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唐墓中,专家想寻找一块瓷器碎片,却意外发现“神秘”金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邯郸的磁县,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东魏古墓。经过考证,墓主人是东魏时期的一位公主。最让考古专家们感到诧异的是,在这位公主墓中,还出土了2枚西方帝国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的金币。为什么在东魏的墓葬内会有拜占庭金币呢?难道墓主人是拜占庭远嫁过来的公主?面对这重重的疑问,且看我给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事情还得从发现这座古墓开始说起。磁县的村里有一处杂草丛生的高地,似乎好多年都没人耕过,几位村民就准备将这里开垦成农田。就在挖土的过程中,陆续掘出来很多青石板,而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启开最后一块青石板,竟然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墓洞,质朴的村民们,急忙联系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经过考古队的仔细勘察,专家们断定这是一处规模庞大,等级较高的东魏古墓,那么墓主人是谁呢?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发掘,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不仅有彩绘陶器、精美的瓷器,最让人觉得惊诧的是,墓室内竟然布满了华丽的壁画。壁画上,除了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还有大量的羽人以及凤鸟和兽首人身像等等的图案,俨然就是对墓主人升天的真实写照,甚至还有一副完整的人物出行壁画,显得十分富贵和绚丽,因此专家推测这位墓主人身份一定不低。
专家们通过对墓志铭的解读,发现墓主人竟然是个13岁的小姑娘,叫做茹茹公主。这就让专家们很纳闷了,在东魏历史上也没有哪位公主叫茹茹呀,就在人们都疑惑不解的时候,又有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发现。
当时有一位马专家,他在清理墓室的时候发现了一件瓷器缺一块,他就重新对墓室做了一次仔细的筛查,希望可以找到缺失的碎瓷片。可瓷片没找着,却意外发现两枚拜占庭金币,这就让马专家感到十分的纳闷——东魏的墓葬怎么会有拜占庭金币呢?这金币和墓主人有什么关系吗?难道这茹茹公主是东罗马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终于发现了茹茹公主和拜占庭金币的关系。
茹茹公主的确不是中原人,但也不是东罗马人。根据《北史蠕蠕传》记载,茹茹即蠕蠕,系北方柔然国的公主,她5岁嫁入中原,与东魏宰相高欢之子高湛,结为娃娃之亲。可是很不幸,她在13岁的时候就因病而逝,于是便厚葬于此。这两枚拜占庭金币怎么解释呢?专家们最终在史书中找到了答案。
位于地中海的拜占庭是个千年帝国,从公元395年建立到公元1453年灭亡,共计1058年,该国对应中国历史则是东晋后期到明朝中期。而在此期间, 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的历朝历代也都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唐朝时期,两国来往十分密切,在《旧唐书》,《西域传》和《北史》等史料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并且称拜占庭为拂菻国。而当时茹茹公主所在的北方柔然国,与欧洲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因此拜占庭金币就流入到了柔然国,柔然人喜欢黄金,他们认为黄金有避邪祈福的作用。因此专家推测,茹茹公主自小就佩戴有拜占庭金币习俗,而且自始至终也都没有离身。
虽然谜团解开了,但这位5岁离家的茹茹公主,在中原孤独地生活了8年,最后病逝他乡,也许至死都没有能再看到父母一眼,完全可以这样说:她为自己的国家献身的精神,真的是太感人了。
解题思路:(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弄清楚天平的分度值,物体质量等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值;
(3)弄清楚量筒的分度值,在如图所示的方法中,向烧杯中所添加水的体积就是瓷片的体积,通过量筒两次的示数之差可以求出;
(4)瓷片的密度可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
(5)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瓷片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进而影响密度的结果.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天平的分度值为02g,瓷片的质量m=20g+10g+2g=32g;
(3)图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26cm3,瓷片的体积V=38cm3-26cm3=12cm3;
(4)瓷片的密度ρ=[m/V]=[32g
12cm2≈267g/cm3;
(5)取出瓷片时,瓷片上会沾有一部分水,使得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会偏大,即水的体积大于瓷片的体积,由ρ=
m/V]可知,密度测量值会偏小.
故答案为:(1)平衡螺母;(2)32;(3)12;(4)267;(5)偏小.
,2,小斌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
(1)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______g;
(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再往量筒装入38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______cm 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______g/cm 3;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李同学测出的瓷片密度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历史: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工艺: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作者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
青料介绍
1、回青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2、浙料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