑花的制作工艺成熟,纹饰内容广泛,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都能见到,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具特征性的纹饰有:龙纹张嘴伸舌,上颚高突,肥身,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几种,五爪龙的爪趾前后连接成一圆圈;回纹笔画通体相连,不见明初两个一组的画法;燕叶中茎以较粗的双线勾成,不到叶尖相聚成三角形;莲瓣边框不填色而瓣心满色;配以庭院设色的 仕女图等。

宣德民窑青花有粗细两种,绘画笔法多样,纹饰疏朗简约。初见口沿梵文一周作饰。碗心隶书和草书“福”字,或螺旋形花心、梅枝、轮叶莲、缠枝莲等。外壁纹饰有缠枝莲托八宝、螺旋形的结构带绣球、螺旋形海水云气纹等。花心排列如菠萝鳞片、花叶肥短的缠枝莲等。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 火石红 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 苏麻离青 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 窥天外乘 》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 景德镇陶录 》也曾提到。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 铁锈 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此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明 宣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盌

宣德合盌胎细色净,发色浓湛,釉润如脂。盌深壁,微折腰,凸饰弦纹成双,口沿外侈。青花挥毫,发色靛蓝,弦纹上方妙绘缠枝瑞莲,鲜妍盛绽,上托佛教法物八吉祥,细画法轮、法螺、宝幢、宝伞、莲花、双鱼、宝瓶、盘长,缀以飘带,并饰延枝卷叶相衬,弘显佛智圆满。弦纹下折腰处另添连枝花卉,简约典雅。圆盖穹顶,青花满绘,中心芙蕖,花蕊微凸,环饰莲托八吉祥,与盌上所画,两两相对。盖内、盌心各书青花六字楷款对铭,仅后者画双圈。澄观法物,八识涵蕴,佛学会心,恩泽广施。如此宣德重器,来源有绪,传世罕见,寥若晨星。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实为青花瓷发展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多加仿制,影响深远。此件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即为宣德朝青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此瓶造型圆硕而挺拔,微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满绘缠枝花卉纹,枝叶缠绕,疏密有致,娇嫩的花朵分布其间,格外醒目。肩颈部绘变体莲瓣纹。整器胎骨白腻,青花发色纯正,绘工娴熟,线条流畅,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 粗线条 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