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磁州窑文化有多少了解?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
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
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
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
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明嘉靖鱼藻纹盖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
亦称“软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清乾隆 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珐琅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
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康熙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
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清乾隆 釉里红“穿枝螭龙”图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斗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
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花蝶纹杯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青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粉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产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
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
宋 龙泉窑盘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白釉。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邢窑白瓷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景德镇窑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窑甜白釉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黑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毫盏最为著名。
建窑黑釉兔毫盏
油滴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
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
黑釉油滴釉盘
红釉
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鲜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盘
郎窑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郎窑红釉观音尊
豇豆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红釉洗
矾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
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珊瑚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青白釉
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孔雀绿釉花觚
洒蓝
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鳝鱼黄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清雍正鳝鱼黄釉钵
茶叶末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
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枕,俗说枕头,因其功用是睡卧时垫托头部而得名的。
考古资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块,以后为初步加工过的石块,并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质料制作,如木、玉、铜、竹等等。
在中国古代,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了。
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明清两代渐次衰退。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
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
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
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多种多样,如: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
仅几何形枕又可细分为长方形枕、矩形枕、长方束腰形枕、圆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
其纹样多彩多姿,有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花卉纹、文字纹等等。
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宋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
这一点在有文字纹饰的瓷枕上表达得更为明显。
除宋代磁州窑之外,其他如唐代长沙窑、北宋时的定窑、宋辽金时河南的鲁山窑、当阳峪窑、元代的景德镇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其工艺造型、胎釉纹饰也各有特色。
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附图是一件宋代三彩银锭枕。
该枕四边饰以印花绵纹,枕面以双色黄釉为框,中心开光,墨绿地釉,上饰大叶牡丹一朵。
花页为浅绿色,牡丹花为白色,是以白色化妆土贴敷而成,再以刀具剔出花瓣茎纹,露出下面红色之胎土,工艺精密,构思奇巧,十分罕见。
中国的瓷枕还有一个特点,即早期枕型较小,越向后期枕型越大,及至元代,更显壮硕,已失去造形之美感了。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衣衫即施了一层赭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
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釉下彩绘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
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诗文装饰
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款识
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至今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
古人的枕头究竟长什么样?相信看完这件质地细腻的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便可见一斑。该瓷枕质地细腻,釉色白润如玉,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美人身着对襟长衣侧卧于花边台座之上,双手枕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衣纹线条流畅,头戴发饰,发髻高耸,尽显雍容华贵,周身透露着唐人遗风。
枕上美人的表情定格在春夜望君归的一幅生动画面,面部神态恬静安逸,栩栩如生。想想每夜枕着这些“尤物”睡觉,定会美梦缠绵,古人还真的会享福!
宋 定窑美人枕
看完这“美人枕”,我们就不得不说咱们中国的“枕头”史了,此物虽小,可其中大有文章!
元 影青釉透雕人物纹瓷枕
异彩纷呈的“枕头”发展史
“枕头”一词竟是曹操发明?
“枕头”一词到底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呢?这个故事还要从三国曹操谈起。相传一天夜里,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到三更时分犯困,身旁的书童请其上床休息,床上的几本木匣兵书一时也没地方存放,书童就将其平摆在床的一头。
宋 人物故事纹长枕
曹操太困,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了,而且睡得很香。书童见此情况便依兵书木匣的形状,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曹操问此物何名,书童只答垫头之卧具,曹操便将此种物件命名为“枕头”。
唐 磁州窑麒麟送子纹瓷枕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枕,卧所荐首者。从木。”由此可见,最初或最常见的当是木质的。
五彩龙凤纹戏曲瓷枕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汉代以前,虽有铜枕、玉枕,但枕头多为竹、木所制;西汉出现了漆枕和丝织枕头,甚至用天然香草做枕芯;到了唐宋时期,瓷枕最为盛行;明清以后,纺织印染业发达,枕头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万历 五彩人物纹瓷枕
今天的枕头样式则更为丰富多彩,化纤枕、海绵枕、羽绒枕、橡胶枕,乃至水枕、气枕,不一而足。
唐三彩莲花手脉枕唐三彩莲花手脉枕
千姿百态的古枕之美
古人“睡”出的一门艺术!
在古人眼中睡觉也是件大事儿,虽然没有现代人那样舒服,不过比现代人舒心,在一些细节上的讲究更是叫现代人惊叹!我国古代枕头种类丰富,按材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木枕
枕中贵重之品,在古代是黄杨木枕,黄杨生长期长,取材不易,历来视为高级木料,《酉阳杂俎》卷十八就提到:“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为枕不裂”。以黄杨木枕馈赠亲友,可以说是上乘礼物。
2、藤枕
用藤萝之条编制而成,做工极为精简,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吕舸《藤枕》诗曰“藤枕消闲处,炎风一夜凉”。
3、瓷枕:
青花五彩博古纹元宝形瓷枕
把瓷器制成枕头状,其形色多种多样,造型奇异,富有艺术性。
青花五彩博古纹元宝形瓷枕
4、玉石枕
古人视玉枕为珍宝,用此物自然也显示其富贵荣华。而用石料做成的枕头,大多使用于夏季,与竹席配伍,为乘凉之物。王安石《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就对石枕竹席并相讴之。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
龙头玉枕
玉刻鱼纹花插及儿童枕
汉 鎏金铜架玉枕
5、药枕
它把医药和日常起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药物和睡眠的互导作用来达到保健疗病的目的。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在治疗头颈痛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每个人都有做噩梦的时候,按照《物类相感志》的说法,可以取一块麝香放到枕头中,便可让噩梦远离。
按造型,大致分一下几类:
1、长方形枕
元•白釉褐彩人物纹长方形枕•磁县岳城水库工地出土
这是瓷枕最基本的造型,因而贯穿始终,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出其他新的造型。
元•白釉黑彩山水人物图长方形枕•磁县上潘汪庄出土
2、银锭形枕
宋 三彩银锭枕
如银锭状,特点是枕面下凹,两边上翘,底面平坦。
3、椭圆形枕
宋代常见的造型,可能是从唐、五代圆角长方形枕演变而来。
4、腰圆形枕
宋代典型造型之一,流行于北宋与金代。一般枕前面中间内敛。
金•白釉褐彩戳印鹿纹腰圆形枕•井陉县柿庄金墓出土
清乾隆款描金珐琅西洋人物山水纹瓷枕
清晚期 粉彩花卉纹瓷枕
5、多角形枕
宋•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邢台市出土
包括六角、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枕最为常见,有规则对称的,也有不规则形的。
6、如意头形枕
金•白釉戳印双鹿纹如意形枕•井陉县柿庄金墓出土
枕面像如意头形状。蕴含了古人万事如意的美好祝愿。
金•白釉黑彩松鸟纹如意枕
金•绿釉诗文如意形枕•磁县彭城窑址出土
7、人物枕
分孩儿枕与卧女枕两种。著名的孩儿枕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与镇江市博物馆藏的影青雕塑孩儿枕。前者为一小儿伏卧于榻上,以小儿背作枕面;后者为一小儿高枕侧卧一榻上,双手持一荷叶茎,荷叶略为下卷作枕面。
孩儿枕
清 彩塑美人枕
清 湖田窑婴睡荷叶枕
明或更早 磁州窑红绿彩童子枕
定窑婴戏枕
清 湖田窑婴睡荷叶枕
8、动物枕
金 磁州窑虎枕
古人认为当睡觉时,很容易被邪魅所惑,所以把枕头加入虎、豹、狮等图腾,可以保护睡眠。例如唐代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嫁妆里就有豹头枕,用来辟邪,另有白泽枕,用来辟魅。至于龙头枕,则属于皇室的特权。
金 白地黑褐彩双鸭纹虎形枕
瓷枕——古人床头心爱之物
一枕清凉入梦来
历代,瓷枕应用最为广泛,它融造型、绘画、诗文、雕刻、色彩为一体,无疑是多元艺术综合的艺术品。
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诗于上的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之后。发展至宋代,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瓷枕造型优美,种类繁多,包括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老虎,狮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意向,常被应用在瓷枕制作上,如今出土的瓷枕,可看到较多的虎枕。
宋朝是瓷枕的巅峰时期,许多著名瓷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各地瓷枕在工艺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宋朝瓷枕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有人认为,瓷枕,硬邦邦的,和现在软绵绵的枕头比起来一定枕着不舒服,其实不然,瓷枕的魅力不只是好看而已!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如此安逸的情景,叫人向往,词中清凉的“玉枕”指的就是古枕中的瓷枕。乾隆皇帝也曾在自己的瓷枕上题诗:“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可见,上至皇室贵胄下至普通百姓,清凉沁肤的瓷枕都是心头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也讲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可见瓷枕具有养生功能。所以说瓷枕能够坚持1500年至今受用不断,也并非毫无依据!
更多出土名古枕欣赏: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
晚唐五代•白釉刻花双蝶纹枕•曲阳县涧磁村出土
金•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金•黄三彩虎形枕
金•白釉黑彩喜鹊登枝纹枕•磁县出土
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邢台市出土
金•白釉黑彩芦苇仙鹤纹枕
元•白釉黑彩山水人物图椭圆形枕
元•绿釉刻花墙纹枕
金•白釉戳印花草纹银锭形枕•井陉县柿庄金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