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多次拒绝清朝的劝降,被称为”明朝文天祥“他到底是谁?
这个人就是左懋第,他曾经多次拒绝清朝的高官厚禄的劝降条件,而选择了慷慨赴死,所以他被称为明末的文天祥。
在他死后,乾隆皇帝甚至还为他修建祠堂以作纪念,左懋第,本来是山东人,在崇祯三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我们都知道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在这个时候考中了进士,成为了明朝的官员,不知是福是祸。
但是以他的气节,既然当了明朝的官员,就一定会为国家尽心尽力,在当初明朝受到清军的攻打的时候,他曾经被为认为和谈大使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去北京和清朝的官员谈判,但是当时清朝并没有买他的账,对这次的和谈毫无兴趣,所以他们收下了金银财宝,就让和谈的使臣们回去了。但是在半路上,使臣们又被扣押了起来,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多次派人去劝降左懋第为首的使臣们,但是左懋第丝毫不为所动。
在被扣押的期间,他甚至在自己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意思就是生是大明朝的大臣,死是大明朝的鬼,绝对不会向清朝投降,并且,在面对清朝条件丰厚的多次券商中,他每一次都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丝毫没有被清朝开出的条件所诱惑所打动,一心一意只忠于大明王朝。在忠于自己的国家这一点上左懋第确实跟文天祥有相似之处,左懋第被称为明朝的文天祥当之无愧,十分的邻人敬佩。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越。 高的官位,优厚的俸禄。
成语解释
成语: 厚禄高官
拼音: hòu lù gāo guān
解释: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成语典故
出处: 《荀子·议兵》:“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举例造句: 有些清朝人却较为聪明,虽然辫发胡服,厚禄高官,他也一声不响。 ★鲁迅《集外集·选本》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明代特别是明末常见的图案,画面也很独特:画一人头带高帽寓意“高官”,人后面藏一鹿,以后鹿喻“厚禄”,十分有趣。
词语辨析编辑
近义词:衮衮诸公 、土豪劣绅、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显宦
用法: 作宾语、定语;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请采纳
古代不管白衣书生还是达官贵族都已做官为最大的追求,高官厚禄门庭显贵似乎都是以官阶和人脉为重,但是有一个朝代官员的俸禄比起其他的朝代那是低的可怜。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代封建 的官员们腰缠万贯者不在少数,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收入中有着不少“灰色收入”。那么,古代官员的薪水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不太清楚。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明代官员薪水的知识。
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在他创建大明王朝后,认为官员都是读圣贤书的士子,理应是为国家出力、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公仆。所以为官员们制定了很低的薪酬标准。明初洪武四年(1731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定百官岁禄:“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石、正四品二百七十石、从四品二百四十石、正五品一百八十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正八品七十石、从八品六十五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洪武十三年,命户部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洪武二十年,再次更改百官岁禄,取消俸钞。
《日知录》中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洪武年间极低的薪酬导致不少为官清廉的官吏难以存活,通政使曾秉正去职时竟“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大清官海瑞为官多年,一度做到南京户部尚书。但在海瑞去世后,都察院同事王用汲到他的家里却仅仅找到“仅存俸银十余两”。即便在这样的薪酬条件下,官员们犯错后还动辄被罚俸。
与此同时,明代藩王却享受衣食租税,掌握着大片田土。吉王仅在长沙、善化,就有七万亩田地。万历皇帝最宠爱的福王就藩时,皇帝赐给他四万亩土地,最后在众多文官的反对下减少为二万亩。而各地的大商人们的生活更是堪称奢靡。反映晚明社会的名著《金瓶梅》中对于明代中晚期的商人生活进行了真实而细致的描写。
这样的制度约束之下,明代官员的贪腐行为也是空前严重的。明代广为人知的大权臣们个个富甲一方。明代“可怜”的官员们,在低薪制度之下不得不进行反抗,只是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
所以自古以来凡是为官清廉的都将被人民所牢记,也没有哪个年代是完全没有贪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