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4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个人目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零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呵呵,如果你看到的不是海里的贝壳。
那么你看到的可能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留下来的碎瓷残骸。这些瓷多半来自福建泉州的德化和江西的景德镇。
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为起点的海丝路曾经让中国吞吐过世界财富,一直到郑和下西洋时达到最高潮,然后猝死,锁国开始。
明代郑和前后共下过7次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开始于1405年,他在这一年的7月正式受命出使西洋。首次出航,以郑和为首的船队先是从苏州出发至福建,然后再在福建的无虎门正式扬帆起航。起航之后,他们一行人先后抵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古里等国。其中在抵达爪哇时,不恰赶上爪哇内战的郑和一行曾一度因西爪哇误认而遭受波及,期间还有一百多人因此被杀。不过好在郑和足够沉着冷静,所以船队最后得以化险为夷。
此次航行一直持续到1407年的十月,而郑和在此次回国后没多久便又再一次启航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相继前往占城、暹罗、南巫里、锡兰等国。其中郑和在到达锡兰时还曾在此立碑,而这块碑石目前正收藏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内。此次航行于1409年结束,而第三次下西洋则在这一年的十月紧接着展开。第三次下西洋同样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船队于1411年7月返航回国。
此次远航回国之后,郑和直到1412年的十二月才再一次受命出海。在这一次出海中,郑和与船队首次到访东非麻林迪。除此之外,郑和在此次航行中还曾与苏门答腊联手擒获苏干剌。待船队于1415年10月回到明朝之后,明成祖朱棣根据明朝律法将这位苏干剌诛杀。在这一年,麻林迪也曾遣使前来明朝,与该国使者一同前来的还有长颈鹿。
1416年12月,明成祖下令让郑和护送前来拜访明朝的各国使者回国。被授予该命令的郑和于第二年秋天正式率领船队出发。在将各国使者逐一安全送回国之后,郑和一行人于1419年7月回国。此次回国之后,郑和以及诸多船队将士皆得到了奖赏。等到了1421年3月,郑和再一次奉命护送别国使者回国。而待回程之时,暹罗、哈丹等国又纷纷遣使随船来到明朝。
结束第六次下西洋之旅后,郑和的远航任务进入暂停期。在此期间,明朝皇帝先是从永乐帝变更为明仁宗,然后又变为明宣宗。而在明仁宗即位之后,郑和便被任命为了南京守备,早前随他下西洋的明军也因此成为了南京的镇守军之一。等到了1430年6月,郑和再一次等到了让他下西洋的命令。也就是在此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于返程途中逝世。
篇一:我的家乡——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作为一个在外读书的泉州人,我们深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需要,泉州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当中,显得如此黯淡无光,不论是优雅婉约的南音梨园,还是铿锵振振的高甲木偶,他们在民间的舞台已经大量萎缩,似乎只能在申报世遗、展示城市名片的时候会被当作牌子拿出来举一举,喧哗过后它们仍然寂寂无声地隐退市井,难得抛头露面了。
作为一个泉州人,我们为家乡高速发展的经济而骄傲,但是我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根源,是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没有了文化作为根基,就犹如一个空中楼阁,正是因为这个家乡情结激起了我们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也因此我们选择了泉州——我们的故乡,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弘扬作为我们的实践课题,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能激起家乡的青年人对于家乡文化的重视。
泉州是一个有着浓厚民风民俗的古老城市。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这是泉州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众多文化广博而无争地并存于泉州,是我们泉州人的骄傲!
篇二:追寻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跨越大海的'路,他把中国与世界连接。在这条路上,中外使臣执节往返,各国商人赍货逐利,宗教信徒舍身弘法……这条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主要有两大干线组成:一是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而是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海定则波宁。”我的家乡宁波,是一个海洋文化深厚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在宁波博物馆一楼,我探访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记忆——“留洋”回来的文物。
“时间以一种方式悄悄流逝,但时间的记忆却会以多种的形式保存下来。”海底的记忆也是不可磨灭的,陶碟、陶碗、陶盆、瓷片、金香炉、古代钱币……在一个展柜里,一个名为“长沙窑褐绿彩奔鹿纹执壶”引起了我的关注。它的皮肤是象牙色的,在壶嘴的下方,画着一只疾驰的小鹿,褐绿相间的花纹,细小乌黑的眼睛不仔细看很容易就以为这也是鹿身上的一个花纹,蹄子撒开,使得路上扬起一阵阵尘土。头微微昂起,望着后方。只在等待落后于自己的伙伴吗?是在遥望天敌有没有追上吗?还是……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
在另一个展厅的玻璃柜中,放着一个蓝白相间的瓷罐,罐身上印着一条张牙舞爪、耀武扬威的龙,弓着身子,铜铃似的眼睛直逼前方,仿佛要放射出金光刺穿乌云,冲出阴霾。两只利爪微微伸出,似乎要与黑暗势力兵戈相见。
海洋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时间会无情的过去,但美丽的记忆会永恒。”一个文物背后必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大海中还藏有许多美丽的记忆,等着我们去开发、研究。
篇三: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从先秦到秦朝,再到两汉,再到三国的孙权,再到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的起点是泉州,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通商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丝文化历史悠久,虽说经历过衰败,但依然那么的挺拔,它虽说被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厉行禁海,被关起繁荣富强的大门,但它还是顽强地撑了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丝再次复兴,使贸易往来再次昌盛。
海丝,我们将让你再次复生,回到那繁荣富强、属于你的时代!
篇四: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两千多年前开始逐渐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的大海,将中国与世界各地连接起来。
我的家乡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具有悠久深厚的海洋文化。它就是中国最主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之一,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
一走进宁波博物馆一层的名为《跨越海洋》的展厅,就能感受到海洋的气息。整个展厅以大海的蓝色为主色调,陈列着各种当年的货物。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等。看到它们,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一艘艘高大宏伟的货船,正拉响汽笛,准备越洋过海,将货物远销他乡。
展厅里最多的要数瓷器了,各种形式,各种用途,看得人真是眼花缭乱。在岁月的侵蚀下,有的支离破碎,有的显得伤痕累累,有的依旧光彩照人。有的色彩绚丽,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雕刻精美。我不禁要赞叹我们祖先的技艺之高超。
时间飞快的流逝,时代在改变,眨眼就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们几千年来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真是历尽沧桑。如今仿佛像我们述说着它们那不平凡的经历。在一个展台里,静静地躺着几块瓷片,瓷片上调着精美的花纹,可见它原来是件不错的艺术品。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也使人展开无限的联想。它是怎么碎的?它原来将运往哪里?它是干什么用的……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猜想,但是这一切我们以无从考证。
海上丝绸之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中外互通有无友好往来,各国商人获取利益,传播宗教与信仰……这一切都是大海功劳,海洋是我们人类的宝库!它还需我们继续开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