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跪求大神帮我解答,汝窑茶具放在锅里煮会裂开吗

呆萌的鸡
称心的导师
2023-05-01 17:11:21

跪求大神帮我解答,汝窑茶具放在锅里煮会裂开吗?

最佳答案
完美的荷花
淡定的蜜蜂
2025-08-27 12:02:44

会的,汝窑茶具不可高温蒸煮。汝窑开片壶里面有金刚砂,第一次用清水洗一下就可以。平日使用要轻拿轻放,悉心照料。加热后出现裂痕很难消失的。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油污和化学洗涤用品接触。使用中茶水、茶渣需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冲洗晾干。随着使用时间的累聚,开片色泽逐渐加重。

扩展资料: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浅谈汝瓷鉴别及保养

最新回答
顺利的冬日
酷酷的发带
2025-08-27 12:02:44

1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2官窑: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3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4钧窑: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5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扩展资料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高大的月亮
精明的鸡翅
2025-08-27 12:02:44
才十个分。。。
价值连城的汝官瓷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汝官瓷,自公元1086~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官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近年来,汝官瓷在国内外拍卖行情一直居高不下。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2004年汝瓷鸳鸯水滴以1050万元人民币在河南郑州拍卖成交。2005年南京十竹斋举行的拍卖会上,汝瓷天青釉洗以580万元成交。2006年4月北京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瓷器观音瓶以16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陶瓷拍卖之最。
清凉寺汝窑遗址之谜
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
清凉寺村隶属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因村中有清凉寺而得其名。该村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现有人口3000余人。窑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座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坐落于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据当地老人讲,从前一到农闲,特别是干旱季节,他们村中的很多人曾靠挖汝瓷为生,民国时期尤盛。民国时期挖到一个青碗能卖1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1500元人民币。最值钱的是“铅点碗”,此碗造型精美,胎薄体轻,釉黑如漆,明亮如镜,釉面布满灰色小黑点,底很小,碗口外撇,状若南方人戴的斗笠,当年能卖500块大洋。上世纪60年代,在该村村南的汝窑遗址上,还能见到汝瓷片堆积如丘,断断续续达半里之遥。
1950年文物专家陈万里先生考察汝窑,首先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986年10月,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汝窑天青釉裹足支烧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引起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上海博物馆的高度重视。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清凉寺村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试掘,发现典型的御用汝瓷20余件,其中有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及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珍品。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2000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村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窑瓷片上千片。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考古发掘,在清凉寺村内搬迁四户村民,发现窑炉15座和作坊2处,出土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汝官窑瓷器、窑具和模具,终于找到了汝官窑的中心烧造区。宝丰清凉寺汝窑址,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入选“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7年以来,文物部门又搬迁数十户清凉寺村村民,继续开展古窑址发掘工作,相信不久会有更大的发掘成果。
张公巷汝窑遗址发掘始末
说到汝窑遗址,不能不提及汝州市张公巷汝窑遗址。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
1998年,在汝州市区老二门街拓宽改造时,附近群众建房挖地基发现了许多青瓷片。1999年春,又发现了大批烧瓷配釉用的原料。
1999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等在汝州市公安局门面房建设工地发掘,除出土大量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用瓷外,引人注目的是又出土了4件(片)天青釉汝瓷,这些汝瓷与清凉寺御用汝瓷烧造区出土瓷器从胎质、釉色、器形上完全一样,应是清凉寺御用汝窑的产品无疑。
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建新房,汝瓷专家朱文立在挖地基的现场捡到了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便会同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领导汇报。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察发掘地。
为进一步揭开张公巷窑址神秘面纱,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不少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2006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老汝瓷焕发新春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汝州市、宝丰县在保护、开发及利用汝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在汝瓷的故乡临汝县(今汝州市)建起了汝瓷厂。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1987年4月研制出了古汝瓷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近年来,汝瓷之乡发展汝瓷研究机构和烧制厂家上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近2亿元。他们生产的汝瓷天青釉、天蓝釉、豆绿釉及月白釉等品种通过省部级专家鉴定,具备了汝官瓷的独到特征,已销往世界各地,成为普通百姓收藏佳品。许多汝瓷产品还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
2001年10月,汝州市成功承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汝州市首届国际汝瓷研讨会,100多位陶瓷专家、学者国际友人齐集汝州,对汝瓷的发扬光大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3月30日,一组四件套的汝瓷邮票顺利发行,向世人展示了汝瓷的风采。

复杂的钥匙
辛勤的芹菜
2025-08-27 12:02:44

关于汝窑开片

何为开片

汝瓷的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最开始是由于陶瓷在高温烧制中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瓷釉开片,原为陶瓷烧造的缺陷,而汝瓷的开片是化腐朽为神奇,堪称一绝。汝瓷釉的开片是器物在窑内高温烧制并在自然冷却下产生的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为难以控制,是上天对汝瓷的厚爱。汝窑是高温釉,而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汝窑开片分哪儿类

蟹爪纹

汝官瓷开片细密,细如蟹爪毛,把蟹爪纹解释成了蟹爪毛纹。这种解释还不能自圆其说。其实《博物要览》中的记载“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已经把蟹爪纹现象讲得非常楚了。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釉而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即孤立的小洞。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假若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在汝官瓷的釉面上面就叫蟹爪纹。

网状纹

网状纹亦称“网纹”,泛指密如织网、纵横交错的开片纹,釉面被相互交织的纹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网格。在官窑青瓷的釉面开片中,多有网状开片分布,有密如渔网者,有密如筛孔者。网格一般大小不等,细碎透明,纹路常呈错综密集的短小网孔形状,基本没有长纹片贯穿其中,片纹浅细透明。

北宋 汝窑 青瓷碟南宋官窑青瓷刚出窑时釉面开片纹路无色,在流传过程中片纹受到灰尘等污染绘呈现灰黑、土黄等色。直接染墨纹的方法约始于清代乾隆时期,这种染色方法,操作简单,纹路清晰,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一直延续至今。而南宋官窑青瓷从未使用这种染色工艺。

冰裂纹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冰裂纹是南宋官窑青瓷上出现较多的开片。冰裂纹的纹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缝,纹片两端细如针尖,呈现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规则的纹路,以长纹居多。纹片隐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浅,时隐时现。尤以厚釉中为甚。但不论釉层厚薄,纹片均为眼见清晰、手触不显。冰裂纹片一般较细,入釉较深,似有似无,交错分布。纹片颜色一般为透明无色,但若受到外界物质浸染,也会出现土黄、紫黑等色。冰裂纹既有通体呈现者,也有局部出现者。从釉层开裂的走向来看,冰裂纹属于斜直开片。

鱼鳞纹

北宋汝官窑天青釉鱼鳞纹盘四五条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称之为“鱼鳞纹”。如果光线的角度合适,则构成鳞片的几条斜开片都出现白边,颇似鱼鳞的周边;而白边以外的部分都呈青绿色,好像鳞片本身,与鳞片紧靠的直开片没有白边,好像鱼鳞的根部。

鱼鳞纹周边与鱼鳞本身存在色调反差,特别是两条斜开片的交角处形成的白边特别明显,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斜开片 的方向不固定,所以在转动瓷片时,就有一批新的“鱼鳞纹”显现出来,而原来的一批“鱼鳞纹”则逐渐隐没,时隐时现,变化无穷。

鱼子纹

鱼子纹开片斗笠碗:鱼子纹的出现,是由于汝瓷釉面在绝对上较薄,其胎骨和釉面相互融溶,在釉面相对稀薄的地方,显露出胎骨和釉中石英本色。所以,我们认真观察后就会发现,汝瓷釉面鱼子纹一般出现在口、底、出筋之处。这些地方,釉水相对稀薄,故尔出现鱼子纹。而汝瓷的鱼子纹,也非如文献之溢美,只是隐隐的淡红色。而且是极浅的淡红色,也难随光照而有明显的变色,仅仅是光的折射不一样,而有极不显见的细微变化。

蝉翼纹(蝇翅纹)

以斜线纹为主,副线有较多的白色短线,主线纹深,形如知了翅膀上的格纹北宋汝窑弦纹尊。

平常的小鸭子
腼腆的小鸽子
2025-08-27 12:02:44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又一说是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钟情汝州青瓷。他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雨后天空那种颜色非常喜欢,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徽宗的刻意追求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的瓷器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

心灵美的招牌
无情的睫毛膏
2025-08-27 12:02:44
汝瓷的鉴定方法:1目鉴:看器形、釉色、胎质、开片、支钉。2与博物馆藏品或拍品进行对比3科学鉴定:热释光或光释光仪器检测并断代,老化痕迹鉴定。以下资料供参考: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

虚幻的过客
甜甜的香水
2025-08-27 12:02:44

汝窑出炉:徽宗一梦雨过天青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版本之一便与宋徽宗的梦有关。18O381O34 75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雨过天晴云破处”最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由于天青色确实是汝窑的一大特点,为此后世的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不过专家认为,无论传说怎样,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与宋徽宗的喜好有关。冯小琦介绍说,唐代社会蒸蒸日上,大气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类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则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北宋汝瓷为何称魁?

知道中国陶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宋瓷,知道宋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汝窑,千百年来汝窑为魁,不仅是个定论,而且将它推至神话。国内外的拍卖市场风云际会,汝窑的出现廖若晨星,迄今为止仅有5件汝窑瓷器经由拍卖售出,最近一次是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汝窑小盘,8厘米大小,当时以154万美元成交,创下了中国陶瓷拍卖的世界纪录。

这件可爱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深居日本30余年。说它可爱,是其大小仅一掌有余,形拟葵花,胎薄釉厚,天青色中泛着淡淡的灰色,恰到好处的温润内敛,相视之下让人心静平和。

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距离北宋时间很近,连南宋人都发出“近尤难得”的感叹,觉得汝窑珍罕,今天距离南宋已近千年,就更为难得了。现今全世界遗存的汝窑瓷器,有序可循的共79件,几乎都为博物馆典藏,仅有6件属于私人收藏。窑址出土物,几乎都为废弃的残件破片。

今年(2012年)开春,香港苏富比[微博]发布公开新闻,将在春拍中拍卖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距离上一次汝窑瓷器出现于市场,整20年。汝窑因其稀少,所以每件都有清晰的来源出处,这在庞大的中国陶瓷大军中,实属特例,身份的显贵可见一斑。

价值: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皇家窑场制瓷师傅无意间烧制一只青器,瓷器表面开裂,胚体不裂,宋徽宗看到后特别惊讶,命令制瓷师傅继续做出同样的瓷器,为追求汝窑器,制瓷师傅人数最高峰时达到2600人。后世历朝文献中,常有“汝窑为魁”、“汝窑为冠”、“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绝邓、耀二州者”等。

据说,汝窑瓷器工艺考究,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妙不可言。其釉色,青如明镜,绝美脱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仿佛说出来就沾惹了尘世俗气。与传说中绝世的柴瓷,同享“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盛誉。另外,汝瓷注重釉色的典雅,开片唯美,不讲究刻划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颜色纯而不腻,淡而不寡。汝窑反映了中国文人温文尔雅、阴阳调和的美学追求。

然而,因为汝瓷烧造在北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经历战乱、动荡、匠人和技艺的流失,至南宋时,周辉所著《清波杂志》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而千年后的今天,汝窑更显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可查证的不超过79件,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窑址出土的几乎都是残件。汝州民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口碑也在收藏界中广为流传,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而今,也只有在全球顶级的博物馆中才可见汝窑作品。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

汝瓷始于宋,也毁于宋。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前后20年间,汝窑尽废,汝瓷尽毁,技艺失传几近千年。

中国从明宣德年间就开始仿制汝窑,到清雍、乾时期达到高峰,数量虽大,质量也不错,但却从未有仿到九成像者。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等窑难度大得多,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近代开始,汝窑成为大量陶瓷艺术家的终极追求,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但大多数仿品依然很难乱真,无论是在造型、釉质还是制作工艺方面都仍存在很多缺憾,但制瓷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资金的持续不断的投入,当代的汝窑作品已有可以达到北宋汝窑标准,甚至对北宋汝窑完成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