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玩界鉴定专家鉴宝会有哪些怪现象

默默的香菇
悲凉的时光
2023-05-01 13:56:39

古玩界鉴定专家鉴宝会有哪些怪现象?

最佳答案
现代的大象
复杂的手套
2025-08-26 05:40:15

一场鉴宝会,少则一人、多则三人、四人,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会看,200元一件鉴定费,收的手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十几年前金缕玉衣事件声响还没消失,现在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又开始四处骗钱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古玩鉴宝专家。什么是古玩界权威?最高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杨震华、鲁力都在骗钱,什么是权威,史树青、杨伯达都可以为了500万出场费搞虚假鉴定,这就是今天的古玩界。有良知的古玩鉴宝专家不出来,躲着,马未都、李鉴宸、耿宝昌,你们到底躲什么呢?到底怕什么呢?马未都只谈文化,不谈真假,李鉴宸只做学术,不谈真假,耿宝昌只写写书法,不谈真假,为什么?我不知道我们的古玩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么混乱?造假变成一种正规职业,鼓励造假,造假者变成工艺美术大师,一个徐朝兴,一个黄云鹏,天天被吹捧,还有盗墓者远比考古者技术高100倍。虚假鉴定、虚高价格,今天的古玩鉴宝活动实在看不下去,2019年以前,我去了20多家假拍卖公司参加鉴宝活动,开了李宗扬、蔡国声、叶佩兰、李知宴、蒋文光、王中信很多证书,但现在想起来,都是垃圾。 古玩界,再也不是80年代以前了,那时候古玩专家有德行、节操,现在的古玩专家是砖头。

最新回答
多情的大炮
直率的战斗机
2025-08-26 05:40:15

古玩,首先得先确定品类,确定自己喜欢玩哪一类的古玩,比如瓷器,银币,玉石,琉璃,珐琅等,然后从民国开始了解历史,了解一段历史,然后去博物馆看真品,购买图鉴,了解古玩特点,鉴别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去古玩市场买一些实物,最好是买一个鉴定过的真品,然后买个地摊货,对比细致把玩研究,剩下的就是慢慢的收藏了

留胡子的草莓
专注的野狼
2025-08-26 05:40:15

2012年10月28日期《天下收藏》节目中,来自河北的中医大夫付常勇作为持宝人登场,展示了一对甜白釉压手杯,被当期三位鉴赏家鉴定为现代仿品,主持人王刚挥动瓜棱大锤将其中一只砸毁。

付常勇对该结果不服,认为自己的藏品在节目录制前后经过专业鉴定机构仔细鉴定,结论均为价值不菲的真品,而《天下收藏》不负责任,仅凭三位鉴赏家节目现场短时间远距离目测就将藏品误认为赝品砸毁。

14日的庭审是本案首次正式开庭。经原告申请,梁亚力、王治国两位专家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原告的瓷杯整器及两片瓷片的年代判断等问题提出了专业意见,认为原告的整器及瓷片系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期间所造的寄托款器物,并非现代仿品,而是明朝之前的“古代仿品”,而古代仿品同样具有文物价值。

藏品真假,谁说了算 原告方钱卫清律师透露,庭审的三个焦点为:被砸的这个杯子是不是现代仿品,“现代仿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力和资质来为这些藏品做出鉴定;节目组与持宝人签订的所谓 “生死文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砸宝”之后,节目组、电视台包括主持人王刚能不能免责(免去民事责任);北京电视台和王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样的过错,为什么必须要承担连带责任。

王刚和北京电视台也分别委派律师到庭,他们的观点认为被砸的甜白釉压手杯是现代仿品,鉴定没有错,给出鉴定意见的几位都是这方面的专家、经纪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有“生死文书”,可以免责。 钱律师表示,当天在庭审上,原告方邀请相关专家证人对被砸后的瓷杯残片进行了三位一体的鉴定,“做出鉴定和作证的流程、演示、对比,是科学严谨的,同时,这两位专家也是具有相关鉴定资质的,而之前节目中请到的三位专家都不具备鉴定资质”。

一般情况下,持宝人和鉴宝节目都会签订合同。所以,责任在之前就已经划分好。王刚本人并不需要对此负责。

欣慰的火车
活泼的豆芽
2025-08-26 05:40:15
哈哈,都说是骗局,还是北京保利,佳得拍卖公司说得好,不收民间的藏品,如果收了就是这些下场,骗子骗子。话又说回来,那些专家都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知识来辨别真假的,象民间藏品,花个几十元,几百元买的藏品就去签定,99%的假,之所以说就不要去埋怨专家了,把自己衡量一下几斤几两还不清楚吗。我也在古玩界也混了几年将近十年左右吧,总结出了很多的道理,一是知识不够,见识少,特别是真东西,珍品等等,你不花大钱去学习,欣赏,研究,对比,总结,是学不到硬知识的。比如说高古瓷宋代五大名窑,有几个见过真品的,真品出现一些什么特征,是传世还是出土,等等,这些首要的基本的都没有学到,还收藏瓷器,假如说你想收藏汝窑,最关键的要找一件标准到代的汝窑瓷片进行研究,哈哈,什么都没有,稀里糊途的收藏,资料上说什么什么的,但真正的实物你见过吗,到不到代,汝窑从元,明,清以及民国都有大量的仿造,动不动我个是真的,到代的,可拿去专家签定假的,还收了什么什么费用,但这都是自愿的,签定假了就说是骗子,这种心态不好,收藏本是一种于乐,研究前人的文化历史以及背景。民间藏品也有真的,但真的不多,好多真品就被以前毁掉了。清未及民国的老物件还是不少。但不是很多。象明清的官窑保存下的极少,而民窑的还多些。特别是高仿的几乎已经占领市场了,叫工艺品市场,而不叫古玩市场了。我还了解到,好多收藏者,买了一大堆,或者一小房间的藏品,去这里鉴定,又那里去拍买,花了不少的钱,结果一件也没卖出去,这种例子很多,凡是带收藏两字的,收买的物品都不少,而给那些造假者提供了利益,也给那些古玩店老板赚了钱,想退没门,这是自已志愿的,没强迫你买,心里有苦自己存受吧。不要去抱怨别人,而反过头来衡量衡量自已的本领再说。多数人就是在雾里看花,水里捞月,反省反省吧。

贤惠的大树
陶醉的歌曲
2025-08-26 05:40:15
古玩界的收藏界的朋友都知道:元青花是谁认识她的,又是谁发掘她的?当然是外国人。元青花以她口唇玳瑁以及独特的铁锈斑配上漂亮的豆青釉加施厚釉的特点(本人收藏的出土的“酱油口豆青釉日月同辉飞龙在天元青花龙纹小蝶”为证),显得 十分年轻漂亮,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古玩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元青花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专家以她为标的物那是应该的。但应该切记:不管她的器型,发色或画工,全部达到了元代的特点,底部没有“天元”的青花,就不是当代的青花。否则,他就不叫“元”代,最起码称不上官窑瓷器 。元代瓷器应该没有哪个朝代去仿她,要仿也只是九十年代初期至现在(但他不知道底部的特点,所以无法仿制。),为什么,我这里就不说了。作为古玩商,考古人士及古玩专家,既要体现她的装饰价值,经济价值,又要尊重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不然,就会失去人们对古陶瓷的好奇心,和热切追求的欲望。
古人赏古玩古是以物会友,以藏交心,以古获益,大千世界,嗜古如命,唯古相恋。何况现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有的拍卖公司,只标“青花粉彩五彩斗彩单色釉器物名称”等,不去注明年代,抛开历史,新旧不分,忽悠他人,只顾挣钱,专家坐阵,形同虚设。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收图录费,有的暗箱操作,中饱私囊。而且,最可笑的是:不是官窑的不上拍,不是全品相的不上拍,不是精美器物的不上拍,不是上几十万元的不上拍。预展室里,几百件精美瓷器,光彩夺目,没有火石红,没有鸡爪杈,没有冰裂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怀着满腔热血,只图相信专家,买些古懂自己把玩,留给后人。试想一下,哪来这么多符合上拍标准的瓷器?!里面其中的玄机,只有您知,他(她)知,唯我不知!头,岂有不发晕之理?!高兴而来,郁闷而归,古玩瓷器也就自然而然地玩不起来。
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在大家看来,这只花觚,的确是中日友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但对中如云先生只是说:凝似柴窑瓷器。而我们国内那么多的资深专家,还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瓷片”专家,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典型的元代瓷器的。难道这件青百合花觚还要上手观看?就连最起码的元代瓷器施釉的最基本的特征都不晓得?世界上最好鉴定的瓷器,莫过于元代瓷器---只要是出土的,而且有“天元”。这就使我不得不心存疑惑:是没有资格说话呢,还是不敢说话?是真的根本就不认识呢,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现如今的中国瓷器鉴定专家,真的象医院的“门诊专家”一样,多如牛毛。但民间实战派专家,没有拿国家工资的,水泼不入,就没有一个(拍卖公司除外)。尤其是出现有以下四种情况的,误事蒋干,有其名,无其实,金表其外,败絮其中。是可忍,孰不可忍:1:滥芋充数,华而不实,华众取宠。象这样真假不知,断代不准,窑口不晓的专家:自己却拿着一件假瓷器,在那里洋洋得意,口若悬河,大做文章,以彰显他的理论水平,他的文才达到收藏界的顶峰境界。而且,只要是人家拿出精美的瓷器,他眼前一亮,就断定是“真”品无疑,且赞不绝口:“好”“妙”,大放厥词。这种只追求完美的专家,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古代美,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以破为美和残缺美。且不说他收藏的到柴窑瓷器,就是皇汝和北宋哥釉瓷器都不可能收藏的到,他只会随大流,收藏些家喻户晓的青花粉彩单色釉铜镜之类的老新物件;2:个人主义,教条主义好人主义。这些专家,往往以僵化的脑袋观点,固有的理论水平,粘粘自喜。在实战中,只根据书本上器物的造型,施釉的特点,不去借助任何外来的辅助工具,打肿脸皮充胖子,说什么:如果你拿着扩大镜,到古玩市场,地摊,古玩店去看瓷器,人家就知道你是外行,就会砍死你。而只看她的外表,不去发掘高古瓷她的内在美。比如:汝瓷,只看到他的天青色和蟹爪纹,而不去看他玛瑙入釉,廖落辰星。看不到高古瓷釉里那闪烁的金星,看不到瓷器有接底的伪品,就一眼辨了真伪。其结果:有的是真假莫辨,断代错误。自己不搞收藏,害得广大爱好收藏的人,也效仿他的错误做法,断送了一代收藏者的眼力。那么,没有见过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的这些专家,就只能说很难确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做老好人,没有原则,谁也不去得罪;3:牛气冲天,唯我独尊,道德败坏。这种专家不学无术,不读历史,说柴窑不是瓷器,而是用柴火烧窑的一种技术。以教人怎样鉴别瓷器为借口,夜郎自大,标榜自我。实则是以破坏文物为目的,以破坏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他(她)们教人如何用手去“敲”瓷器,用“稀酸”去洗瓷器,更有甚者,教人如何用鼻子去“嗅”瓷器。教人怎样鉴别瓷器的方法有多种,何必这样跟文物,跟他(她)人的身心健康过意不去呢?4:动机不纯,居心叵测,阿夷奉承。其目的是:不择手段地为了挣钱。眼红歌唱家的钱财,“书”碑立传,吹牛拍马,从中捞回读书的本钱。这种专家,枉为史学天才,对文物毫不负责,有失史学者的体面,不重实际,不去实践,对号入座,以讹传讹,以貌取人,以地取物,孰不知“物随人流”这句话,柴窑瓷器在中原不可能跑到江南去!?明义上奉承,引用史学家,古陶瓷鉴定家,当代大鉴定家的话语,实则把责任全推给真正的鉴定专家。
以上这四种专家,他们不可能拥有柴窑瓷器,他(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口里又是怎么说的,行为上又是怎么去做的。不用我说,大家都心照不鲜啊。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有着灿烂的优秀的文化传承,“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四大发明,标致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我国的陶瓷业工艺,就伴随着我国的人民生活,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几千年,难怪外国人叫我们国家为“瓷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国古代是“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陶瓷”的五大发明国。有理由去认知列祖列宗那高超的技艺,和他(她)们短距离接触。因此,我酷爱收藏瓷器,更爱收藏祖先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瓷器!
瓷器以我个人的理解,按时代她分为四大发展阶段:1:原始瓷:唐代以前的陶瓷;2:高古瓷:五代至元代瓷器,既唐代以后明代以前的瓷器;3:近代瓷: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瓷器,既元代以后至解放前的瓷器;4:现代瓷:解放初期至现代生产的瓷器。
换作是我的话,我的首选是高古瓷,其次是选近代瓷,再次就是远古瓷了。我不会去花大量的脑筋,大量的财力,去精挑细选现代精美的瓷器。理由很简单:古玩自然是玩古,而不是玩新。
象高古瓷就去挑选五大名窑瓷器:柴汝(汝瓷包括皇汝在内)官哥定。当然还可以挑选钧窑,唐三彩,辽金绿釉,湖田窑影青,建阳窑,吉州窑,越窑、巩县窑、鹤壁窑、耀州窑德化窑秘色窑,磁州窑、石湾窑、邢窑武陵窑等宋代名窑瓷器;元梅子青龙泉瓷器,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收藏的元代青蓝百合花觚,元代釉里红,元代青花等。
近代瓷就可以挑选明代的夜光瓷(是一种浅蓝色,里外包括圈足都施特别厚釉,晚上越暗越亮的瓷器。),斗彩,宣德五彩,永乐甜白及官窑瓷器。象枢府窑成化窑、弘治窑、正德窑、嘉靖窑、隆庆窑、万历窑等窑的瓷器都值得挑选。清三代官窑瓷器,如:康熙琅窑红,乌金釉,珐琅彩,五彩,仿汝,仿钧及单色釉瓷器。在收藏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清晚期的珐琅彩也可以挑选的,千万不要错过。民国的瓷器就挑选朱山八友的瓷板画及民国时期的精美官窑器。
原始瓷可以挑选:象北京故宫珍藏的汉代陶瓷器,南北朝时期的洪州瓷器等。
现代瓷可以挑选有名气的大师作品及伟人像作品。
当然,挑选最好的瓷器还是因您个人的爱好,再说,以上这么多这么好的瓷器,既要确保收到真品,又要防止收到赝品,应具备以下三点:1)缘份;2)眼力;3)财力。在挑选高古瓷及近代瓷时,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正所谓: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想想看,有那么多的十全十美,又是官窑的真品吗?现如今的古玩城地摊古玩店拍卖公司还有一些专家鉴定过的人家说过如假包退(指的是眼力不到的人),就是价格高一点都可选购。
在鉴定瓷器的专家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种专家:1)文化专家,这类专家以瓷器好看为标准,造型漂亮,则倍加赞美,大谈文化,从书本教条出发,脑袋里形成幻觉,真亦假来假亦真,吾之老,幼之幼,说你瓷器是老的就是老的,说你瓷器是新的就是新的。从而断定该件瓷器不但到代,就是现在也仿不了。这种专家一谈到仿品时,则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素不知是什么时间仿的,恐怕家里(或博物馆)没有收藏到几件像样的真货;2)打眼专家,这类专家用老眼光看瓷器,注重书本知识,但总想注重实物的观察,只是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老眼光看新时代,谈新问题--经常提醒别人:要注意,别打眼!粘粘自喜,摆老资格,怕接底,怕二次上釉,总觉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这种专家打眼的慨率在40%左右;3)一般专家,这类专家断代比较准确,以发色,造型,工艺,胎坯,修脚,接胎等特征并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去断代,结合书本知识,注重实物的观察,断代八九不离十。如:清中晚期,但清中,清晚分不清楚;4)真正专家,这类专家不太爱看理论知识 ,不听故事,只注重实物的一个“看”字,辨别真伪还在其次,不但能准确判断,5年,10年,90年代,80年代,文革,解放初期,民国,清早,清中,清晚,明早,明中,明晚,元,南宋,北宋,五代,唐代,汉代等瓷器。而且,还能清楚地知道出土的瓷器是什么时间出土的,死者在入土之前他把瓷器放在家里有多少年,更不用说现代瓷器是什么时间做假的了,还有什么柴窑,气窑,电窑,贴画,印画,化学料,化学金,接底,二次上釉,二次上彩,酸咬等,那都是小儿科,这些知识一般的收藏者都晓。这类专家不但是在瓷器领域,而且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木器,竹器,漆器,石器(含玉器),玛瑙,角类,像章,纸币,字画等各个领域,一定是个断代准确的专家。同时,在瓷器收藏方面,柴,汝,官,哥,定,钧,元青花,元梅子青,元釉里红,影青,五彩,斗彩,珐琅彩,夜光瓷,青花釉里红,乌金釉等到代瓷器,应有尽有,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作为一个真正的瓷器鉴定专家,应该有真才实学,从事鉴定及著书,都要站得住脚。不要关门造册,不要让别人感觉是雾里看花。同时,也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身为国家级的专家理应为政府效力,为国家宝库添砖加瓦,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去发掘五魁之首---柴窑瓷器,为国家争光;要“讲正气”做到实事求是,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为荣誉而战,切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要象中央一台,到民间去《寻宝》;象河南《华豫之门》那样打开大门,让人们去鉴宝;象北京台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去伪存真,还应到民间真正的收藏家里去访,不拘一格降人才。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扬其长,避其短。只要有您们专家在,我们就有信心:只要实物在手,也就不论是国内的瓷器,还是国外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器,还是现代的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片,还是整物件瓷器;不论是古代的那个窑口,还是现代的那个窑口。用不了1-2分钟,就可以给她断代的,并知道她的窑口的!
五代的柴窑瓷器,在我们的先辈眼里,就排名是“魁瓷”。而今,以又是瓷片,又是窑址,又是相传,又是实物,又是传承有绪,又是缺乏确证的史料,又是机器检测没有标的物等种种理由为借口,百般阻扰,拒柴窑瓷器于千里之外!甚至以讹传讹竟把柴窑瓷器说成:“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我们大家梢微用脑筋细想一下,就不难看出它的谎缪:是薄釉还会“明如镜”吗?有“明如镜”的薄釉,这不是新的?难道还是高古瓷器吗?!还会象乾隆老爷子诗中描绘的“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吗?难道乾隆老爷子真的根本就没有见过柴窑瓷器,在给他(她)的子孙后代瞎编?有的说薄瓷,还有的说薄釉,莫衷一是。指釉汁纸样薄,那肯定不是厚,要不然他们就会说“厚如纸”。好!现在,我们就来单说纸,是指明代的官用纸,还是明代的民间生活用纸,还是现在的什么纸张?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由此可见,这些人无非就是想把水搞混。再者,就算当年刚出窑的柴窑瓷器“声如磬”,但时隔一千多年,人会老,瓷器同样会老化,还会是当年的“声如磬”吗?“声如磬”的标准音又有谁人知晓?换作是您的话,就不会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张冠李戴吗?!而反倒把五代后周柴荣皇帝的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把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同样地,把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色如海玳瑁, 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脚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若未永宣巧,龙艘落叶撕。”,都给统统地忘记到脑后去了。有奶便是娘,自己去创造,去发明,难怪毛主席会说:"聪明者最愚蠢"!把精美的白瓷(还不知道是宋是明?)说成是柴窑瓷器。从而,把好端端的柴窑瓷器推向了万丈深渊!让柴窑瓷器永无翻身之日!!让外国人捧腹大笑!!
关于柴窑瓷器的由来,众说纷云 。最令专家相信的是,清人朱琰在《陶说古窑考》记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的错误所在:其一,他违背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为了神化柴窑瓷器而倡导的唯心主义说法,柴荣皇帝先有诗,后才做出来柴窑瓷器,这有可能吗?!其二,从现实出发,柴荣皇帝没有看到柴窑瓷器的实物,怎么知道有云,有雨,有破处?且不说“诸般颜色”。也就是说,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还有我下面的《柴灯》诗,在没有见到实物的情况下,瞎著瞎写的。好在他写了"相传"二字,只是听人家说的而已,因此,由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柴荣皇帝是看到窑工烧出来的瓷器后,才由感而发,对瓷器进行御批的。
假如有柴窑瓷器实物就摆在您跟前,又有谁敢去认知她呢?!在我们的国度里有这样的“瓷皇”认证机构吗?让“片柴值千金”的柴窑瓷器东奔西跑地去求鉴定吗?难道柴窑瓷器就真的成了是非瓷器吗? 难道还真的要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瓷皇”,柴窑瓷器不成?!
柴 灯
吴建奇
翡 翠 三 钉 脐 蕊 丹,
盏 肤 脉 络 瑞 云 婵;
口 唇 玳 瑁 玉 壁 底,
龙 凤 麒 麟 骤 雨 间。
用100倍扩大镜看,脐蕊丹里有什么呢? 龙,凤,红云,麒麟,稍微偏右的正面的吞云吐雾的老龙头,刚出生的小龙,金鱼(好象蝌蚪)。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北斗星命名的时候,可能已经出现了天子。因为北斗绕北极旋转,这隐含着“帝王居中(居北极)”的概念。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道教史》记载:“后周世宗柴荣,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即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结果天下寺院被废者共30336所,存者仅2469所,一方面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召见华山道士陈转,问以黄白飞升之术,”。八仙中的张国老是河北隆尧后山上的一个道士,与柴荣皇帝关系甚好,经常给柴荣皇帝讲道。那么,我收藏的这只柴窑灯盏,与道教文化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为何崇拜数字7 ,源于其蕴含古老星空秘密;是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辰有关,可能主要源于月亮周期,月初,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与七有多种关联;二十八星宿也是以数字七为基础,它既可以用于记录月亮的运行,也可以记录土星的运行,它绕日一周约28年七其实也是阴阳与五行之和;人们相信日月行星给人间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昼夜交替,春华秋实,潮涨潮落,一代传一代,数字七象征生命和幸福,永远充满神秘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也有熟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把“七”这个数字和生与死联系了起来。希伯来人喜欢用“七”来发誓;犹太人的三大节日都是为期七天;西方人认为第七个儿子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宗教和文化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和行为。人有生机、感情、语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七感”。人还应该有“七大美德”,即:信任、希望、仁慈、谦和、毅力、谨慎和节制。人的“七大肉体善事”是:照顾病人、施食于饥者、施饮于渴者、施衣于裸者、给陌生人以住宿、帮助囚徒、埋葬死者。人的“七大精神善事”是:改造罪人、教育无知者、劝解疑惑者、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原谅伤者、为生者和死者祈祷。在宗教文化中,有著名的“七重天”,即一重天为纯银天,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住所;二重天为纯金天,是约翰和耶稣的领地;三重天为珍珠天,是死亡天使的领地;四重天为白金天,居住着洒泪天使;五重天为银天,居住着复仇天使;六重天为红宝石天,居住着护卫天使;七重天为极乐天,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另外,人有“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肉欲、贪吃、贪婪和懒惰。而神有“七大礼物”:智慧、理解、忠告、毅力、知识、正义和畏上帝。在文化上,最著名的当数“世界七大奇观”。它们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戴安娜神殿,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以及亚历山大灯塔。除此之外,圣母马利亚有七大喜和七大悲;基督教有七守护神;七大圣礼;音乐上有七声音阶;自然光有七种颜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数字“七”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脐蕊丹的两边就是骤雨。难怪柴荣皇帝会御批:“雨过天青云,诸般颜色捉将来。”也就是说:现在人仿不了,将来的人也仿不了。南宋(窑变),元,清都仿过,但颜色是天蓝,草绿,窑变和墨绿,没有云的美丽,没有玳瑁,没有破处,更没有七的绝唱!用100倍扩大镜看,灯盏的全身都是云。破有二:1:三钉破了云;2:灯盏的腹部(脐:代表中间而又有7个针眼大小的红洞)破了云。此灯盏为翡翠釉。{哈哈,通过几次的实物观察,原来花蕊都是7呀!)
如果有对柴窑瓷器感兴趣朋友,且要看具体的实物,请去百度:“世界首件疑似柴窑瓷器惊现日本_柴窑吧_百度贴吧 ”

完美的飞鸟
甜甜的西牛
2025-08-26 05:40:15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杨宝杰籍贯: 北京
青铜类和杂项类专家
玉器专家、杂项专家
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杨宝杰——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从事文物工作20余年。先后参加编写《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首都博物馆藏印选》《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馆藏砚选》《北京文物大系青铜卷》《首都博物馆藏铜佛》《中华古砚》等书。从事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
籍贯:山东 淄博
中国收藏家协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中国航班》杂志特约专家委员、资深玉器收藏及鉴赏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多年从事玉器收藏研究工作。
丁钐 1998年始步入收藏领域,独爱玉,拥有较丰富的藏品。1999年至2007年,远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考察和学习海外收藏的中国古玉,在玉石收藏文化的研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鉴定理论,受到广泛认可。曾任《荆州楚玉》编委,多次参与《中国民间精品藏玉集》的整理及征集,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玉器研讨会及各类考古工作。
点评风格:直抒胸臆 见解独到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曹宏志籍贯:天津
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古玩公司总经理。
鉴定方向:瓷器、杂项
天津古玩公司总经理,拥有近30年的古玩市场实战经验
点评风格:气势澎湃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黄鼎
籍贯:福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艺术总监或鉴定顾问工作。《上海证券报》、《美术报》艺术品鉴藏专栏的专栏作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浙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书画鉴定专家之一
点评风格:激情、严谨
黄鼎,福州市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或艺术总监或学术顾问等职。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名家书画的鉴定收藏专题研究近廿年,1992年(三十一岁)即出任香港朵云轩版的《陆俨少书画藏品集》一书的学术顾问。1994年又应约担任国内西泠印社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陆俨少课徒画稿新编》二部画册的特邀编辑。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并获奖。近几年发表于《美术观察》、《收藏家》、《新美术》、《艺术》、《荣宝斋》与《香港视艺》等海内外专业期刊上的书画鉴定学术论文达三十多篇,已撰写出版《名家书画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我说书画作伪》学术著作二部。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王育成
籍贯: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杂项鉴定专家
点评风格:儒雅、缜密
王育成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2000年任研究员,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王育成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化史及军事文化史,代表性著作、论文有:《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精装大16开带书套本,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精装大16开带书套豪华本,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火器史话》(200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江汉考古、1982年1期)、《中国父系氏族时代战争问题探索》(中国史研究、1986年3期)、《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1期)、《中国古炮考索》(中国史研究、1993年4期)、《明武当金龙玉简与道教投龙》(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3期)、《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1996年第9辑)、《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年1期)、《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唐研究、2000年第6卷)、《道教文物艺术与考古发现》(法国汉学、2002年第7辑)、《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4期),等等百余篇。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王立军
籍贯:南京青铜器、佛像鉴定专家
2008年度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
点评风格:率直 、幽默
王立军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从事青铜器鉴定三十五年。 著有大量专著和论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王立军的“藏宝语录” :
手里的藏品到底真不真,这可能是所有藏家心中最“纠结”的话题。答案在市场中,也在鉴定师们的口中。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毛晓沪 籍贯:北京
瓷器鉴定专家。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从事瓷器鉴定四十年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陶瓷鉴定家之一,从事鉴定40余年。
点评风格:睿智 、犀利
毛晓沪男,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古董投资专业顾问,是当代中国古陶瓷界著名人士,擅长瓷器鉴定、古陶瓷修复。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古陶瓷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 生于1935年,河南卫视鉴宝栏目《华豫之门》专家组成员。有30多年的收藏历史,专门收藏和研究高古瓷。是天雅古玩城顾问、文物投资收藏资深评论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家,本身是音乐家出身,离休前曾经担任过中央乐团的第一提琴。
收藏古陶瓷超过30年,有丰富的藏品和许多独到的收藏经验。曾经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发表过:关于古代艺术品保护和收藏问题的演讲。曾经多次出任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古陶瓷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与故宫、国家博物馆的顶级专家同台授课。是非官方的古陶瓷专家。高古瓷收藏是业余嗜好,孜孜以求30年,家里简直是一个小型的陶瓷博物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摊贩和北京古玩城的老板们几乎都认识杨先生,他们叫他“杨老师”。这不只是因为他每周未都风雨无阻地去转几趟,也不只是因为他平易近人,关键的“眼力好”在圈内几乎是公认的。连古玩城老板们拿不准的都要找他来看看。“说”收藏、“说”投资、“说”陶瓷,自然与众不同。 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江苏国际频道《甄宝坊》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鉴别古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的清的,要经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要门路对。有些人,玩了几十年,因为门路不对,依然是外行。当然玩玉要有经济实力,要跟对人,能进入主流圈子。有些人穷其一生,花了大价钱购买的玉也许就是假的。
投资市场上的玉石中,比较珍贵的是古玉,即清代以前的玉石。与新玉相比,投资古玉更有升值空间,因为古玉有限,而想买的人越来越多,供求决定了它的升值空间,但“投资玉,求真为前提”,提醒我们,投资玉要特别谨慎。一些新入市的投资者看到便宜货,觉得买入价低,升值空间大,其实玉的“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尤其是古玉不可能只卖几百块钱。 徐鸿,《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实力派陶瓷鉴赏家,尤擅明清瓷器鉴定。在收藏圈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曾师从耿宝昌老先生学习瓷器鉴定,底蕴深厚,是圈内公认的实战派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