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俻内司窑”是什么年代什么地点生产瓷器的窑,其背景资料如何

愤怒的小蝴蝶
舒心的水杯
2023-05-01 16:22:38

“俻内司窑”是什么年代什么地点生产瓷器的窑,其背景资料如何?

最佳答案
想人陪的鸵鸟
发嗲的枫叶
2025-08-27 03:28:52

南宋官窑之“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还有个“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存在,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南宋《坦斋笔衡》记载,南宋杭州曾设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个官窑窑址,烧制的瓷器仅供皇宫使用。民谣云:“十窑不怕九窑空,只要一窑能成功”,可见官窑瓷器烧制的难度很大,稍有瑕疵,全部打碎,不许流入民间。这也是官窑瓷器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 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同郊坛下官窑属同一系列产品。该窑址瓷片废品打碎以后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符合官窑废弃产品的处理特点。老虎洞窑址瓷片不管从器形、胎色、釉色都与北宋官窑有相似之处。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馆将在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原先混淆的“郊坛下窑”和“修内司窑”分门别类,“修内司窑”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按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窑址可初步划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元代后期三个时期的遗存,南宋时期遗存即修内司官窑,元代主要遗存是仿官窑的器物;从该窑址出土的部分器物看,其造型风格、装饰艺术,尤其是“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符合宋代特征,与北宋官窑——汝窑有承继关系,这和历史文献中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吻合;该窑址位于南宋皇城附近的凤凰山麓,与文献记载的官窑方位相符。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说,老虎洞窑址的发掘,为深入研究南宋时期官营手工业生产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象这样完整、系统的遗址,在以往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宋代制瓷工艺具有极高价值。 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历来有“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其中“官窑”居首,指为适应宫廷特殊需要、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北宋时曾在汴京(今开封)设官窑,造型多仿青铜器和玉器,釉色以素淡的天青色为尚,存世品罕见,北宋官窑遗址一直未被发现。南宋沿袭旧制,在临安(今杭州)先后设修内司窑、郊坛下窑两处官窑,后者1930年初次发现,80年代后有大量考古发现,现已在遗址上建成南宋官窑博物馆;而修内司窑则长期无法由考古发现证实,加上历代文献记载都语焉不详,它的存在更显神秘。考古资料大部分没有公开,所以资料甚少。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回答
调皮的银耳汤
清脆的口红
2025-08-27 03:28:52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夏天陈万里先生曾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陶瓷考古的新途径”。此后在陈万里先生学术研究新思路的引领下,现代人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发掘等研究,使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审视龙泉窑。然而清代宫廷对于龙泉青瓷的认识,无论从器物还是从文献上看,只是停留在对于南宋龙泉窑器物的认知,而且从已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旧藏的龙泉窑器物都属于南宋至元代的龙泉窑器物,因此谈不上对北宋龙泉的认识,也不是我们目前看待龙泉青瓷的概念。本文意在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旧藏龙泉窑的宋(南)代藏品、《清官陈设档》、《故宫物品典查报告》以及当时文献的比对,揭示清代宫廷对宋代龙泉窑的认识。
目前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南部境内,以龙泉市为中心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处,以及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北部等许多窑场,这些地方都在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所烧青瓷,早期沿袭了越窑的装饰风格,釉面常采用刻花装饰,并辅以蓖点或蓖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基于祭祀等方面的需要,北方青瓷的制釉技术在龙泉窑得到延续,使龙泉窑生产空前发展。南宋龙泉窑的窑工,为能够烧成类似美玉和翡翠釉色的青瓷,在制作工艺上,借鉴了北方青釉的配制工艺。
首先是改变釉的成份,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在施釉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在胎体上多次施釉,使青瓷釉面具有碧绿深厚的感觉,烧成了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色。为了增加胎的色调,进而影响釉面的颜色,窑工们开始改变胎土原料成份,特意在胎土原料中掺入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铁的含量,使白色胎体略呈一些灰色,这样更有利于青釉的呈色。除了上述这些工艺改变外,南宋龙泉窑青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强还原气氛,因为窑内温度越高,还原气氛越重,胎釉熔融也就越彻底,釉层的质感也就越好。南宋龙泉窑青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南宋开始,龙泉窑的器物品种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南宋以后龙泉窑的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故宫现旧藏宋代龙泉窑器物25件,包括了炉、瓶、碗、盘、洗等多种形制,釉色多为粉青、梅子青色,温润淡雅,青翠欲滴。其中以炉为最多,共10件,按装饰纹样又分出戟三足、芙蓉三足、弦纹三足等;瓶的式样包括了琮式瓶、盘口瓶、贯耳瓶、凤耳瓶、弦纹瓶、八方折角瓶等多种式样;碗和洗中有折沿洗、双鱼洗、菊瓣洗三种,龙泉窑中以双鱼洗产量最大。这些器物陈设于宫廷的多个宫殿内,以重华宫的翠云馆为最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翠云馆位于故宫西路乾西二所重华宫之后,其东次间为长春书屋。“重华宫旧为乾西二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长春书屋为乾隆当皇子时读书之所,“曩时蒙恩尝读书于此,即长春之号亦系赐予者,故各处书屋率以此名之”。作为乾隆帝幼年居住之所,乾隆帝对重华宫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作有许多诗赋,他喜爱之物自然也会陈设于此。故宫旧藏品中共四件陈设于此,经查光绪二年2月21日《故宫陈设档》,档案中记到“奴才范常禄奉旨陆续查得翠云馆现陈设,官窑三足炉一件,有璺系粘盖镶玉顶紫檀木座,哥窑葵花洗一件紫檀木座,官窑木瓜盘一件,冬青釉双鱼菊瓣洗一件,附紫檀木座”。
1 龙泉窑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图一),口径211、底径18、高158厘米。炉敞口,圆腹直壁,腹下承以三兽头足,外壁上下各出凸弦纹一道,腹部以凸雕朵朵芙蓉花装饰,装饰图案新颖,在龙泉窑制品中较为少见。
2 龙泉窑仿官凸花莲瓣盘(图二),口径182、底径64、高37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满釉,釉面有数道开片。盘外壁以凸莲瓣花为饰,纹样清晰。
3 龙泉窑扳沿洗(图三),口径208、底径129、高75厘米。洗折沿,器身垂直,口沿内敛,折底,圈足,足边露胎。里外满釉,光素无纹,釉色偏灰。此洗形体较大,线条简练,美观大方,极具宋代器物造型之特点。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4 龙泉窑凸雕双鱼洗(图四),此洗旧藏于翠云馆的长春书屋内。口径235、底径13、高6厘米。洗敞口,折沿,弧壁,平底,圈足。外壁饰莲瓣纹,内底心两周弦纹内,贴两条摇鳍摆尾、活泼可爱的小鱼。通体施粉青釉,釉层丰厚,恬静淡雅,为典型的龙泉窑制品。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养性殿位于故宫东路宁寿宫区域内,清康熙二十八年在明旧址上修建。乾隆三十七年缮葺添改,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七年、光绪十七年修。初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宁寿宫,太妃、太嫔等位随居”。乾隆年间修葺后作为“备归政后万年尊养之所”,据乾隆墨云室记“予构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放置于此地的宫中旧藏两件。
1,龙泉窑刻花碗碗呈斗笠形碗(图五),口外侈镶铜口,小底,圈足。通体满釉,呈翠青色,釉面开细碎小片,碗内壁暗刻花卉纹两组。此碗被放置在养性殿西暖阁的木箱内,与其放置在一起的除一件“哥瓷鸡心碗”一件“哥瓷葵瓣碗”外,均为玉质用喆。由于此碗身有开片,《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将其记做“哥瓷铜口铙碗”。台北故宫藏有同样一碗被称作茶盏,只是釉面并无开片。
2 尼泉窑琮式瓶,器身为琮式,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凸起横竖线纹为装饰,圈足,通体施青釉。
养心殿位于故宫西路,是在明代旧址上建筑而成。“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寝兴长临之所”,乾隆帝“于亲政后亦移居于此”之后各帝皆如此。作为皇帝的寝宫,一些名贵的物品,常陈殴于此。

清爽的野狼
伶俐的裙子
2025-08-27 03:28:52
图一(《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 一个是贾宝玉念念不忘的心头好,一个是他明媒正娶的枕边人;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

    《红楼梦》双姝黛玉与宝钗算是平分秋色吗清凉寺汝官窑和汝州张公巷窑是河南青瓷中的双姝,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平分秋色还是相互成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茉莉走进清凉寺走进张公巷。
图二乾隆的诗瓷情怀与大雅汝窑(茉莉讲古8)截图
      文献记载,汝窑供御皇室,烧造极短,工艺精良,传世罕见。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瓷贸易盛况。在1950年,“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等人,专程去到有汝瓷发祥地之称的河南汝州寻找汝窑窑址。很遗憾,当时并没有找到古代汝官窑遗址。
图三(红薯窖发现的汝窑青灰釉洗)
      1985年清凉寺村一户人家在红薯窖里无意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只盘子(洗)。1986年全国古陶瓷研究会议召开,此汝窑青灰釉洗经过与会专家鉴定发现,原来这就是珍贵的汝瓷!

      1987年,上海博物馆依据在清凉寺采集到的汝窑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窑址就在今天的宝丰县。
图四(汝窑窑址瓷片堆积层,当时汝窑窑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残片)
      据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持续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复的残器。
图五(当时埋在藏坑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高195厘米 口径59厘米 底径82厘,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外,专家还意外发现一个储藏有汝瓷的藏坑,经过挖掘,在2000年考古队发现了十五座烧制汝窑瓷的窑炉和两处作坊,以及一些与制瓷有关的遗迹遗物。
图六(摄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博物馆)

        至此,这些御用汝窑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汝官窑遗址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图七八《乾隆的诗瓷情怀与大雅汝窑(茉莉讲古8)截图》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瓷产品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粉末,故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天蓝釉色似"雨过天晴云破处",形体端庄大方,有一种青蓝相应的光泽,釉汁莹润,美不胜收。月白釉汁温润如玉,拂之如脂,独具风格。
图九(未用闪光灯摄于宝丰汝窑博物馆的汝窑莲花式温碗,台北故宫也有一个)

      在2012年至2013年间,为配合清凉寺汝窑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建设,省考古所对展厅墙基和门厅地基部分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素烧器多达120余万件(片),且年代晚于天青釉汝瓷烧造年代。
图十(素烧仿青铜器出戟尊,未用闪光灯摄于宝丰汝窑博物馆)
        而此次发掘出土的素烧器中除了一部分是以往汝窑器物群常见的器形外,还有大量过去汝窑中不见的器形。器形虽然仍以碗、盘为主,但出戟瓶、荷叶器盖、长方形托盘等均是首次发现。其中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形托盘、瓜棱瓶发现数量较多。出戟瓶有素面和带纹饰两种,大小基本一致,皆小口、长颈、鼓腹、圈足垫烧。纹饰有仿青铜器兽面纹、虎纹、云纹,出戟上面对应有两个凤首,十分精美。技法采用合模以及剔、刻、划等工艺;长方形托盘为宽沿,规整大方,制作精良。

        根据出土素烧器所处地层及同地层出土的具有金代特征的白地黑花枕残片、凸棱罐残片,考古所初步认定其烧造和堆积时代不早于金代。从器形特征来看,此类器物可能并非民用,且出戟瓶、素烧大盘、长方形托盘等器物,亦非一般生活用品,或许是祭祀用器。

      有观点认为此类器物或是在清凉寺烧完素坯后在汝州上釉并完成烧造,但究竟是否存在这一种情况,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与相关研究。如果这一观点正确,是否可能这些在清凉寺烧成的素坯在汝州张公巷窑完成上釉烧造
图十一(张公巷窑出土标本,未用闪光灯摄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结合这一观点茉莉做以下串联:(1)从窑场的性质来看,张公巷窑产品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显然不是一般的民用瓷器,它的性质应属官窑。众所周知,在记述有关北宋官窑的书籍里,具有可信程度的只有南宋的《坦斋笔衡》及《负暄杂录》。南宋时代关于北宋官窑的记载也仅十四个字“政和间(或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暗示着即使在南宋时期,也难以得到关于北宋官窑更多真实信息。大概因为北宋官窑存在的时间太短、制作作品太少、宫廷之外极其罕见,更经靖康之变(1126~1127),能流传下来的也极其有限等缘故吧!北宋官窑的设置,可视为徽宗皇帝对已经续烧十数年、属于“官中禁烧”、具有绝美天青色的汝窑这一青瓷高峰的一次超越和挑战,是徽宗皇帝的伟大尝试。如果把“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句中的“京师”理解为朝廷而非指地域,那么比汝窑更精进的制作工艺的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其研究方向似乎又向北宋官窑迈进了一步。

      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发言的20多位中外古陶瓷专家学者中8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其中有个别学者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发掘才能确认;另有2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是金代以后的窑址,其性质是官窑。

        汪庆正:“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三、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谈到这儿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

        王光尧:从受命承烧开始,以宝丰清凉寺窑址为代表的汝州瓷窑场开始为官府服务,和其他地方官窑一样,在受命之初烧造的瓷器应是该窑场传统的产品,只是汝窑在承烧的过程中改进了瓷器釉的配方,生产出了天青釉类汝窑瓷器,才以“汝窑为魁”的资质受到认可而专供御用,从而使得成熟时期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产品被垄断。因产品质量的变化,导致官府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场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地方官窑时期落选品可以岀卖自由处理的方法,变成专烧专供时期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的碆落选品被打碎集中处理的垄断性管理体制,该处窑场因而具备了供御中央官窑的性质。

(2)从烧制年代上看,张公巷窑发掘获得古钱币330枚,除2枚金代海陵王时期的“正隆元宝”出现在4号坑第五文化层和第四A层下与地层年代接近外,其余328枚皆偏早于地层的年代。张公巷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从地层堆积情况看,元代时的张公巷是一处繁荣的居民生活区,在此设窑烧造的可能性不大。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

(3)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来源于宝丰清凉寺的汝窑。同时,也不排除张公巷窑是金代或元代仿汝窑的可能性。秦大树:“根据考古的文化层我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应为金元时期,尽管我站出来反对定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感到孤立,根据有关文献考证,我还是要坚持是金元时期的窑址。”

        从胎、釉、器型、烧制工艺等看,近年发现的典型张公巷汝窑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洗、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器盖等。

产品主要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以粉白、灰白为主,洁白和浅灰的不多,胎质细腻坚实,断面光洁。

器物多采用垫烧,也有少量支烧。器底支钉分三、四和五枚,支钉痕呈规整的小米粒状。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个别似圈足外撇又不太明显。而碗、盘和各种瓶类器物的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张公巷窑产品大多为圈足上刮釉并同时使用支钉支烧。
图十二(张公巷窑的青釉瓷)
        为了进一步厘清汝州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官窑青釉瓷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茉莉上手了河南古陶瓷收藏家孟俊锋先生收藏的汝州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官瓷片标本,我们把多件标本与《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一书中的原件进行了反复对比。
图十三(河南收藏家孟俊锋先生和香港收藏家翟建民先生)
        河南古陶瓷收藏家孟俊锋先生对家乡青瓷情有独钟,敏而好学,并在实践中稳扎稳打建立了个人收藏体系。
图十四、十五、十六(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绿釉撇口束颈壶与瓷片标本对比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第129页)
      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绿釉撇口束颈壶,高162、口径72、底径62厘米,撇口,鼓腹,高圈足。青绿釉,通体不规则网格纹开片均匀密集,玻璃质感极强,垫烧。这两件北宋张公巷窑青绿釉撇口束颈壶瓷片标本非常难得,胎质细腻坚实,釉色青中带绿。釉面亦开片明显,玻璃质感强。都是撇口口沿的局部。

        类似汝官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工艺特征上与汝官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清凉寺汝官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

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瓷釉色呈青绿色,釉面玻璃质感更强,手触有光滑感;

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

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3或5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从3、4枚到5、6枚,单数、双数均有;

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图十七(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
      《红楼梦》中最可叹的双姝就是黛玉和宝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河南青瓷双姝清凉寺汝窑官与汝州张公巷窑无疑也是古陶瓷中神秘、璀璨的两颗明珠,美得让人心驰神往,激发我们的探索欲望!
图十八(摄于汝州文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参阅: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2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汝窑的发现》

3、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

4、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汝窑遗珍》

5、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北宋汝窑特展》

6、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玉松话汝窑》

7、故宫博物院王光尧《 汝窑与汴京官窑 | 从汝窑址考古资料看宋官窑的出现及官窑制度的形成(2010年)》

8、 郭木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队长):《浅谈汝窑、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中国古陶瓷研究》第7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汝州张公巷窑的发掘与初步研究》。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汝窑的发现与研究》

10、伊藤郁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试论汝州张公巷窑的活动年代》

11、舒佩琪(台北鸿禧美术馆):《放大镜下汝窑与张公巷窑青釉瓷新视野》

玩命的白开水
斯文的康乃馨
2025-08-27 03:28:52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