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朱元璋为什么停止对老家安徽凤阳中都城的修建

痴情的朋友
发嗲的大地
2023-04-30 05:00:36

朱元璋为什么停止对老家安徽凤阳中都城的修建?

最佳答案
虚拟的黄蜂
不安的白昼
2025-08-23 13:11:07

因为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修建工作一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估计是财政上吃紧,或者是他觉得老家并不是适合建立中都的风水宝地。所以,在一系列的实践过后,朱元璋终于决定放弃了中都的修建,他集中全部精力修建自己的南京皇城。

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现在安徽凤阳还有明中都的许多遗址,著名的有凤阳鼓楼。

最新回答
精明的枫叶
玩命的狗
2025-08-23 13:11:07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向中华考古工作者致敬,他们风餐露宿,正在逐渐地揭开中国和世界史前 历史 文化的面纱。大量的出土文物,正在否定已知认识的错误细节,正在逐渐确立史前文化的璀璨,确立史前人的高智慧和现代实证科学所走的不一样的道路。逐渐确立多维立体空间,和人类同等阴间空间的存在。

考古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从而实证远古到现实诸多大自然现象,人文 科技 能力不断进步发展的曲线过程。验证已知人类启源的认知的正确性和错误性。从而还原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真实面貌,缩小现代人类与史前人类和古代人类智慧认知间的差距。从而更充分地掌握人与宇宙天地和谐的奥妙,人天合一的诸多各领域的关系。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揭晓,开阔了 历史 文明的更大空间的洞彻,给世界 历史 文化领域以实物的证明。任何假说,只是人为的推测,并不代表事实依据。阿舍利组合,为“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

旧石器时代文明发源地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否定了发源地在欧洲的假说。旧石器时代文明多地起源之说,是完全错误的。

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学者,教授,企图瓦解史前旧石器时代文明发源地在中国。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史前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在欧洲,为什么欧洲拿不出考古实物证据呢?一句话还是推测的假说。不足以为证。

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展示了人类起源、史前文明文化在中国。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 进程的生动诠释写照,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 历史 文明文化的风采。榜上有名的10个项目,均为2021年度全国1700余个考古项目的代表。

1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旧石器时代,初步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遗址上部地层的年代不晚于距今13万年。距今300万年到距今约1万年,是人类在地球上经历过的最漫长的时代。

本次皮洛遗址发现的阿舍利组合,为“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该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其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也是目前发现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以众多实物否定了莫维斯线假说。远古智慧发源地在亚洲的中国。其实中国不仅现代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在史前和远古中国不仅是世界智慧文明发展的中心,而且是宇宙智慧文明的中心。

2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的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

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掘出土若干出土与制玉相关的工具、原材料几千件。石器质地主要是独山石,以农具和兵器为主,玉材主要为独山玉。一件磨石墩上绘有珍贵的褐红色人物劳动、卧猪、兰草写意图。

中国古代制玉石的工具和大量的石器农具,兵器,而却绘画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这证明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冶炼铸造铁器时代,走过漫长岁月熠熠生辉的历程。人类智慧的发育和认知实属不易 。

3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位于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的岗上遗址, 历史 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为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经放射同位素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 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约2000年,岗上遗址恰好对应了距今5000年这个时间节点,是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的证明。

该遗址墓葬分布集中,有明显成列排布规律。墓葬等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体量、葬具结构及随葬品等方面,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三联棺、器物箱等葬具结构均是目前最早的发现。

出土的玉钺或石钺,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象征着地位、权力,是器用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传说中,夏禹、商汤王和周武王手执的大钺,被视为王权的象征。而追溯到更早之前,在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中,玉钺依然被认为是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集于一身的礼仪玉器。

4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郊,自2020年3月启动发掘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至今,祭祀区分布范围及内部布局初步摸清。

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2000余件,完整器物超2300件,包括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另提取完整象牙450余根。这6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再一次实物证明巴蜀文明、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古生物大象的繁荣,到史前巨兽恐龙生活在黑龙江省北部,从发掘的大量恐龙化石以及完整恐龙骨架来说,证明在远古中国北方称是热带雨林气候,据推测假说将来地球也许会回转到北方亚热带雨林气候 。

现在地球温度逐渐增高,也许正是回归中国北方亚热带雨林气候开始的预兆。

冶炼铜铸艺术,金银饰物,丝织品,玉琮等物件,证明巴蜀古代文明与历代皇朝文明智慧是同步进行的 。

5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考古获取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极大丰富了秦文化的内涵,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 历史 场景。

郑家湖墓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本次考古极大丰富了秦墓资料的完整性。收获战国晚期的木觚文,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字”,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秦隶;觚文没有传世记载,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

还获得年代为战国末至秦代和秦汉之间的罕见随葬木板画,题材首见,填补了这一时期中国墓葬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 历史 空白。

6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向南约2000米,外藏坑中清理出“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明器铜印。结合文献记载,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霸陵在“凤凰嘴”或“汉文帝挖山成墓”等说法。

7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考古发掘了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

墓内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有胡床、六曲屏风、列戟屋模型、成套武备等。

该墓出土的墓志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区“大可汗陵”的存在,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文字,初步判断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有关吐谷浑蓬子氏的记载,对研究吐谷浑史、唐代军事建制,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蕃战争、延州阁门府及“安塞军”的来源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8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荒漠中,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属的军事设施,证实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统治。

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遗址出土了最大的一批唐代文字资料,唐代汉文木简实物标本。记录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交通、 社会 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边疆治理的“档案馆”。

唐代文化的兴盛与衰败,是皇权大于一切的专治统治,君臣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理念。还是没有摆脱自身享受权力利益的局限性,如果是鱼水关系,按姜尚的君与臣与民关系,不图乐。做天下人的楷模表率,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理念。

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以后的晚唐人民的水深火热,诸侯割据的兼并战争 。 一曲盛唐明乐,湾延昏伦,父子香妃脚,遗恨马嵬坡血泊,幽魂远去煮阴烁。正是对大唐的鲜明写照。

9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吴良主持全部工程的营建工作,驻淮西总管府。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建筑。

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占地总面积为38230公顷,其宫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明中都的建设按照《考工记》设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特点,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占地面积50多平方公里。

洪武八年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并发现有工匠在凤阳宫殿下诅咒,朱元璋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内,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便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宫殿逐渐荒废,皇城以外区域仍驻扎大量军队和官署衙门守卫和管理中都城。

通过2015年至2021年,6年的发掘,已清白了史料记载不详的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布局。结束了40年学术界的争论不休。明中都可谓城中之城,漫延50多公里。是世界史上皇家最伟大的工程。其风水自然更是顺天承运。

主殿和前后殿,与宋元时期宫殿建筑接近,后殿西侧附属建筑与北京故宫建筑相似。 明中都 体现了宋元宫殿的继承和创新,对明代南北两京工程有深远影响。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 历史 进程。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理念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古代建筑都是讲究地势龙脉走向,风水命理的,其地磁场共振协调,使住在其中的人大脑清醒智慧。这是中国自史前到有史以来古代明君都遵守的大道规则。其阳宅与阴宅的交相互应,是成就帝王将相与阴阳脉穴有关。


10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鸡叫城遗址实践考察。从20世纪90年代考察研究,发现了距今八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延续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肖家屋脊文化。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迹近200处。

主体建筑是建在若干立柱上,类似于杆栏式建筑。是中国考古考察的首次发现。

相关遗址的年代从彭头山文化到肖家屋脊文化,展示了该范围史前时期从简单 社会 到复杂 社会 连续6000年的演变情况,覆盖了中国史前 社会 文明化 历史 的全过程,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缩影。

显示出中国史前人类和古代建筑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是按照更科学的思维模式,不是现代科学体系,而是直接针对宇宙科学,人体阴阳科学去创造发明的。

苹果八宝粥
清秀的煎饼
2025-08-23 13:11:07
凤阳明中都鼓楼是我国最大的鼓楼,且鼓楼朝向独特,是著名的古建筑。鼓楼上的展览馆收藏了不少朱元璋及凤阳的古物,是历史爱好者的必游之地。
明中都鼓楼位于凤阳县城中央,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鼓楼台二雄伟壮观,门额上“万世根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数百米之外也能历历在目。“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的原貌不久将重现于世人面前。鼓楼四周已形成繁荣的仿古商业旅游区。
明中都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建。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础排列整齐。 鼓楼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台基正中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鼓楼内设有朱元璋展览馆,馆内收藏了其龙袍,以及凤阳的众多古物,如瓦当、石雕等。鼓楼位于城中,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也是安徽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意的草莓
完美的胡萝卜
2025-08-23 13:11:07
古代王朝拥有众多的都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建的,逞强很高,都城里住着人,可以自由生活,外敌来侵犯夺城必须攻城门,因为城墙高。现在和平年代,都城都是灯红酒绿。再加上占面积,现在都是高楼大厦,所以之前遗留的都城都成了文物古迹了。

个性的冬瓜
慈祥的歌曲
2025-08-23 13:11:07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洪武七年改名凤阳,后一直沿用至今。在板桥乡的古城村仍有春秋时期的“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是西周时期分封的钟离子国的都城,《史记秦本纪》中作“终黎”,嬴姓。蚌埠市淮上区的双墩一号墓(钟离国君柏墓)出土的青铜器有“童丽”铭文。“童丽”是钟离的近音。

春秋战国时期钟离城在楚吴越三国之间反复的易主,秦一统后在此设县,属九江郡,隋唐年间将县治迁址于临淮关后,这里逐渐废弃,前后使用年限约1200年。

昔日繁华临淮关老街,如今已经破败,这里曾是淮河中游的交通枢纽,往来客商云集。可以说是“成也淮河,败也淮河”,清末临淮关被水淹没,再加上津浦铁路的建成,临淮关就渐渐的衰落了。

濠河东西两源皆发源于凤阳山北麓,至南向北,横贯凤阳中部,由临淮关入淮,全长50公里。据考证庄子、惠子濠梁观鱼之处就在临淮关镇的宋家湾村。

鼓楼位于府城镇鼓楼广场西侧,始建于洪武六年,旧时楼上有铜壶滴漏,铜点更鼓向全城报时。六百多年鼓楼虽然履废履建,但基座一直保存较好。基座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

明中都修建于洪武二年,洪武八年罢建,不再增加新的建筑,分内、中、外三道城,内城比明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遗憾的是,这座规模宏大的城池,经过岁月和战火的侵袭,万千宫阙都做了土。城内外建筑消失殆尽,仅存午门、西华门、和一段二里长的古城墙。

明皇陵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有两次大规模的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
皇陵石像生原有32对,现有331对,其造型生动,雕琢精细,是宋元石刻艺术的延伸,对明清石刻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皇陵碑与无字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共1105字,记录了朱元璋的卑微出身、僧侣生活、戎马生涯及开创大明的全部历程。

朱元璋认为自己可以成就帝业是因为父母的累善积德,无上伟业无法以文字记,而父母又是农民,无甚值得书写的事迹,故立一无字碑。

陵丘为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地面5米。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在面积1750平方米。

活泼的小白菜
隐形的香氛
2025-08-23 13:11:07

我觉得没什么两样,毕竟朱棣还是会迁都北京。

朱元璋对老家凤阳,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曾经想了各种办法,想要把国都迁到凤阳。甚至曾经为这件事询问过刘伯温。

刘伯温是摇头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气馁。为了达到目的,朱元璋特地把凤阳设置为中都,也就是说除了南京以外,当时明朝还有一个都城,那就是凤阳。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南京太靠南边了,不利于北方统治,凤阳靠近淮河,更有利于统治北方。

于是乎,占地3823公顷的凤阳中都(比故宫大好几倍),就这么拔地而起了。一直到明朝末年,凤阳都是以中都的形象出现在 历史 当中的。所以别再说什么明朝没有眷顾安徽了,老朱为了凤阳的发展,可谓是煞费苦心!



一、朱元璋为了发展凤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既然成了中都,那么相应的配套都应该跟上才对吧?于是乎规模宏大的凤阳发展之路,就这么开启了。

第一,就是大兴土木。

没有基础配套,你吸引不来人才嘛!现在卖个楼盘,都讲究商业、学校、医院等综合配套,实在不行,也能挖条臭水沟,做个临水豪宅。老朱建设的中都凤阳自然也不能落后。

朱元璋在凤阳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按照南京皇宫的规格,在凤阳也打造同样级别的宫殿。这是为了提高凤阳的政治地位。

除了皇宫以外,朱元璋还在凤阳建了一个庞大的皇陵。毕竟老朱的父母都葬在了凤阳,这档次低不了。

光靠皇帝努力还不够,因此朱元璋还给功臣们在这里建了一堆宅子,让他们在中都也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这帮人手里有的是钱,退休后能到凤阳来消费,必然可以刺激当地的经济。老朱可谓是深谋远虑啊!

除了建筑以外,老朱在交通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为了方便大家到凤阳来,老朱特地将南京到凤阳的路重新修了一遍,努力做到双向八车道。

所以说老朱搞了这么多动作以后,凤阳的商业经济,在短期内的确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通过大兴土木,拉动了内需。

第二,迁徙人口到凤阳。

凤阳过去只是个小县城,现在要变成都城,除了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口。可是凤阳的人口够得到吗?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老朱还特地搞了好几次大迁徙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凤阳的经济水平。光迁徙穷人还不行,富商们也必须要迁徙过来。

当年秦始皇把全国有钱人都迁徙到咸阳,集中发展这一个地方,其实给了老朱很大的启发。毕竟关中之地这么发展了短短十几年,就成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当时凤阳县只有不到2万人,所以朱元璋从江南富庶之地,一口气迁徙了多达14万人前往凤阳,此后又陆续迁徙了几批人过去,凤阳府的人口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这些迁徙到凤阳的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江南富商,他们手握雄厚的财力,对发展凤阳绝对是有帮助的。


第三,政策红利。

要发展一个地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宏观上的政策红利。比如说设立直辖市,本市大学优先录取本地学生等。

朱元璋给凤阳的政策红利是比较直接的,10年赋税和徭役全部都给免了。这可把当地人给乐坏了,此后朱元璋索性就永久免除了凤阳当地居民的赋税和徭役。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移民者都有这个待遇。只有当地土著居民,才有这样的政策红利。后来迁徙过来的就没有了。


二、为啥老朱如此卖力,还是没能发展好凤阳?

老朱的这些政策的确卖力啊,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大兴土木给功臣们建了不少豪宅,本来是想着功臣们退休以后可以去住的,结果呢?老朱手下的功臣还剩下几个活到退休的吗?几乎都被老朱给宰了。

老朱年纪大了以后,手段还是蛮狠的。他大手一挥,就是几万人殒命,所以压根就没什么功臣去住那些宅子,称它们为鬼屋毫不过分。


其次,老朱迁徙大量富商到凤阳,本来是想要好好发展该地区的。 但是人家富商在原来的地盘上有家有业,凭什么要人家搬到另外一个陌生环境投资呢? 再说了,你有啥免税的优待政策吗?啥都没有,纯粹让人家来给你老朱的家乡搞建设,这不是强行做慈善嘛!

所以这些富商们,压根就不肯掏钱。每年都有大量富商,化妆成乞丐从凤阳出逃回家,这就是为啥古代凤阳乞丐多的原因。

还有就是政策红利方面,你只对原来的土著们实行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就造成了新移民的人很不爽。既然没什么优待政策,人家凭啥给你卖力呢?

所以说老朱的这些发展凤阳的政策,基本都宣告失败了。最终凤阳人口没跟上,还留下了一地鸡毛,临水豪宅卖不出去,沿路商铺都贴着“旺铺招租”四个大字。


总结: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明朝时期的凤阳很难得到发展。

老朱迁徙了大量流民到凤阳,结果造成了这里的环境被破坏。老百姓们没那么多良田可种,自然就跑去乱砍滥伐,开荒种田。最终使得凤阳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再加上淮水上涨,这里的水灾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说,老朱心心念念的中都凤阳,结果被他的这些扶持政策给毁了。

现在你知道为啥,即使老朱把凤阳设为中都,也无法拯救凤阳乃至安徽的经济了吧? 不过如果真正地将凤阳当成国都来建设的话,可能安徽在明朝会有另外一番面貌了。不过有朱棣这家伙在后面拖后腿,凤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

如果朱元璋真的把首都设在凤阳,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能够得到一个宏伟的凤阳故宫。除此之外对于安徽的发展影响力有限。或许这三百年的风光,但是说实话。凤阳不适合做首都的原因很简单,不容易防守而且不利于政令的通达。必须要重建整个城市。


凤阳建城太贵

中都凤阳城到底有多大?

朱元璋选择临濠为首都,其表面上的话是易守难攻。而本质上就是想回家炫耀一下。

当年那个要饭的朱元璋回来了,现在是你们的主人了。

朱元璋为了营建中都城,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还拉来了大量的军队作为施工力量,仅从南京开拔来的部队就有26卫,约20万人左右。还有数万名囚犯发往中都劳役。

这么庞大人力资源的投入,让百废待兴的大明朝也感到了吃力。


不过谁也不想说这个事情,都阿谀奉承的过去。

可是五年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停止造城!

理由很简单,就是太贵了。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理由,背后的算计是,淮西将官都出自临濠。

如果在这里建都,那么等于将朱元璋的安危放在了诸位功勋家族的包围之中。

说的好听叫做拱卫,说的难听就是监视。

谁也不会这么干,所以凤阳作为首都的机会错过了。


如果建都凤阳安徽会如何

很多人在想说,如果建都在凤阳,那么安徽是否会大发展

是的,会发展很快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纯粹靠帝都来发展建设注定会失败

因为国库的钱有数量的,用在宫殿建设多了,民用就少了

这一点朱元璋想的很透彻。

战争就是靠金钱打造的侵略者 游戏 。

胜仗越多,战利品越多,对于当地的贡献越大

所以朱元璋也是主张战斗 。

而恰恰凤阳不适合

所以他没有机会了。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凤阳在安徽的地位一定会得到提振。 一 城市建设 已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着力修建南京城。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此时的南京城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远远不及朱元璋所想,为了让子孙万代稳坐江山,便兴师动众征来三十万民工修筑城墙。在南京城墙的建造中,为求精益求精,城基石材选用巨大条石,烧制城砖的黏土必须采用优质黏土,为了保质保量,还要求工匠在每块城砖上面署名,以此进行验收奖惩。工程旷日持久,直到1393年才竣工。朱元璋用三亿五千万块城砖打造了一个长达三十三千米,宽十米,高六十米的坚固城池。如果当时凤阳有这待遇,城市格局和规模会大有不同。 二 城市人口 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必然商旅繁盛,城市规模会指数级增长。杭州得益于南宋短短150年的行在生涯,在元朝马可波罗口中已经发展成“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城市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之后n年城市的发展上限。得益于首都的定位,凤阳人口吸引力一定是当时中国城市之最,那这个城市的发展必然进入高速跑道。

历史 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那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好吧,那我们假设朱元璋真的把首都设在了凤阳,那往后几百年的 历史 将全部改写,这就是蝴蝶效应。

凤阳从地理方面来讲还是非常不错的,境内有平原、丘陵和山区,还有纵横的河流与湖泊,自然及气候条件不比南京差多少。虽然地理条件不差,不过当时的凤阳却是一无所有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不要说和当时的南京及北京相比,即使是一般的州府也比它好很多。

要在凤阳建都,无疑是要重新建造一座庞大的城市,就算城市建好了,想要真正发挥它帝国行政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而且它实在缺少 历史 底蕴。

凤阳成为明帝国首都,后面的 历史 都将改写,至少会有很多改变。会不会有后来的清朝,当然会不会有今天的安徽省也是个问题,那我们就假设今天的安徽及全国行政格局依旧。

凤阳做了明帝国几百年的首都,肯定会成为像南京一样的超级都市,也许今天安徽的省会也是它。 历史 上当过首都却混得不怎么样的城市也有,凤阳在明朝肯定会富甲天下,但是后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就算凤阳混得和南京一样,那么合肥肯定会被打回原形,皖北整体情况会比今天好不少,皖南也许会保持现状,这样看来,安徽或许会比今天好一点,但是整体差距绝对不会太大。

假设凤阳和南京一样,合肥还是今天的合肥,那么安徽的情况将好很多。不过凤阳肯定不会成为南京,以它的先天和后天条件,最多混成徐州那个段位,不管怎样,整体上来说对安徽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们看看今天的江苏,它的发展可不是依靠南京或者哪一个城市,再看看环抱北京的河北省,就知道背靠再强大的城市也不一定能够带动一省发展。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风阳,首先得治理好淮河,以绝水患。明初朱元璋为了发展家乡,迁入了很多人口入凤阳,结果,人多了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首著名的凤阳花鼓就是见证,“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元璋的好心却变成了灾难,纵观中国 历史 兴旺的朝代定都多是避开易发洪灾的大江大河,像南京为什么会是多朝短命的都城,原因之一就是长江易发洪水,解放后,伟人指定安徽省会定在合肥,而不是安庆就是此理。朱元璋若执意定都凤阳对安徽以后也无什么意义,被满清取代后,还不是荒废了人家满清不可能让前朝的龙兴之地兴旺起来的。

那安徽的凤阳大概率会像洛阳开封这些中原古都一样,顺势因地缘政治迅速发展起来,可能会成为安徽如今的省会,也可能像南京一样变成今天的新一线,安徽的地位和经济发展也会相应的进一步提高!

凤阳北部是淮河,从风水方面讲玄武方空了,不忌做皇宫。

凤阳多个明故宫

淡淡的月饼
欢呼的背包
2025-08-23 13:11:07
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后,建都南京,在应天(南京)称帝。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并没有想要定都南京,他当时想要在自己的老家凤阳建都。

他认为南京不宜建都主要有四点原因:一、应天地处偏于东南,这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二、历史上以这里为国都的朝代都气数不长,龙脉不强;三、应天府位于长江下游,这不利于城防,对来自上游的攻击,仰面而战非常不利;四、长江面广,在风水学上龙气难以集聚。

像每个农民一样,朱元璋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登基之后,他觉得哪个地方也没有老家好,越来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个小村。“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凤阳本是贫瘠之地,四周又没有险要可守,从地理位置上讲,绝非建都之所。

然而洪武二年,朱元璋却坚持定凤阳为中都。虽然大臣们多次劝诫,他也毫不动摇。

从相关历史书籍上看,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工匠使用“厌胜术”让朱元璋觉得不吉利了。

当时的农民们,在生活细节上一再节省,盖房子时却会倾其所有,力求坚固气派。

同样,为了经营中都凤阳,一贯坚持轻摇薄赋的朱元璋也劳民伤财,不惜人力物力,先后征用了几十万军人和工匠。用钱为恐不多,用料为恐不精,为求坚固,石缝里都灌上铁枝,甚至整条大街都用白玉石铺成。

营建六年之后凤阳中都城已经基本完工,皇城宫阙、庙宇祭坛、各类都城建筑都已基本建成,洪武八年朱元璋到凤阳视察中都城的营建情况,朱元璋坐在中都宫殿里,忽然听见有兵器击斗的声音,就把李善长叫来问怎么回事,李善长一调查发现工匠在宫殿地基里埋了诅咒的物件。

原来,由于催工过紧,劳役太重,工匠们不堪忍受,他们在皇宫建筑里埋下木头小人,用“厌胜法”表示愤怒。

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把数万工匠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掉。朱元璋回到南京因为忌讳中都宫殿遭到诅咒,于是停建凤阳中都城。此时,中都城已经基本完工。

第二种说法:刘伯温的一句话让朱元璋觉悟了。

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以为南京不宜建都,便想到了自己的老家凤阳。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下令工匠按照南京规划修建凤阳,为了让这个都城更加辉煌他还征集了十余万工匠前去修建,并且汇集了天下名贵木材。

此后朱元璋多次来到凤阳查看建都进展,在洪武八年朱元璋查看进展回到南京之后,他立即下旨“罢中都役作”,停止了凤阳的修建。因为当时刘伯温在看完凤阳的风水后对朱元璋说了七个字“ 虽帝乡,非龙脉首 ”。

朱元璋对此是深信不疑。毕竟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在朱元璋心里地位比较高。

最后朱元璋只得在南京建都。后来,他儿子将首都迁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