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故宫各个宫殿的典故

眯眯眼的黑猫
畅快的小猫咪
2023-05-01 09:41:07

故宫各个宫殿的典故

最佳答案
碧蓝的天空
香蕉路人
2025-08-23 06:58:42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

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

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

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

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

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

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

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

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

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

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

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

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

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

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

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

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内檐装修精巧华丽。

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

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

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

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

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

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

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

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

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

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

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

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

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

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

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

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

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

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

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

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

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

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

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

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

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

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

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

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

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

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

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

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

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

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

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

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

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

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

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

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

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

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

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

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

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

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

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

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

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

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

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

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

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

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

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

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

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

”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

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

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

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

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

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

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

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

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

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

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

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

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

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

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

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

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

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

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

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

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

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

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

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

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

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

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

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

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

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

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

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

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

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

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

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

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

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

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

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

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

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

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

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

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

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

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

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

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

殿前接抱厦3间。

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

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

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

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

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

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

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

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

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

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

“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

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最新回答
斯文的小鸭子
眼睛大的樱桃
2025-08-23 06:58:42

龙海市文物遗产收录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开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初年建东岳庙,东门水门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将军碑、梳妆楼、七星井、椰树井、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吴元,正德年间(1506-1521)林浩、张浩、陈英,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进士而立。四柱三间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正脊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坊顶。坊上的石雕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及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浯屿岛西部。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1661年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楼阁高22·4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地面三层:一层条板石砌成,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夯土楼墙,门额刻“揽秀毓奇”,三层木结构,八角攒尖顶。1995年再次维修。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岱仙岩康长史祠: 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漳州刺史黄碣扩其祠并请封为西岳阜王庙。宋代有两次修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复修。1993年再修。祠坐南朝北,两殿,中有天井。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祠内有清代黄檠重刻的明赵怀玉撰《岱仙岩历史沿革》及清龙溪举人苏廷耀撰、督蜀使者同安苏廷玉书的联:“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长安市中依然此熙来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岂有些后果前因”。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定四年(1231),当保黄翁奉舍而建。井石构,方形,深35米。井壁、井沿皆用石板砌成。井沿1米见方,上题刻“奉舍井一口,当保黄翁,绍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淳熙九年(1182)云峰院僧舍资建。井石构,方形,深29米,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块各宽12米、高066米、厚015米的花岗石砌成,上刻“云峰院僧四换袖衣资舍一口,为恩安龙神考妣自身,同僧福惠藏岩。壬寅岁淳熙数九腊月日”。
壶屿石桥: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龙溪县志》记:“壶屿桥跨惠民港为龙溪同安交界”,“俱元僧德霖募建”。桥为梁式石桥,长33米、桥面宽4·2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跨间距10米,每跨以5块长11米、宽厚均为0·8米的石梁板铺成桥面。桥上原有石狮4只,现仅存西侧2只。现存还有元、清代石碑记。
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奉祀五显帝。庙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并列三座各二进,第二进依山递高兴建,三座面阔共5095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庙里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统三年(1911)等碑22通,记载历代重修、重建、扩建和捐资者芳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古林岩寺: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林坑社半山腰上。寺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寺内存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山建寺碑记和1986年再次维修时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正果法师题写的“大雄宝殿”、“古林寺”二匾。
古县土楼: 位于龙海颜厝庵前村。该楼始建年代不详,系石基方形土楼。楼向坐北朝南,楼门用花岗岩条石彻底成拱形门顶,楼内双道墙双重门,整座楼面阔65米,进深70米。现存土楼的楼墙楼基除一侧倒塌约10米长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志洁行芳旌节坊: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辽东社石桥头。1922年旅新加坡华侨郭祯祥为其祖母许氏抚孤守节五十一年而立。坊为石仿木结构,三门五楼四柱,正楼四坡顶,边楼二层,未置楼间而置三面出檐的楼顶盖。正匾刻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以及陈望曾、郭曾火斤题写的对联。
海澄城隍庙: 在龙海海澄内楼村。清乾隆《海澄县志》载:“海澄县城隍庙在县治东南,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庙坐东北朝西南。三进,前殿面宽16米、深9米,正殿宽12·5米、深12·2米,悬山顶,后殿宽12·5米、深7米,殿间隔天井。庙内现存历代重修碑6块。1995年又有维修。
红滚庙: 红滚庙 [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庙内置椭圆形长条木滚,以红白二面待卜者滚之以决休咎,得名红滚庙。也称“山后慈济宫”。奉祀白礁宫民医吴本。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庙面阔1065米,进深 20米,坐西向东,依山临海,二进三开间。中有天井,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庙有清道光( )、光绪( )修建碑。
龙鹫堂: 龙鹫堂 [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改建,咸丰年间(1856)重建。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殿内保存着明代花岗岩石柱4根。石雕神座,刻饰万寿纹、莲花纹饰。清代石鼓1对,乾隆丁丑年(1757)、癸卯年(1783)石柱10根,石柱均刻对联。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建。祀“三真君”(参见上条)。庙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次有前殿、天井、廊间、大殿、后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现存的石雕及部分木雕均为始建的原物。后殿有“惟心惟法” 石匾,系清顺治辛丑年(1661)会元陈常夏所书。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始建,历代重修。祀明正德年间(1506-1521)河南固始县迁来的郭姓所带的唐道化、周定志、葛护正“三真君”,亦称“三元真君庙”。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保存初建时的石龙柱1对、莲花纹祭道和石香炉各1个,清代石雕壁画1对、石香炉2个及石柱、石柱础等。还有记载重修庙宇路桥、清淤河沟、置田养僧、接济老弱孤寡等碑记4通。
许氏家庙、祠堂: 鸿渐许氏家庙 [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许氏家庙崇本堂”,原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夫人系鸿渐许氏之后裔,1988年回访时曾手持三柱香,在祖先神牌前虔诚顶礼。始建于宋咸淳一年(1265),现存清代建筑。庙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分前后厅。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中有天井。庙存有乾隆辛酉年(1801)“进士”木匾一块,还有“崇本堂”、“存思维永”、“文魁”、“武魁”和“许氏家庙”、“朝议大夫”等木匾。相传许氏第十世许永柯荣获清乾隆皇帝敕封“朝议大夫”(官阶四品),并赐“许氏家庙”匾额。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宗祠伦恩堂 [龙海市九湖镇新塘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许厝祠堂”,原为清都督,漳州、金门、湄州总兵许凤的故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一厅二房二厢房,中有小天井,砖木结构,悬山顶。房前埕地广阔,为当时闻名闽南的“南五虎”许凤、蓝理、柯彩、吴田、陈龙聚居练武之所。另有许厝潭、饮马槽。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家庙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田源马坪许氏家庙”,是唐代开漳名将许天正后裔的祖祠,其裔孙遍及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宋开禧年间(1205-1207)始建,现存有明代遗迹。庙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门廊、埕院、开光前厅、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两旁为厢房。悬山顶,砖木结构。
一九二九年游击队长王占春率红三团进驻人家村时作为队部。一九四四年此庙改作小学,并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
翼晋宫、杨氏牌坊: 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一九七八年重修。宫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坐北向南,砖石木结构,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天井、后殿。前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保存明代蟠龙石柱1对,清代石狮1对,以及龙纹石窗等构件。
龙应寺: 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龙眼院、龙锦寺、灵景院。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1769)、道光(1826)、咸丰(1857)、宣统(1911)均有修葺。寺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后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中有天井。寺庙现存清石碑5通,石匾“桃源深处”一方。
万安楼: 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 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清乾隆庚辰年(1760)改建。庵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大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两侧配建一字形厢房,长形天井。庵前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旌坊1座。
龙池岩摩崖石刻碑记: 龙池岩位于龙海角美白礁村的文圃山南麓。相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8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至此,见文圃山池塘石凌泉冽,解衣畅浴,暑气全消,赋诗云:“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因“真龙”入池,故名龙池岩。
龙池岩唐时进士谢攸与弟谢修,曾在此读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贤石贵等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贤,在此建“三贤堂”以祀之。宋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授同安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登临游览,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历代名人墨客,在此留下题刻20多处。其中有玉屏讲堂旁朱熹手迹“拍门”二字阴刻石上,意为求教须先拍门。另有朱熹等人题刻“寒竹风松”、“丹灶石”、“伏虎岩”、“松烟风清”、“清可濯缨”、“月魄涵江”、“放生池”、彩虹桥的“彩虹”、凌汉桥的“凌汉”等题刻。此外,岩上还有紫阳祠、栖贤楼、印月池、蕴玉居、旷怡寺、笏拜轩、观海寮、山泉三迭、石塔、涉趣石、华圃书院等胜迹。华圃书院尚存谭尚忠手书“讲堂”石匾一个。
你可以去这个论坛 找找:>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回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云鹤有奇翼;
瑶花无尘根。
——乾隆题储秀宫

琪花银树三千界;
霞彩瑶台十二层。
——佚名题储秀宫

彩云长绕甘泉树;
淑景初临建始花。
——乾隆题储秀宫

双阙晴烟笼菡萏;
九城初日照蓬莱。
——乾隆题储秀宫

龙衔宝盖承朝旭;
凤吐流苏带晚霞。
——佚名题储秀宫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佚名题储秀宫

庭小有竹春常在;
山静无人水自流。
——佚名题储秀宫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书报竹平安。
——佚名题储秀宫

百福屏开,九天迎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乾隆题储秀宫

瑞集瑶图,融和开寿宇;
祥呈阆花,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储秀宫

龙影玉柯联,花明御路;
鸾声珠履玉,日瓦天衢。
——佚名题储秀宫
龙影:皇帝的身影;鸾声:车铃声

开朗的唇彩
寂寞的大叔
2025-08-23 06:58:42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