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吉州窑木叶盏有裂纹吗

顺利的果汁
含糊的发卡
2023-04-30 05:48:27

吉州窑木叶盏有裂纹吗

最佳答案
美好的钢笔
酷酷的小土豆
2025-08-22 23:24:28

吉州窑的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非木叶盏所属。木叶盏是吉州黑釉的佼佼者,内外均施黑釉,盏内放一片桑叶,送入窑室烧制。在经过1300度高温之后,这片桑叶不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而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宋元时期开始,天目木叶就远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另外,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天目木叶盏,并称其为“世之神器”。由此可见,这一举世无双的木叶盏工艺及其产品,如今已经被人们视若瑰宝。2010年,“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里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木叶盏深受禅宗文化影响,古人云“桑叶能通禅”,菩提叶是佛的信物。目前出土的木叶盏,大多以这两种极具禅意的树叶为装饰,寓意茶道中蕴藏着佛性与觉悟。木叶盏将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延伸到黑盏上,烧制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用经过浸泡腐蚀除去叶衣、只有叶茎和叶脉的叶片,沾上浅色面釉,平整的贴在盏壁,经过窑变,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真实完整的保留了树叶的原貌,叶子的脉络纤毫毕现。树叶与釉面完美结合,融为一体,经久不损,成为实物“化石”。在高温下,叶子没有消失,反而烙印盏中,熠熠生辉。你用手抚摸,毫无凸起,叶子已然与茶器融为一体,非常神奇。倒水入盏,茶叶好像浮在水中,禅意悠扬。正如一句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木叶盏也因此不会有相同的两只杯子出现。被誉为“木叶无双”。木叶盏由于其工艺的复杂,对火候掌握的要求很高,烧制成功的比例极低,更显珍贵。盏釉色沉稳黑中透亮,叶子经过处理,不再是完整的叶形,更显素雅下的伤秋情怀,像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终化腐朽为神奇,幻化成了永恒。叶脉丝丝,色泽粽黄中范着深红,配合着黑釉面,短暂的美变成了永恒。大自然的记忆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完美融合沉淀,承载着岁月和情怀。古拙的黑陶,木叶的禅理,既有古朴之风雅,又有禅理之细腻,这拙中藏细,颇合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很得中国人的性格精髓。在人类注定走向繁华,走向精致的路程中,这种来源于自然的装饰,其理念本身就很了不起。它向世人宣示着这样一种可能,即便繁华如天幕,我仍清奇如初。

最新回答
想人陪的砖头
开心的唇膏
2025-08-22 23:24:28

宋代时期盛行的斗茶之风,使得建盏闻名于世。在权贵之间流行的斗茶将游戏,斗的是茶汤之白及汤花之匀细和持续时常。

炉火造就传世经典,建盏自元代逐渐衰落以来,遇到了一个重新扬名的时代,建盏的市场逐年走俏,老盏不可多得,老盏中的上品更是价值连城。

那么在面对市面上的老盏时,我们如何辨别呢?

1、消光去音法



“消光”就是用强酸性物质在釉面上做处理,去除新盏釉面的“贼光”;

而“去音”是因为老盏轻轻敲击声音古朴沉闷,新盏清脆,可以在高温烧制中取出直接丢进冷水,使声音不那么脆。

2、拉坯修胎手法



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

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
3、接底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接底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挂釉入窑烧造。

此类判断起来有点难度,需要从多角度综合去判断。

4、老胎新釉法



将窑址上采拣的生烧品或者釉面不理想的建盏重新施釉或者不施釉入窑烧造。此类比较好判断,价格普遍也不高。

以上为几类常见做旧手法,还有许多比如老器后加款,后刻“供御”、“进盏”及臆造款等等。

1、看光泽



仿品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

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

2、看器型



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

3、看器底刻字



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4、用手去感觉



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

5、听声音



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

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

图1 为宋建窑兔毫盏,口沿残破,釉色光洁肥润,浅圈足规整并倒角(修刀),胎骨黑色、粗密、坚硬厚重,胎表深沉凝重,饰银兔毫釉,纹理清晰且有从釉中渗出之凸感。
图2 为新仿建盏,属中高仿,胎釉与建盏相近,重量亦接近。

唯过于小心,工整有余而自然飘逸之气全失。显得拘谨小气,胎表无老气,釉面火气重,有贼光,兔纹间夹杂褐斑为新仿配料的弊病,全无渗釉之肥厚感,只见浮泛气,从流釉看施釉亦不大胆,显做作。
图3,图4 为宋东张窑兔毫盏,完整无损,釉色、毫纹较佳,缺乏润厚。

为该窑早期作品,仿建较形似,圈足工整亦见修刀(倒足),胎色黑灰,细腻坚硬,胎体不及建盏厚重深沉。

饰黄兔毫纹,釉层稍溥,釉面见水锈痕,施釉不及施釉线,流釉过多与匣钵底部黏连。
图5 为新仿东张盏,为老胎新釉之作。较易迷惑购藏者,因为造型与胎体等均自然老到,为熟练窑工之作。

新釉覆盖老釉不留痕迹,破绽亦为配料配方和覆釉过薄,若为宋釉,烧透的产品定见聚流釉。

釉面虽经高猛酸钾等浸泡,又经土蚀,虽不见了贼光,但表层晦涩却无法压住胎釉新火之气。
图6 为宋元茶洋窑兔毫盏,胎骨灰色,浅圈足近饼,修足随意大胆,足底见剔出乳突留下的凹三角形,即为茶洋盏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日本“灰被天目”造型的母本。
图7 为新仿茶洋盏,高仿产品,亦为老胎新釉二次入窑烧造,不易识破。

该盏造型为茶洋窑束口中腹盏,是用元代胎坯施新釉后烧就,流聚釉自然,因釉裂又经修饰,给人以老货有缺陷而修饰之感。

新釉为仿建盏釉,该釉色茶洋窑不见,而胎体及造型是典型的元代茶洋“平肩”盏,“平肩”(即腹底与圈足间修成约90度直角)为茶洋窑主要特征,日本藏著名的“灰被天目”束口深腹盏即为南平茶洋窑生产,亦为“平肩”。
目前市场上,新仿建盏为多,许多大大小小各类体制的‘小窑’应运而生,大量高仿‘建窑’茶盏涌向海内外古玩市场,购者要留意。

刻苦的钢笔
认真的外套
2025-08-22 23:24:28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盏在这个时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代产生了八大著名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越窑系)和五大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宋代八大窑系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南方四个(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越窑)。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盏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木叶、贴花、玳瑁等品类。兔毫盏:釉面分布雨丝般条纹状析晶斑纹,细密柔软如兔毛一般;鹧鸪斑盏:釉面花纹呈圆状斑点,如鹧鸪鸟胸部羽毛般美丽,且很像漂浮于水面上的闪亮油珠,故又称油滴盏;木叶盏:在盏中填入桑叶、菩提叶烧制而成,感悟一叶一岁月的浓浓禅意;贴花盏: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盏器,用剪纸贴入胎体烧制而成,华美而高贵;柿红盏:釉色如秋天成熟的柿子颜色,洋溢着丰收之喜庆祥瑞;乌金盏:纯色黑秞,虽极简朴,却映射出幽幽之极素光芒。
拍卖宋湖田窑茶盏靠不靠谱,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富盛名。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