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6岁开始鉴宝,21岁靠捡漏文物身价上亿,他是谁

落后的小鸽子
大意的小懒虫
2023-05-01 12:13:09

6岁开始鉴宝,21岁靠捡漏文物身价上亿,他是谁?

最佳答案
冷酷的抽屉
甜美的火
2025-08-24 21:55:27

众所周知,想要成为一个考古学家需要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也不敢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有一个人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他六岁鉴宝,靠捡漏身价上亿,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

这个人就是郝笛,这个名字在考古界是一个争议性相当大的人,郝笛出生于1985年,根据他父亲所说,童年的郝笛不爱说话,但智商很高,5岁那年郝笛就开始接触地摊上的古钱币。

从这时开始郝笛似乎跟文物结缘,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在6岁时,父亲带着郝笛一块去了博物馆,平时少言寡语的郝笛竟然指着展品说,这个朝代写错了,那个工艺品写错了,一个老人听了声音之后,就走出来跟郝笛聊了起来,两人很投机。

而郝笛最爱的就是到楼上收集家王鹏家里去玩,王鹏是一位古钱币的收藏家,王鹏有一次心血来潮就给他看了3000枚古钱币,郝笛看了一会儿,就指着有7枚不对劲,王鹏听得目瞪口呆,因为那七枚假币是他特意放进去的,自此之后,郝笛的名声就在考古界流传开来。

据说郝笛7岁时,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了一把7000元的青铜剑,九岁时,他从工地背回了一麻袋的瓷片,这些碎瓷片都是文物,他一片一片的卖出去,整整卖了十七万元,12岁时,据说他破解了“白金三品”和“鱼肠剑”。

他还写出了《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文章,自从各种各样的神童报道传开之后,“反伪斗士”司马南带着专家找到了已经16岁的郝笛,他们从高古玉到瓷器再到盔甲,郝笛滔滔不绝,就连专家都不得不服。

21岁,他就通过各种各样的鉴宝,达到了身价上亿,但这样的一个“神”人,往往都有出现各种质疑声,不少的人都求“揭穿”,而有些记者还真四处查访,终于找到了各种蛛丝马迹。

郝笛出现在大众面前最早可查是在2001年,此时的郝笛已经15岁,但每隔几年,都会有相关的报道,所以每个人都以为郝笛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至于郝笛父亲所说的6岁鉴宝,七八岁收集青铜剑都可以看出一些马脚。

7000元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一个孩子随随便便就能攒下,说明这个家庭并不普通,而关于鱼肠剑的探索之类的,根本就无从考证,没有任何相关论文,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篇报道。

根据一些资深的考古学家说,全国能够跟古钱币“对话”的仅仅只有10人,而且没有一个收藏家能够同时收集3000枚古钱币,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炒作,专家指出,郝笛并不是什么“神”只是一个商人,商人总离不开包装。

最新回答
俊秀的寒风
安详的外套
2025-08-24 21:55:27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游行流传下来的瓷器也是较难收藏的一类藏品,陶瓷在烧制、运输、使用、保存等各个环节中都易损坏。经过百年,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瓷器寥寥无几。
收藏界流传着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 指的是瑕疵对于瓷器价值的影响,很多藏家 “唯完整器为贵” 的观念也早就已经根深蒂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卖碎瓷片的商人一口袋一口袋地往北京运。
那时候完整器都没什么人买,瓷片的销路可想而知,一毛钱一片,而前段时间看到五六片碎瓷,经询价得知,碎瓷价格飙升到12万一片,竟然还是 ‘一枪打’(不挑拣商品,全套出售)。
人们喜欢瓷片,不仅仅它是珍贵的瓷器标本,还是更难得的收藏品。一是旧瓷片虽残缺,但它的制做、绘画艺术仍然是高水平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二是可以做为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
虽然碎瓷片很有可能价值不菲,但能轻易得到名窑碎瓷、“一口袋一口袋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况且,也不是所有碎瓷片的价格都是这样高昂的,挑选价格极高的碎瓷片同样需要眼力和经验。
无论稀有瓷片还是普通瓷片,存世量都远远超过完整器。所以想着囤积瓷片低买高卖的,要有思想准备,更要有眼力。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游行流传下来的瓷器也是较难收藏的一类藏品,陶瓷在烧制、运输、使用、保存等各个环节中都易损坏。经过百年,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瓷器寥寥无几。
收藏界流传着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 指的是瑕疵对于瓷器价值的影响,很多藏家 “唯完整器为贵” 的观念也早就已经根深蒂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卖碎瓷片的商人一口袋一口袋地往北京运。
那时候完整器都没什么人买,瓷片的销路可想而知,一毛钱一片,而前段时间看到五六片碎瓷,经询价得知,碎瓷价格飙升到12万一片,竟然还是 ‘一枪打’(不挑拣商品,全套出售)。
人们喜欢瓷片,不仅仅它是珍贵的瓷器标本,还是更难得的收藏品。一是旧瓷片虽残缺,但它的制做、绘画艺术仍然是高水平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二是可以做为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
虽然碎瓷片很有可能价值不菲,但能轻易得到名窑碎瓷、“一口袋一口袋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况且,也不是所有碎瓷片的价格都是这样高昂的,挑选价格极高的碎瓷片同样需要眼力和经验。
无论稀有瓷片还是普通瓷片,存世量都远远超过完整器。所以想着囤积瓷片低买高卖的,要有思想准备,更要有眼力

眯眯眼的唇膏
孝顺的春天
2025-08-24 21:55:27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