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江西省博物馆藏品 34万余件。展品以江西各地出土的历代陶瓷器数量最多,如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器、六朝的青瓷器、宋代的影青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粉彩、五彩、斗彩瓷器等。洪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名窑的产品更具特色。除陶瓷器外,还有1975年九江县出土的唐代炼形神冶瑞兽纹铜镜,1979年贵溪仙水岩出土的东周黑陶云雷纹兽首鼎,瑞昌码头晋墓出土的西晋洪州窑青瓷猪圈,1986年赣州七里镇窑出土的宋代七里镇窑鼓钉纹罐等一大批金银器、青铜器、玉石器和古字画等藏品。江西省博物馆展品中还有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新江西》、《红灯周刊》(赵醒侬主编),以及苏区石印本《宣言》、黄公略、滕代远赠送给地方干部的铜墨盒、 万太县曾招秀送丈夫当红军的奖牌、 铸有“打倒帝国主义” 字样的地雷、印有“红军胜利万岁”字样及镰刀、斧头、红军行军图案的青花瓷碗、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使用过的航标灯等。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大潮中,江西是中国领导土地革命的大本营和中国革命的中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江西开展了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江西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这个陈列利用和实物的形式,展示现代工人运动的发生地——安源,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全国最早、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 安源——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萍乡安源,现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领导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领导下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1923年以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是,安源工人依然坚持斗争,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硕果仅存”的一面旗帜。1927年秋,安源工人又参加秋收起义,率先走上了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 英雄城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1927年8月1日,中国领导的起义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石破天惊的枪声,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猎猎飘升的军旗,召唤着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工农群众拿起武器浴血奋战,从而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巍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在反动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瑞金——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红都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1月间,在瑞金叶坪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在世界东方。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胜利组成,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从此被人们称呼为“毛主席”。这个红色中央政权,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是建立新中国的一次预演,是中国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分为11个市、99个县,人口4200多万。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章”“贡”二水汇合而成的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而简称赣。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点燃了人类烧造原始粗陶的火焰,开拓了华夏最早的铜工业基地,铸就了世界瓷都景德镇的辉煌,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朱耷等历史文化名人及白鹿洞、白鹭洲等书院使“人杰地灵”的美誉名副其实。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江西安义、乐平、萍乡、新余均发现了距今20-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江西地处大江南北交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各种原始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其文化面貌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沿海、江淮和华南文化的因素,文化面貌多姿多彩,反映出先民的独创性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性。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社会阶段,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江西近千处商周遗址的发现表明,江西的青铜文明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序列。夏商时代的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身特色;西周以后,吸收了吴、越、楚、徐等周边文化。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吴城商代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是最为重要的青铜文化遗存。这个陈列中还展示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江西的发展。 江西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也是客家民系活动的重要舞台,江西客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一幅跨越时空的多彩民俗画卷,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江西客家风情展》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展出文物343件(套)。 中国是瓷器故乡,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江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万年仙人洞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商代成功烧造了原始青瓷,成为瓷器之祖;东汉时期洪州窑已能烧造成熟的青瓷。两宋时期,名窑迭出,诸如七里镇窑、吉州窑、湖田窑等。江西发现商代至清代瓷窑数百处,窑烟枭枭,千年不绝。豫章贡瓷 ——洪州窑洪州窑始烧于东汉晚期,经过三国东吴、西晋、东晋早期的发展,至东晋中晚期开始成熟,其盛烧期一直延续到中唐,终烧于五代,前后延续800余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窑群,遗址分布在今南昌县、丰城市两地赣江沿岸,绵延30多公里。洪州窑工艺精良,颇有创新,名列全国六大青瓷名窑。江西各地出土的二至十世纪青瓷,多数为洪州窑产品。雅俗之间——吉州窑吉洲窑是宋代最具特色的著名民窑,窑址在吉安县永和镇。它创烧于唐代晚期,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产品有黑釉、釉下彩绘、白釉、绿釉瓷等,采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堆雕等技法,尤以装饰独特的木叶纹样、纤秀瑰丽的釉下彩绘和设计巧妙的剪纸贴花最具特色,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间风味。宋代景德镇以湖田窑为中心的制瓷业,生产规模大,创烧的青白瓷闻名全国。元代成功地创烧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清时期,政府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负责烧制宫廷用瓷及皇帝对百官及归顺天朝国家的赏赐用瓷,代表着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成就,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外销瓷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窑瓷器,至少从宋代开始就远销国外。明末以降,销量大增。根据考古资料,东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以及东非各国,都有景德镇瓷器或瓷片出土。 成果名称 类别 第一完成人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商代江南》 著作 彭明瀚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江西明代藩王墓》 著作 江西省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0年 《华林往事》 著作 彭明瀚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概述》 论文 彭明瀚 锦秀文章出版社 2010年 《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向世界传播概述》 论文 彭明瀚 《江南文史》 2010年12月 《江西新干大洋洲陶器的类型学研究——兼谈该遗存的年代》 论文 彭明瀚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试论临时展览内容设计的主要流程》 论文 叶蓉 《中国博物馆》 2010年 《菲律宾所见明代民窑青花瓷的成就》 论文 叶蓉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明清景德镇瓷业高峰的形成》 论文 刘昌兵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江西宋元时期铜镜》 论文 王宁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 《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赏析》 论文 王宁 〈收藏家〉 2010年第1期 《虎出大洋洲——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虎文物赏析》 论文 王宁 《东方收藏》 2010年第4期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丝绸文物的清洗与保护》 论文 熊贤礼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初探》 论文 彭舟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盛装出土的大明王妃》 论文 马健 《东方收藏》 2010年第1期 《乾隆青花五供器》 论文 尹青兰 《收藏》 2010年第4期 《明洪武时期瓷器中的梵文装饰》 论文 尹青兰 《东方收藏》 2010年第2、3期 《出土玉圭:大明王朝恢复汉制的实物例证》 论文 陈建平 《东方收藏》 2010年第5期 《凤舞金丝簪头立:明益端王妃金凤簪赏》 论文 陈建平 《收藏快报》 2010年第9期 《江西“五反”运动专题研究》 论文 刘禄山 江西当代史学玉研讨会论文《集萃》 2010年1月 《论“南国丝路”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 论文 刘禄山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吉金片玉著王霸——“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撷英》 论文 刘禄山 《收藏家》 2010年第3期 《古代江西的外销瓷》 论文 刘禄山 《东方收藏》 2010年第4期 《近代思想家黄爵滋两方鹿钮紫泥印》 论文 刘禄山 《收藏快报》 2010年第20期 《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及其道德效应泛论》 论文 刘禄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 《郎世宁“八骏图”赏》 论文 刘茜 《收藏界》 2010年第6期 《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初步研究》 论文 刘茜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 论文 赖金明 《收藏》 2010年第5期 《程门父子与浅降彩瓷》 论文 黄华清 《景德镇陶瓷》 2010年第2期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明清外销瓷》 论文 万水标 《景德镇陶瓷》 2010年第2期 《谈文物保管员的素养》 论文 万水标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六朝时期的博弈之俗》 论文 罗卫忠 《南方文物》 2010年第6期 《关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考》 论文 罗卫忠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论文 沈农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茶的起源与传播》 论文 高清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画余思索》 论文 张榕山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珠山八友艺术成就及其作品赏介》 论文 程慧宁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瓷艺丹青—景德镇陶瓷馆藏“珠山八友”时期瓷器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红花墨叶—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华风欧韵—景德镇清代外销瓷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千年雷锋塔——雷峰塔暨浙江吴越佛教遗珍特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郝侃朋友言之有理,不过纠正一下,粉彩当然要数康雍乾的好了,这句,粉彩数雍乾为对,康熙晚期的粉彩处于初创期,工艺技术不够成熟稳定,没有大宗生产,因而不是主流品种。五彩较之粉彩为康熙朝主流。粉彩是雍正朝大量出现并加以弘扬的,康熙朝是五彩,青花,珐琅三分天下,下面说说在下的看法: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民国粉彩和晚清粉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粉彩:道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潮,反映在纹饰上有大量斗鸡走狗,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由各种彩蝶昆虫组成的“探花及第”图案也很盛行。
同治粉彩:同治粉彩纹饰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五福捧寿,麒麟送子是常见的主题。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画。同治粉彩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有眼无珠,民国和现代许多仿品往往在人物眼睛中点上黑眼球,弄巧成拙了。
光绪粉彩基本吸收了前朝的传统和特征。百鹿,九桃,博古图,蝙蝠,龙凤,八仙,麒麟送子等题材仍是主体。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粉彩人物类的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20年代时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鉴定粉彩瓷器,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讲授,再看看实物。三是不妨先玩出土瓷片。到一处窑址必捡一些瓷片回来,经专家鉴定后,作为标本瓷片放在家中,经常看,自然就会记着某窑瓷器的特征,以后在选购瓷器时就会用得上。四是要多看专业人士写的古陶瓷书,以及大博物馆或文博部门出版的图录等。但看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看到市场上或文物贩子的东西和某书上的图是一样的,就认为是真品把它买下,还要细看它的釉色、纹饰、轻重、款式等。五是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走走、看看。这些场合的东西可作为标准器物学习。
希望对您有帮助。
楼下朋友承蒙夸赞,老王我帮人靠的是自己的经验,我得回答都是原创,从不复制,帮助人嘛,就是要细致入微,描述细节,不然叫帮助么?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