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世家张松茂始信第一峰青花斗彩瓷板画

鳗鱼香氛
快乐的钢笔
2022-12-22 04:07:46

陶瓷世家张松茂始信第一峰青花斗彩瓷板画

最佳答案
欣慰的丝袜
缓慢的芒果
2025-08-23 16:16:51

【藏品名称】:《始信第一峰》青花斗彩瓷板画

【创作大师】:张松茂

【藏品尺寸】:40*40cm

始信第一峰青花斗彩珍藏瓷板画、首次采用,《始信第一峰》青花斗彩瓷板画采用国礼瓷士超白泥,经过400目精心网筛(一般的瓷胎仅200目),在"7501毛瓷"的瓷质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72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件件精致,堪称当今制瓷技艺的经典之作。千年陶瓷与大美名山的震撼交融∶作品和谐自然,舒展流畅,构图完美,将原作雅致灵秀、意韵丰富之美态表现得酣畅淋漓,美不胜收,整体画面与瓷板画完美相融,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卓然天成。

最新回答
老实的美女
超级的樱桃
2025-08-23 16:16:51

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季银龙、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徐朝兴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

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张绍斌 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 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卢伟孙 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季银龙,1988年出生,浙江龙泉人; 剑瓷工场品牌创始人; 龙泉青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浙江省助理工艺美术师; 人称“龙泉青瓷界的活雷锋”,曾是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为龙泉青瓷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与宣传推广作出不小的贡献;因为从小在龙泉长大,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龙泉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轶星,60年代出生,浙江龙泉人,写过小说,当过编辑,人称“半仙”,出生干部家庭,父亲曾是区委书记,母亲是供销社主任。曾轶星祖辈曾是龙泉青瓷界名人,祖籍宝溪乡。这里是龙泉青瓷发源地之一,在龙泉青瓷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自宋元以来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然而也就是这一时期,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默默传曾着宝溪青瓷的窑火,曾轶星也成为其中一员。

王志伟,70年代出生,浙江云和人,喜欢古琴诗歌,收藏彩陶普洱茶 龙泉瓷。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青瓷。作品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第十一届“天工艺苑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浙江省第二届陶瓷传承与烧制技艺评比银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银奖。著有《瓷度》《经典汉文化元素--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无能使有钱人成为收藏家》《瓷语的碎片》等等。 在制瓷技艺方面,推崇向古人学习,十年来走遍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几乎所有的窑址,读遍所有关于龙泉青瓷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龙泉青瓷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博览群书,尤其是对诗歌、哲学、文言文地热爱和大量阅读,练就了他对龙泉青瓷的独特视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对古代龙泉青瓷地深入把握,使得其作品深得南宋神韵,被誉为龙泉青瓷王阳明派,引领当代龙泉文人瓷流派。对于头衔,自觉面对龙泉大窑、面对南宋龙泉青瓷,永不敢自称大师,因而拒绝参与任何职称评定,坚持让作品说话!创作自我要求极高,非精品不以示人,备受文人、业内专家认同首肯。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陈先发评价其:制瓷有大匠风范

风趣的凉面
开放的月光
2025-08-23 16:16:51
一把壶|紫砂壶世家周鹏飞和他的“维新堂”:全手工紫砂壶的进化论

文:一把壶

图:一把壶APP、周鹏飞、周伯鸣、周玲羚三位老师

周鹏飞是个很和蔼,但是沉默的老人家。说到他吃惊的话题的时候,他眼睛会瞪的大大的,嘴唇微张,整个面部表情都在很生动的表达他的惊讶之情。比如当我问:“周老师您下乡做知青的时候有没有姑娘喜欢您呀?”他就出现了这个表情,然后很长时间的大眼望着我,看着其实是个很可爱的老人家。

我在范家壶庄的工作室见到了周鹏飞老师,他的侄子周伯鸣老师,他唯一的女儿周玲羚老师,他们每个人一张桌子,沉静的在自己的案前工作着。

周伯鸣和周玲羚都是周鹏飞的徒弟。身上都带有周鹏飞的“影子”。比如他们都爱笑,腼腆而内敛的笑容,不爱说话,也不爱宣扬自己。我想这可能不止是周鹏飞带来的影响,而是百年传承的陶瓷世家“维新堂”所带来的家族气息。

据周老师回忆,“维新堂”陶瓷世家传承的出现至少要追溯到清朝。那个时候做的壶为了和别家区分,他们偶尔会在壶把底部或者壶盖内部盖上“维新堂”的印章。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半手工的出现,全手工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对的手艺,想尽了办法,最好的就是在壶内壁上盖上自己的章,这样没办法从身筒上看出手工拍打身筒痕迹的外行人至少还能简单粗暴的明白内里的章法。

而这个时候,维新堂的人都会盖上维新堂的章,告诉别人,他们世代传承的印记。

维新堂作为陶瓷世家,并不是都做紫砂壶的,或者说,做紫砂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一捆竹·周鹏飞)

“以前的时候啊,最难做的是大缸,但是后来科技发展了,机器一用,这双捏陶土做大缸的双手就没用咯!然后这批手艺最后的师傅就改做别的了。”周鹏飞说。

但是换来换去,还是和那捧土打交道。

大缸不做了也没什么人改做紫砂壶的,而是做了陶瓷,维新堂这个大家族内的职业转换反映的也是宜兴陶瓷行业的转变。那个时候的市场是没有那么需要紫砂的,而紫砂是宜兴独有的,但宜兴有的却不只是紫砂。虽然,工艺都相似。

(梨形壶生胚·周伯鸣)

“维新堂”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打泥条。就像老一辈的人回家就帮父母煮饭、打扫、洗衣服一样,他们中午放了学或者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在案桌前打泥条。这一打就是好几年,更不用说别的技艺了。所以最后坚持做壶的,基本工都是实打实的行业翘楚!

周鹏飞和周玲羚也是,他们都童年都是围绕这那捧土的,或是陶土,或是紫砂。长大之后,他们的眼睛就围绕着那把壶。慢慢的从一个壶把都修不平整的新人,在几千个沉默而又寂静的白昼,独自窗台前一点一点的磨练自己。不需要外界知道,也不需要外界的赞美,只捧着那把壶,做到最极致的雅,摆在赏壶人的面前。

(周鹏飞老师教授紫砂技艺)

周家的人是随意的,从不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从事紫砂,发扬世家的光辉。你喜欢你可以做,你不喜欢,也可以不做。但最终,他们还是被紫砂的魅力所吸引,沉淀了下来;“维新堂”传承的是光器,但你也可以不做光器,做花器也行,毕竟是随性的周家人。

他们三个都尝试过光器,又回来了。周玲羚说:“我做过花器,但我觉得那不能很好的提炼自己的技艺。花器若是哪里做的不够好有点小瑕疵,可能会取巧的用花纹遮盖掉。而光器确实最体现明针功夫的,它的光泽度这些,没有功底是出不来的。”

(周鹏飞之女:周玲羚老师)

这是她选择光器的原因,除了喜欢,还有对自己高要求的不停追求。井栏壶难做。做出的造型需要圆中寓方,方中有圆,圆器做出方器庄严、肃穆之感。周玲羚为了这一款井栏壶尝试了十几次,都以失败告终。等她终于做出来的时候,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井栏壶·周玲羚)

“它最难做,我也最怕它,但我也最喜欢它。”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维新堂”的人能够传承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因素: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未来有无限可能,他们不抬头想结局会怎样,之埋着头,一步一个脚印地低头向前迈步!

现代的人爱说创新,有初学者学了两天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自己跑回家捏了一把四不像出来说这个创新,应该受到市场的追捧!市场回应他什么,我想大概是这个表情。

所有不基于传统的创新都是胡扯!

“维新堂”的人对传统是很敬畏的。不在传统壶型上摸索十来二十年,他们都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壶中,去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念。

他们一遍一遍地摸索着老祖宗的道路,感受古人的审美,古人的艺术造艺,一遍遍地赞叹,然后尽其所能地去感受,去吸收和借鉴。这才让他们之后的路上走得更顺畅。而不是自诩创新地捏出一把四不像出来。

周鹏飞老师的侄儿,周伯鸣老师造了一把新的笠帽壶。

(周鹏飞侄子:周伯鸣老师,从艺20余年)

这把壶的灵感来源于一幅雨天头顶笠帽蓑衣的老人垂钓图。当然,笠帽壶古时就有,改良的款式也多种多样。但周老师的这一款看到的人怕是都要说一声特别!壶滴子圆润为帽顶小珠子,壶盖高凸做帽,壶身半球曲边做笠帽边沿挡雨面,壶嘴自然弯曲向下似鱼竿。40目的沙质,颗粒感十足,点缀其间似雨滴点点落下;青色段泥的色彩,油然而生清冷、孤寂之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新笠帽壶·周伯鸣)

但他还是不满意的,抚摸良久还是放进了自己的橱柜。“实用感还是差了一些,我再想想。”

(无名·周伯鸣老师)

周鹏飞老师很多的壶都在传统壶型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我赞道:“周老师,您这把壶创新……”

“不不不,这不是创新,这是我在传统的壶型上加入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周鹏飞老师做壶)

“维新堂”的人敬畏传统,轻易不敢说创新。他们管那叫做“加入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多加斟酌改善,才敢让外人见。

周鹏飞对紫砂壶的传承和学习精神,也让范家壶庄的创始人范伟群决定聘请他成为范家壶庄的工艺师,负责宜兴陶制作技艺的传授和制作,距今快有10年的时间了。到现在,周鹏飞老师依然是整个范家壶庄来的最早的人。

“维新堂”的人都是相像的,他们对于传统的领悟,对于高峰的攀越,对于传承的答案,都是相似的。

而他们对于一把壶的选择也是相似的,为传承而生,为紫砂而生,为大国工匠而生!

(大爱无疆·周鹏飞)

文:一把壶

图:一把壶APP、周鹏飞、周伯鸣、周玲羚三位老师

冷静的香氛
自觉的秀发
2025-08-23 16:16:51

1、王锡良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

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0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 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是第一批授誉(1979年8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山水人物瓷板。

2、秦锡麟

秦锡麟,江西南昌人,1942年5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4 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原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陶艺》和《陶瓷学报》杂志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等职,是第二批授誉(1988年4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芦荡竞翔》。

3、张松茂

张松茂,江西鄱阳人,1934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鸟画、雪景,是我国陶瓷美术界的全能画师。他的作品“紫归杜怀图”粉彩瓷板书被当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其传略被记入《中国当代要艺家传》。

其于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为“陶瓷世家”。是第二批授誉(1988年4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惊艳传书》,《西厢记》人物为题材制作的 《惊艳传书》首次在珠海亮相。业界表示,这一作品目前市场估值超过1200万元人民币。

4、王恩怀

王恩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籍江西省丰城市长湖乡,1935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从小随父亲王步(青花大师、陶瓷美术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1949年入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学习陶瓷美术,1950年在家随父王步学艺作画,1954年就职于轻工部陶研所(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设计,1964年奉调景德镇为民瓷厂,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大瓷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任厂美研所名誉所长。

1979年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牡丹玉兰》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牵牛花》15头咖啡具,获景德镇市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荷花蜻蜓》5头组合画具,获景德镇市第二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粉彩《茶梅竹》图纹设计,在'景德镇市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优秀作品奖。

5、李进

李进,艺名李峻,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李进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师从“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擅长陶瓷装饰人物,兼工花鸟、动物。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奖励。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水仙花》、《钟馗》瓷盘分别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二等奖;粉彩《水仙花》瓷盘获景德镇市第一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孔雀东南飞》获1983年轻工业部优秀奖;《杜十娘》获1984年江西省文艺创作二等奖。

6、王隆夫

王隆夫,别号“昌南子”,江西浮梁县人,1931年11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擅长运用粉彩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出身于“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窑总办。

代表作:《一苇渡江》、《唐三侠》、“粉彩八仙过海薄胎瓶”、“粉彩夜宴图瓷板”等获国家级专业评比一、二等奖和金杯奖。

7、唐自强

唐自强,194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先后在景德镇陶瓷雕塑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工业美术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

1990年被评为景德镇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在各类展评中共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共30余项。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2000年,五块一套的大型新彩瓷版画《清明上河图》又喜获成功,现陈列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春讯》、《花神》、《六鹤同春》、《小鹿》等四件瓷雕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瓷雕《唐代仕女》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

8、戴荣华

戴荣华,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陶瓷古、粉彩装饰兼新彩、青花,创作题材多为古代仕女及山水、花卉。曾参与国家、省、市级陶瓷艺术展评并多次获奖。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春蕾》咖啡具,获首届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二等奖;《孔雀舞》花瓶,获景德镇市1979年'迎春展瓷'优秀奖,并作为影片《祭红》的片头作品;《争艳》荷花瓶,获'赴京展瓷'一等奖。

9、张育贤

张育贤,笔名风友,1938年生于江西余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专门从事陶瓷雕塑绘画研究和创作。

曾师承著名雕塑家曾龙升、蔡金台学习传统技法,擅长圆雕、捏雕、镂雕、浮雕及陶瓷绘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界老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教授。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锋从磨砺出》、《眯眯》、《白菜·蜗牛》、《鉴真像》、《花神》、《披纱女孩》、《回娘家》、《春》、《反弹琵琶》、《济公》。

10、熊钢如

熊钢如,室名'半墨斋'。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41年2月出生于江西丰城河州乡。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先后任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长,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景德镇陶瓷馆馆长,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等职。擅长雕塑创作,涉及城雕、浮雕、瓷雕;喜绘中国画,从师于胡献雅先生;善画瓷画,综合青花、色釉、新彩均有所长。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1964年瓷雕《初耕》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色釉瓷雕《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9年,《祖国万岁——牡丹颂》在为庆祝建国5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中,被评为一等奖,而且是陶瓷艺术类唯一的一等奖。

现代的银耳汤
忧虑的草丛
2025-08-23 16:16:51
假的。

1、真品完整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00元左右,收藏品。

2、选用的就是景德镇高岭土,高岭土的特点就是质地细密,化学分子结构稳定,高昂的材料成本都不止几百块。张松茂,男,1934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江西鄱阳人。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鸟画、雪景。他的作品《紫归牡怀图》粉彩瓷板书被当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其传略被记入《中国当代要艺家传》。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为“陶瓷世家”。

自由的发卡
标致的悟空
2025-08-23 16:16:51

他的技术堪称领域内翘楚,相当高超。

一、鼻烟壶作画是中国传统文化

鼻烟壶作画是指用极细的画笔在鼻烟壶内侧画画,因为绘画的人无法正视到鼻烟壶内侧,所以对于绘画人手的稳定性、技术水准的要求都相当高,可以说鼻烟壶作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二、陶瓷世家出身

这位因为鼻烟壶绘画走红全世界的中年大叔姓王,名文化,是安徽人,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国内的直播平台上还是在油管上都点赞超过百万,是一位典型的技术流网红。

王文化的父亲是一位陶艺师傅,爷爷是陶瓷工人,王文化家可以说是陶瓷世家,因此他从小在家里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就对于陶艺文化十分痴迷。

三、坚持练就高超技术

长大后王文化先是在家附近的陶窑里锻炼炼陶手艺,然后又在中国瓷都景德镇摆摊卖自制的瓷制品,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手艺后就开始了鼻烟壶作画。

鼻烟壶作画的难度系数十分高,绘画的人手稍有不稳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王文化也是经历了许多挫折,好在他一直坚持不放弃,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现在王文化鼻烟壶作画的手艺已经熟练的出神入化,即使是在口径只有几毫米的微型鼻烟壶内作画也难不倒他。

四、秉持创作初心

国内外钻研鼻烟壶作画的人虽然很少但是也不乏人才,王文化之所以在行业内如此备受好评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极为稳定,而且只专注艺术创作从不为了博流量整一些虚的。

最能证明王文化手艺高超的就是他拉制的那些微型陶壶以及那些精美绝伦的鼻烟壶绘画,王文化虽然备受好评但并不傲才视物,他一直秉承着手艺人的初心,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将这项特色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你是否也喜欢像王文化这样的艺术创作者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