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泰斗黄美尧,是如何将粉彩瓷重新带回瓷界巅峰?
他们又专研陶瓷数百年之后,慢慢研究出来这件艺术,可谓是真天才也。
景德镇瓷器最早诞生于明末清初。是国内外四大名瓷之一,它是在康熙的五种颜色的基础上从珐琅颜色的影响演变而来的。有一个内在的结论:“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它有几百年的历史,后来,在清末,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彩瓷——浅红色。这种新型陶瓷技术可以使图像在烧成后呈现浅色,浅红色似乎更符合中国画山水的趣味,更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因此,粉彩瓷渐渐的衰落了,出产数量和质量都不是从前可比的,为了保留粉彩的特点,黄美尧在创作粉彩时严格继承传统。严格遵循传统的粉彩工艺,掌握了其技艺和各种加工工艺,因此,他创作的粉彩瓷器清澈明亮,有如玉般温暖的美,此外,黄老还运用自己独特的陶瓷绘画技法、构图和色彩,使他的粉彩作品完美地实现了色彩与瓷体的结合,共同形成了粉彩的原始美。
在其粉彩作品的绘画创作中,纹理、擦拭、点、染、钩等技法融为一体,他用轻线勾勒山体结构,用厚实的表面描绘山体,表现出山石结构和肌理的真实性,用更多的技法合理地装饰山体中的石、木、水,使整个作品富丽堂皇、壮丽、完整、丰满,就像一幅中国山水画,典雅、隽永、美丽,粉彩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是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先生通过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思考和检验,结合传统蜡笔艺术的特点和技术的灵魂,使具有更多中国文化韵味和时代气息的蜡笔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
1、形成年份不同
珐琅彩瓷的诞生要比粉彩早,珐琅工艺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珐琅彩瓷正是在这种工艺之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后历朝皆为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地位极高,至乾隆后期没落。
粉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借鉴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中国画的渲染技法,采用多色配置在素胎上用玻璃白打底,晕染作画,烧制而成。
2、制作程序不同
珐琅彩瓷的制作有严格的程序,一般先将经由景德镇特质的白瓷胎解运至京城,所绘制的图案,由造办处拟出,经皇帝钦定,然后再由宫廷画家绘制到瓷器上烧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皇帝的个人审美趣味,是清代所有瓷器中最严谨的。
粉彩相对来说就没那么严格,一般由内务府设计,图案和烧制过程由督陶官来监督和安排。
3、画风不同:
珐琅彩因为一直是皇帝参与制作,所以图案奢华,取材制作要求苛刻,富有宫廷气息,是清代制瓷技艺的最高体现。
粉彩虽然说是异军突起,然而早期在珐琅彩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到乾隆后期才渐渐居上。
扩展资料:
特点
珐琅彩瓷有一个粉彩瓷所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用珐琅彩瓷画面中的轮廓线都比较清楚,每个花朵、每片叶瓣都有明显的轮廓界限。
轮廓界限明显的原因是珐琅彩料比粉彩料具有更大的流动性,由于轮廓界限清晰,珐琅彩瓷的画面也显得特别明朗、纯净,不像粉彩瓷的画面一样略带浑浊感和粉状感。珐琅彩瓷抚摸起来会有比较明显的高低起伏的触感,而粉彩瓷抚摸起来,则缺少这种感觉。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粉彩瓷
百度百科-珐琅彩瓷
练泥:用双手搓揉或双脚踩踏,直到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泥巴揉成窝窝头形状之后,大力放到拉坯机转盘的中心,使之比较牢固的粘在转盘上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采用轮釉将坯体放在可旋转的辘轳车上,利用离心力的作用,釉浆均匀地散开,使制品施上厚薄均匀的釉后,多余的釉浆则向坯外甩出。
烧窑: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乾隆粉彩瓷有哪些特征
清代瓷器制作在乾隆期是鼎盛期,无论是器型、胎釉、纹饰还是彩绘。一方面是由于乾隆对瓷器的制作非常重视,对部分彩瓷器物的用途、形状、纹饰常有御旨,制作前需进呈画样或木样,审定后方可烧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清宫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唐英,他一方面完成皇帝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又注意吸收西洋的工艺美术,创造了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
器型: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式大型器,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
胎釉:乾隆早期瓷器的胎还是保持雍正时细润的特点,晚期由于督陶官的不力和经济原因,胎质不如唐英督陶的清早中期,但比晚清仍胜一筹。早期釉质莹润与雍正无太大差别,晚期渐糙。精致的粉彩瓷器釉面坚致,细润如脂似玉,光洁无瑕疵。一般粉彩瓷器釉面或莹润,或不够干净,釉面常有均匀似涟漪的小皱纹,以陶瓷板画表现最明显,但没有晚清时期釉面不平的波浪釉严重。
纹饰:乾隆粉彩器纹饰种类众多,有山水、人物故事、花鸟、婴戏、仕女、花果、花卉、题诗,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糅西方绘画技法,勾染皴擦,浓淡分水,清新明艳,立体感强。
彩绘:乾隆粉彩具有用色浓艳、装饰方法多样、富丽华缛的风格。乾隆官窑粉彩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堆塑、描金多种工艺于一体。有的陶瓷器物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色或白地开光,开光内绘粉彩纹饰。
内容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鉴赏知识)
一、填色方式不同
1、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啦。
2、浅绛彩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色直接画上瓷胎,所以粉彩会有渲染而浅绛一般没有。
二、突出感不同
1、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
2、浅绛的突出感极弱。
三、绘画风格不同
1、清末民初时期的浅绛彩多加入了文人画的风格。
2、粉彩则是沿用青花的绘画风格。
三、保存难度不同
1、浅绛彩更易受磨损,往往脱彩严重,人物或者花鸟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
2、粉彩由于彩料较厚,相对较易保存完好。
浅绛彩:
粉彩:
扩展资料
浅绛彩瓷是一种瓷器彩饰品种。“浅绛”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它是中国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山水绘画技法,浅绛彩瓷则是清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纹饰,再染以淡赭、草绿、淡蓝等颜色,经低温烧成的釉上彩瓷。题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浅绛彩
百度百科-粉彩
粉彩瓷和浅绛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浅绛彩不用,它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色直接画上瓷胎,所以粉彩会有渲染而浅绛没有。
粉彩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浅绛的突出感极弱。清末民初时期的浅绛彩多加入了文人画的风格,而粉彩则是沿用青花的绘画风格。从磨损程度而言,浅绛彩更易受磨损,往往脱彩严重。人物或者花鸟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于彩料较厚,相对较易保存完好。
扩展资料
粉彩始创于1919年,主要用于绘制粉画,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明快,颜色种类繁多,在任何粗糙的表面(素描纸,黑板,石头,猫脸等等)都可绘制,笔触类似油画,作画方法类似水彩画先薄后厚,先浅后淡,上色辅助工具是纸擦笔,手指,海绵等。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粉彩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粉彩
粉彩瓷出现在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直接影响而创烧的新品种,它以绚丽夺目的色彩、温文尔雅的韵味、卓尔不群的格调,融汇出迎合清代社会习俗的装饰效果。粉彩瓷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玻璃白”,用“玻璃白”打底,使得各种彩料有深浅浓淡乃至乳浊柔和的变化;第二,使用进口的彩料,色泽淡雅柔和,清逸艳丽;第三,使用芸香油调色,所以色彩柔和清丽,有柔软之感;第四,一般在700℃-750℃左右的窑炉中烧成,由于烧造温度比较低,故又有“软彩”之称。
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雍正粉彩瓷的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在一件器物上用色达二十多种,同一种颜色又有浓淡深浅及阴阳向背之分,并且以油料调色,讲究彩料的层次变化,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以传统题材为主,流行缠枝花卉纹、花鸟纹、人物纹、山水纹等图案,布局不满密,显得意境悠远。画面雅致宜人,而且谐音“蝠”(福)、“鹿”(禄)的图案亦多见,在花卉之间经常配以草虫等。装饰手法多样,流行“过枝”的画法,即盘、碗的图案从器身到器盖,或从器里到器外连续彩绘而成,常见有桃果、菊花、牡丹等过枝图案。
雍正粉彩瓷的胎体加工细密,质地细腻轻盈,洁白精致,轻重适度。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产品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物为主,如盘、碗、杯、盒、笔筒等,大件器物则以高达50厘米的天球瓶、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大盘最为精美,常见有胆瓶、六角瓶、灯笼瓶、花觚、盘、碗、杯、笔筒、提梁壶、罐等。器物无论大小,形体变化含蓄柔和,讲究线条的美感。在注重美观的同时还注重实用性,有端庄稳重之感。制作一丝不苟,讲究规矩方圆,注重细部处理。
雍正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外,还流行黄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绿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酱色地粉彩、珊瑚红地粉彩、胭脂红地粉彩等色地粉彩。款识以“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较为常见,以楷书款为主,篆书款极少。字体工整,结构严谨,笔法清秀,运笔有力,多为宋椠体。此外,还有很多堂名款,如“冯宅”、“百露堂”、“文山石房”等,以及花押款,如以笔和银锭来寓意“必定如意”等。
雍正粉彩瓷制作工艺成熟,风格典雅秀丽,备受人们推崇,历来是拍卖市场上的宠儿,升值空间很大。比如一件雍正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1982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5万港币成交,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以215万美元成交,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2009年在北京保利以6776万元人民币成交。又如,一件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盘,1976年由伦敦佳士得释出,后被苏林庵收藏,1994年被康蕊君收入《玫茵堂中国陶瓷》图录,1995年流入香港市场,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估价为1500万港币,最终以4994万港币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