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鉴定古玩瓷器

热情的山水
等待的高山
2023-05-01 08:26:53

如何鉴定古玩瓷器

最佳答案
孤独的香氛
神勇的小猫咪
2025-08-22 18:14:16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最新回答
热心的纸鹤
开朗的酸奶
2025-08-22 18:14:16

一、贼光

又称新光、浮光、火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的光,一般年代不远的新货上都会有这样的光,表面看起来炯炯刺目。当然,也有一类属于从未使用、未启封过的旧瓷,在开箱时的光泽也会灿烂如新。比如:天津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便属于这类旧瓷的范畴。

二、宝光

宝光,即一种由内而发的光泽,温润鲜嫩、如脂如玉。具备这种光泽的旧瓷,往往都是胎釉优秀、瓷质精良的上乘之作。这类瓷器能经受得住氧化物的侵袭、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其光泽依然夺目。比如:四川文物总店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便属于这类瓷器的范畴。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留胡子的乌冬面
贪玩的战斗机
2025-08-22 18:14:16
、古陶瓷铭文款识起源
中国是陶瓷古国,一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生产出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以及彩陶、彩绘陶。商周以后,许多陶器上不仅有纹饰精美的艺术品,而且上面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出现了最早的铭文款识。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陶片上的文字符号至今无人辨识。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在鼎彝礼器上刻铸铭文的现象更为普遍。于是便出现了“铭”这种记述性的文体,将“铭”刻记于青铜器上,表达称颂和警示之义,同时出现了“款识”这个词汇。款识就是刻于鼎彝上的文字。如若细化,款是阴文字凹入者,识是阳文字凸出者。总之,款识即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如果说青铜器的使用仅限于国君和贵族,那么原始青瓷的出现则弥补了当时青铜原料和冶炼技术的不足,青瓷的生产和使用开始走向社会的各个层面。青瓷模仿青铜器的器型和纹饰也留下了许多铭文款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汉魏六朝到唐宋,瓷器烧造形成了“南青北自”的局面,釉下彩的出现,瓷器生产的增加,纹饰和款识也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到了元、明、清时代,青花瓷的出现和大量生产,在世界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白地青花幽倩典雅,绘画书法熔为一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派和风格,绘画内容、铭文款识更是百花齐放,受到国内外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本文所着重探求的正是青花瓷上的铭文款识。
二、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的功用
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最初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后来渐渐发展为记载制作该器物的时代、地域,或者是器物的编号、工匠的姓氏等,再后来铭文内容更为丰富,作为纪年、宫室、官府、堂斋、作坊等的标记,以致文字越来越多,吉祥用语、名人的诗词歌赋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刻写在陶瓷上者。汉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在陶瓷上都先后出现了。在一些民窑产品上,还出现了最古老的广告浏。有些款识不仅作为一种陶瓷上的附属物,而且以文字组成了一种装饰,也有以图案代文字的款识,就更具有装饰效果。这也为不同时代、不同器物、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其中铭文款识是最重要的烙印。在考古学上,陶瓷上的铭文款识是重要的断代依据,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政治、文化、艺术、工艺、民俗等的重要参照物。在今天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就陶瓷鉴赏本身而言,铭文款识是鉴定古代陶瓷时代、窑口以及辨识真伪的重要根据之一。专家学者们正是通过对各个时代器物上不同款识铭文的内容、书法、结字、书体的特征,结合烧造工艺、胎釉、纹饰等不同特点,综合进行古陶瓷鉴定的。所以,古陶瓷上的铭文款识,不仅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重视,更为古陶瓷鉴定家、收藏家乃至书法家所重视。
三、铭文款识内容及分类
古陶瓷上的铭文款识历史悠久,纷繁复杂,本文重点研究元、明、清时期用青花钴料所书写的铭文款识资料。根据青花铭款在瓷器上题写的内容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姑且分为纪年款、堂斋款、宫室款、王府款、人名款、吉言款、诗文款、图案款、供奉款、广告款、寄托款、仿印款等十余类,并分门别类加以探讨。
(一)纪年铭款
纪年铭款是表明该件瓷器烧制年代的标志性铭款,是考古和文物鉴定中对古瓷断代的重要依据(图1~图16)。具体可细分为四种标识法:
1、帝号年款。专以皇帝年号为纪年的铭款,元代“至元”青花款为早期纪年款。以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同治年制”等等纪年青花款大量出现。瓷器烧造时间可精确到朝代和执政皇帝统治时期的几年到几十年之内。
2、干支纪年。用中国特有的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叠,六十年一个“甲子”,周而复始的纪年,来标识瓷器制作年代。这种方法可将制瓷时间精确到历史上的哪一年。如“乙已年制”、“大清丙午年制”等。
3、朝代年款。这种纪年只书写朝代,不写皇帝年号,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等,时间范围跨度较大。这类铭款多书写于民窑瓷器上,窑工只知身处什么朝代,并不清楚改朝换代的情况,不清楚什么皇帝“驾崩”或即位,干脆只写朝代纪年,大体不会出错。
4、随意年款。这种年款不是刻意标明该瓷器制作的年代,而是表示私人定制、佛前供奉、诗文题字的时间,所以随意性较大,可以将朝代、帝号、干支、月日杂题于一起。如“祟祯丙子科置”、“万历丁丑年造”、“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秋月吉立”等等。
(二)堂斋铭款
堂斋款多为古代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专以自己宅第中的厅堂、书斋之名订烧的瓷器上的铭款(图17~图22)。这种铭款是考证瓷器所属主人身份的一种依据。从日前掌握的资料看,明嘉靖以后,在民窑青花瓷器上出现以私人堂斋铭订烧的瓷器。如明代的松柏草堂、芝兰室、青萝馆、丛菊斋、雨香斋、白玉斋、博古斋等等。清代的堂斋款更为流行。堂斋铭款的出现,不仅有民窑青花,也有官窑青花。较有名者如中和堂、吉庆堂、慎德堂、退思堂、百花斋、玉兰斋、容斋、大雅斋、天禄书斋、杏林轩、彩云轩、水云居、竹石居、文山阁、云苍阁、古香书屋、浴砚书屋、文石山房、九畹山房、椒声馆、妙香馆、萃文苑、听松庐、挂月山庄、百福楼、东略园等等。
(三)宫室铭款
多为官窑或官搭民烧窑,为皇宫和皇家园林烧制的青花瓷专用品上的铭款。如青花铭款“养和堂”、“澹宁堂”,为圆明园的养和堂、澹宁堂陈设器:“体和殿”、“储秀宫”、“长春宫”,“乐寿堂”、“华滋堂”等皆为清代皇宫的宫殿名下的专用瓷器铭文。
(四)王府铭款
为皇宫专门机构和王公贵族在窑厂订烧的瓷器上的铭款。其中有官窑也有民窑。这种铭款在宋元时期即已出现,如宋代定窑的“尚药局”、“尚食局”、“五王府”;元代的“枢府”等。到明清时期王府订烧陈设瓷、日用瓷之风更盛。在器底常用钴蓝楷书写“×府佳器”、“×府上用”、“×府造用”、“×府置用”、“×衙记”等。
(五)人名铭款
这类铭款可分为:陶瓷作坊主人、陶工人名;督陶官员名;订烧者姓名。第三类铭款多与其他款识结合使用,如为何事体××人供奉、××人供养之类。前两类人名款明清以后出现较多。如正德“何玉清造”、嘉靖“陈守贵造”、清代“唐美敬制”等等。这类铭款的出现,使烧制瓷器的工匠和督陶官吏的姓氏保留了下来。这在当时有两种作用:一为瓷业竞争,书写自己的名字以保持自己的品牌不被人假冒;第二种体现了古瓷制作质量的责任制。
(六)吉言颂语铭款
陶瓷上的吉言颂语款可谓内容丰富、历史悠
久。在明清青花瓷器上更是普遍应用。以吉祥美好的言词,书写于器物之上,既是对幸福的祈求,也是一种书法的展示和瓷器的装饰。比如常见的有“福”、“寿”、“喜”、“贵”、“宝”、“吉”等单字款;有“美器”、“玩玉”、“积善”、“雅玩”、“福德”等双字款;最多的是四字吉言款,如:“金玉满堂”、“天下太平”、“长命富贵”、“长春同庆”、“三元及第”、“万福攸同”、“国泰民安”、“福山寿海”、“吉祥如意”等等。另外还有六字句、八字句等多字句的吉祥语。(图23~图37)
(七)诗文铭款
用唐诗、宋词、元曲和名人辞赋作为一种装饰,书写于瓷器上,让人既可欣赏诗文内容,又可欣赏书法艺术。在唐代的长沙窑、宋元磁州窑瓷器上常用这种铭款进行装饰。明清时期又有新的发展,诗句常作为青花山水和人物、花鸟纹饰的题字,使诗书画融为一体,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如青花花鸟画中画一片秋叶、灵石,上题“一叶得秋意”、“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青花山水纹饰上题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仕女人物纹饰上题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高足杯上题“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等等。更有一些青花笔筒等瓷器,上边书写长篇的辞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
(八)图案铭款
图案铭款又称之为花押、记号、花样款,广泛书写于晚明到清代的民窑青花器物的底足部。(图38~图47)这种非文字的图纹作为标识,有两个作用:一为该类瓷器制作作坊的特有标志,别家切勿仿冒;二是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为更多的消费者所喜爱,因此,销路更好。其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花押式款。具有汉人印章和元人花押特征的独创纹饰款。这种纹饰为方形或近似菱形,有边框,内部以线条分割几部分,分别以不同弧线、直线组成,除当时作坊内部人外,有一些今人已很难推测其内涵和寓意。
2、简笔花鸟图案纹饰。多以简练的线条在器底绘以植物叶、寿桃、海棠、灵芝、蕉叶、兰花等,动物风、鹤、鹭、兔、螭、龟等。
3、宗教寓意纹饰。这类标识是以道教和佛教的标志物、常用物、吉祥物为内容,简笔画出,让人一目了然。如道教标志有八卦图、太极图,如八仙的手持物有芭蕉扇、宝剑、葫芦、阴阳板、花篮、渔鼓、竹笛、荷花。佛教标志物八吉祥及杂宝类物品,如法轮、法螺、宝盖、宝莲、宝伞、宝罐、双鱼、盘肠、方胜、犀角、珊瑚、钟磬等。
4、以美好寓意吉祥如意之物作为纹饰。这方面有文物博古、笔锭如意、鸣风在竹、古鼎熏炉、花架盆景、琴棋书画、银锭双钱、蝙蝠云头等。
5、似字非字的符号和变体篆书纹饰。
(九)供奉铭款
供奉铭款是宗教信徒为求神灵保佑施舍给道观、寺庙中作为供奉器上的铭文。这种供奉器为订烧之物,其上铭款宋代始现,元以后流行。铭文一般包括神灵名、施舍者姓名地址、施舍时间、供奉目的等。如供养于“观音大士前”、“释迦牟尼佛前”、“关王大帝前”及道教“金录大醮坛”等。供养器物多为香炉、花瓶、烛台等神前供奉之物。较为著名的典型供奉款为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瓶上的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台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祀,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所记供养人姓名、籍贯、乡里、施舍物品及数量、施舍年月、供奉寺庙和神灵甚祥。
(十)广告用语铭款
这是制瓷作坊主人为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书写的宣传文字。唐代长沙窑瓷品上开始出现,一般标铭为“张家”、“何家”、“吴家”、“杜家花枕”等姓氏记号,也有写上广告词的:“丁大刚作瓶大好”、“郑家小口,天下第一”,也有标上此器价目的“价钱册文”。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上,竟有“此碗大好”的广告语。
(十一)仿图章印记铭款
明清时期,在瓷器底足上出现了印章式的铭款。“康熙御制”四字正方形,外粗内细双框,字体为方正宋体字。到雍正时,又出现四字款“雍正年制”、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形成仿篆刻印章形式,而无边框字体为铁线篆。乾隆以后,这种篆刻款形式更多,而多无边框。书法有的工整,有的较草率,较草者当为仿款。至于民窑伪托款则更草。嘉庆、道光皆有这种手写的图章式篆书铭款。这种篆刻形式款识的出现与当时文人书画和篆刻学的兴盛不无关系。其特点和作用十分明显,就是不仅作为朝代年号标识,而且起到很好的书法装饰作用。
(十二)伪托铭款
伪托款又叫寄托款、仿写款,是在后朝代的器物上书写前朝代的铭款,其中最常见的是景德镇青花仿写的纪年款。自明成化年以来,伪托款屡有所见,至今已有愈演愈烈之势。伪托铭款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官仿官。皇宫贵族发思古之幽情,寄好古之心意。清代景德镇官窑精心仿制前朝代的官窑精品,以作为自己陈设雅玩或赏赐之用,并非以获得暴利为目的。所以对这类铭款称之为寄托款也未尝不可。二是民仿官或民仿民。民窑大量仿写以前朝代的官窑款和民窑款,与社会上的收藏古玩之风日盛有关,目的是为增高其经济价值,卖出好价钱。这类铭款可谓冒牌货,故可称之为伪托款。伪者,假也。伪托或寄托铭款的大量出现,在陶瓷领域造成一定混乱,给收藏和鉴别瓷器真假带来很大的麻烦,给骗子蒙人也创造了机会。当然,民窑瓷器上的伪托款,字体潦草不规范,较易识别,而官仿官瓷器,不仅从器型、工艺、纹饰,而且铭款皆惟妙惟肖,就很难辨识。如果说古人仿写前朝铭款还是以笔摹写的话,现代仿品上铭款文字可采用高科技手段,更是以假乱真。
四、铭款文字形式类别
青花瓷铭款的文字形式最为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汉文字体、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三类(图48~图57)。
(一)汉文字铭款。
在青花瓷上汉文字铭款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瓷器是中国发明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的“国瓷”,而且大部分是景德镇生产的,景德镇又是元、明、清官窑的所在地。汉文字在瓷上的书写形式有各种书体,但仍以真、草、隶、篆居多。
1、真书铭款。真书又叫楷书。明清时期,楷书是瓷款的主要书体,特别是官窑纪年款,要求庄重大方。款字以唐楷为多,在清代同时使用宋体字。
2、草书铭款。和真书相比,草书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动,笔墨酣畅,艺术性更强。在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碗心常用草书写以“福”、“寿”、“禄”等吉祥语。清代青花山水、花鸟、人物画,有的用行草题字,这些草书款可作书法欣赏。
3、隶书铭款。在明初民窑青花瓷上,开始用隶书题写铭款,有“福”、“禄”、“寿”等单字款。清代亦有用隶书入瓷款者。
4、篆书铭款。青花瓷上篆书款的使用自明永乐始,在压手杯内心书以“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后有宣德、弘治、万历等用篆字书写纪年款:在清
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朝皆有以篆书入铭款的情况。
5、变体文字。少数地域性文字,由于应用范围小,对这类文字,今人多不识。
(二)少数民族文字铭款。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又出现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故在瓷款铭文上留下少数民族文字是不足为奇的。在青花瓷上铭款,据现有资料看有以下几种:
1、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聘任西藏喇嘛教僧人八思巴采用藏族字母所创制的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1296年)始颁布推行,仅用于官方文信上。由于难记难写难拼,不够成熟,难于表达思想,社会上仍然使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没能普遍应用,元亡后,也就不用了。在瓷器上作为款铭的则更为稀少。仅用于元龙泉模印款,少数青花瓷外底书写八思巴文款,以作装饰用。
2、蒙文。元代以后,明清时期在青花瓷上书写的蒙古族文字。
3、满文。1644年清代顺治当朝以后,到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也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人,所以一直使用汉字,满文在官方文书上与汉文并用。故陶瓷上的铭款仍以汉文为主,满文偶一为之。青花上使用满文的铭款,多为满人贵族订烧,所以十分稀少。正因为少而显得资料弥足珍贵。
4、藏文。青花瓷铭款上的藏文款,内容有佛经、六字真言等。多与宗教、寺庙相关。作为赏赐西藏王宫的官窑瓷器上,书写有藏文。
(三)外国文字铭款
自元代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外国商人到中国订烧瓷器,或由于中国商船进行海外贸易的情况不断增加,为适应国外的需求,在青花瓷器上书写外文的情况逐渐增多。
1、阿拉伯(波斯文)文铭款。从明代早期始,中国的回族商人到阿拉伯(波斯)地区经商,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内地贸易,瓷器是一大宗输出商品。根据阿拉伯民族和宗教的需求喜好制作的瓷器,特别是以阿拉伯文书写铭文的青花瓷大受欢迎。其中正德年的青花瓷上,铭写古兰经文、经旬的瓷器更为典型。
2、蓝查文。蓝查文是古印度文字,梵文是在它的基础上创制的,明代青花上始书,清代亦有少数官窑器上书写蓝查文。
3、梵文。梵文是佛教书写经文或咒语的文字。明、清皇帝笃信佛教,故在青花瓷上多有反映。
4、其他国家文字铭款。明清之际随着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多,为适应欧洲市场需求,或按客户订烧要求,在青花瓷上书写西洋一些国家文字的铭款也随之多起来。这些出口瓷在国内发现较少,主要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五、铭文款识的装饰
陶瓷的铭文,最早是文字符号,然后是单字、双字,刻画在器物的外壁上,比较简单,无需什么装饰。随着陶瓷器型的增多、工艺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书法艺术的大众化,对陶瓷铭款也出现了装饰性的美化。
(一)铭款书写于纹饰之中
书画合一,如明永乐压手杯,碗心是狮子绣球,“永乐年制”四个小字便写于绣球上。“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有些写于器壁花卉纹饰的间隙上方,作为纹饰的一部分,更具装饰效果。
(二)器心双圈或单圈装饰
自明早期起,青花瓷纪年款多书写于器物内心或底足内。纪年铭款官窑多用双圈,民窑有的单圈围之。这种装饰最为规范常见,一直到清末。
(三)方框装饰
自成化始,纪年款出现方框装饰。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铭竖排两行,每行三字,外用双线框围之,如同印章,有正方形、长方形之分。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清末。特别是雍正仿成化款,多用此格式。
(四)文字相围作装饰
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万历等朝青花瓷上,碗心或底足上纪年铭或吉言款四周,常用梵文或阿拉伯文之宗教经典真言围之,称为“梵文棒字”。这可能与信奉佛教、伊斯兰教者在饭前诵经的习俗有关。既实用,又有装饰效果。
(五)铭款的其它装饰
1、在青花纹饰开光中书写“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等吉祥用语。
2、运用古钱形式书写铭款。
3、铭款四周,围以回纹、莲瓣、缠枝花纹等纹饰。
4、用树枝编成文字,如松树编成“寿”字等。
5、以花卉纹饰托起铭款等。
相关内容
区委书记在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分析会上的表态
在机关工委“坚定理想信念,创造X业绩”轮
书记在市委常委会集中学习粮食安全巡察和人
村党部书、村委会主任先进事迹材料——心系
在全县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进会上
“恢宏的画卷”“精彩的华章”:报道修辞类
天天金句精选(2022年3月28日)
“比追兵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