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窑址现在在哪里?是怎样能够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
哥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最具有神秘性的窑口。其烧造的地点尚未有可靠的定论。存世稀少,除却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少有收藏,便仅为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两大故宫博物院有一定的数量存世收藏。哥窑以出产不同状态的开片瓷器为代表。而我们所认为的典型哥釉类的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莲瓣碗,四方洗等,其实还有众多器型存世有的瓷器上还有刻划、堆塑等装饰。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其还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外底錾刻有乾隆皇帝咏哥窑御制诗),故宫博物院藏
相传南宋龙泉县有一对姓章的兄弟,以烧瓷为生。哥哥的窑取名哥窑,弟弟的窑叫做弟窑。在竞争中,哥哥以烧制出的青瓷出名,弟弟却烧不出这样的瓷器。一天,弟弟为了得到哥哥制瓷的秘方,就将哥哥的窑门打开,这时尚未冷却的窑流入了冷气,使瓷器表面出现了无数细小的裂纹,这便是传说中哥窑器的产生。而在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 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中也有对哥窑的记述。
北宋哥窑深腹器(私人收藏)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紫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米黄的不同,而以油灰,米黄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纹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寒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哥窑由于是柴烧,釉面也有一定橘皮釉效应,釉料配制的特殊而造就釉面有皮肤出油的感觉,随之时光流逝就具备酥油光泽从而更 博得人们的喜爱。
许多资深藏家梦寐以求五大名窑瓷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瓷器),以能够收藏一两件瓷器为荣。只不过对于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的哥窑瓷器收藏,许多藏家表示只能在博物馆等机构进行欣赏,今天简单看一下哥窑瓷器鉴定特征,先了解哥窑瓷器,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收藏。 瓷器收藏,传世的哥窑瓷,胎色有多种,黑、灰、浅灰、土黄等多种颜色兼具。釉彩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器形上常见的有瓶、碗、盘等,质地优良,与民窑瓷器不一样的是,传世的哥窑瓷器一般都是宫廷专用式样。 了解最值钱的瓷器,必须先鉴定后才有判断。哥窑之器,釉色以青为主,亦有米白、蛋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哥瓷釉比较厚,最厚处与胎的厚度相等,这是区别其他青釉瓷的依据。哥瓷的另一特征是以开片纹而著称。 多数开片呈网纹冰裂状,少数有裂成很细的小块,即所谓“百圾碎”。一般有两种裂纹,即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细丝纹,即“金丝线”、“绪血”。有些器物上的细纹是无色的,有的只有一种紫黑色的裂纹。哥瓷的第三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口缘釉薄露胎,胎呈黄褐色,其足部不挂釉,呈铁黑色。弟窑的瓷器胎薄如纸,光润如玉,青色无断纹,与哥窑有明显区别,虽是哥弟不能混为一谈。 哥瓷品种较少,多为小件,如小洗、小水丞、小笔架、暖砚、瓷枕、贯耳瓶、朝天耳三足炉等为常见器皿,造型敦厚古朴。由于传世少,历代视为珍品,后人为了满足收藏者的需要,历代都有仿品出现。元末明初和清乾隆时仿制的哥瓷比较好。如明仿宋哥窑双耳炉,大小与宋哥窑相似,釉色青灰,釉面开片纹与真品极为相似。由于仿造时间早、仿得逼真,几百年来一直作为宋代真品收藏在清代文献之中,直到1958年经孙流洲等鉴定专家甄别为明代仿哥窑器。 如何甄别真伪哥瓷,除上述哥瓷的几个特征外,还要从造型上去分析。如何鉴别瓷器,真品器形各部线条圆滑优美,有自然古朴之感,体胎较厚重,釉色温润如玉,面釉层较厚,仿品与此相反。清末至民国以哥瓷釉为地子,绘粉彩、五彩、青花的瓶、碗、碟、盘、文具等,工艺粗糙,绘画呆板,多数为景德镇产品。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