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瓷器鉴定老师有没有啊,求帮忙。

多情的黄蜂
老迟到的砖头
2023-04-30 04:58:04

青瓷器鉴定老师有没有啊,求帮忙。

最佳答案
敏感的发卡
默默的蜜蜂
2025-05-20 11:59:19

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始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考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物发展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实是人类历史一具大的飞跃,也为迄至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青瓷器是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涵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追求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呈奉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作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它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下看法。一、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古青瓷是我国陶瓷业的先驱,窑口遍及大江南北。汝窑、钧窑、官窑、耀州窑,临汝窑在我国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我国南方。众多的名窑口加上其他窑口的效仿,大有“器成天下走”之势。所以器物窑口的判定与否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基础。二、器形是鉴定古青瓷的主导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形成,具有传承性和借鉴性。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是古青瓷器物形成的主要条件。传承性的概念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制约,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和历代瓷器传统器形为蓝本,延续和发展所形成的器形。借鉴性的概念是:以其它窑口的器形以及另类器物如:青铜礼器、玉器等为范,着重于观赏和实用性。所以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因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具体的规格来衡量,要根据它的具体特征来认定。首先要掌握器形的形成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风俗风貌,其次要区分官窑民窑的器物器形,官窑器器形拘谨,形式单调。民窑器器形开放,形式多样。总之,鉴定古青瓷器要着重于古。要古朴,有古风、有古韵。而且要形式美,线条流畅,庄重协调。三、胎质是鉴定古青瓷的条件宋元以前的青瓷制作,各窑口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胎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俗称陶土。各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陶土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和化学成分比例不一。鉴于各窑口制作与烧制工艺的不尽然,因此胎骨的内在质就会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汝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厚,呈灰色胎;官窑器胎骨细而薄,呈浅灰白色,俗称香灰胎。钧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疏,厚而坚,呈灰、深灰色或土;官窑器胎骨呈沙粒状厚而坚实,多为灰色胎。由于胎土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元素,烧制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裸釉处多呈酱红色,其程度和氧化铁含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青瓷器的胎骨原料主要为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强的多年风化沉积岩,所含腐殖质较多,虽经多次淘洗沉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对古青瓷的鉴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四、釉质色泽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因素唐代以前的青瓷主要以生活需求为主,以祭祀礼器、陈列瓷为附。发展至北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物质基础的夯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满足那种玻璃质感,光度透度较强,以石灰釉为主烧制成的青瓷器物。而是追求温润如玉,荧光内含,聚沫攒珠,层次丰富以石灰碱釉为主烧制的青瓷器物。北宋五大官窑中的青瓷系均以釉质釉色而闻名。汝官窑器物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为主,和着如冰似玉的釉质恰似:碧水清潭,文静幽雅,底润深含不露。钧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飘逸的兰色乳光为成色基调。特别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行成的红色,紫红色等窑变效果,斑斓绚丽,和着浑厚凝重的釉质恰似:潺遄溪流,蜿蜒激淌,极尽风流悌傥。所以各青瓷窑口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青瓷器物,在鉴定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窑口不同的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五、纹饰是鉴定古青瓷的必要方式青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以前,应用纹饰工艺的窑口占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窑、婺州窑、瓯窑、耀州窑以及临汝窑。主要表现手法是:点缀、堆塑、刻花、印花等手法。工艺精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六朝青瓷多采用褐彩点缀,南朝多用各式刻划的莲瓣纹。宋元时期的耀州窑,临汝窑以刻花印花为主,主要有:团菊、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莲纹、卷草纹、海水纹、水波游鱼纹以及鸟禽、婴戏等纹饰。还有一些堆塑饰件如:衔环兽头、龙形、蛙形、代表吉祥的禽,兽等。这些辅件大多用于瓶,炉,罐的上面。汝,官,哥,钧窑的器物,极少采用纹饰工艺手法。主要是以端庄秀丽的器形,温润如玉的釉质,纯正幽雅的色泽以及自然形成的流纹,开片而赢得世人的青睐。著名的开片纹有:鱼子纹、蟹爪纹、冰片纹、金丝铁线。流纹有:蚯蚓走泥纹。古青瓷的鉴定,纹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法工法运用与否,纹路纹理是否自然,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六、制作工艺是鉴定古青瓷的重要手段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匠师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拓展演变成有一定规律的工艺流程。这种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所以它不具有绝对性。各窑口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宋元以前青瓷器的制作属于发展和创烧阶段,制作工艺是根据实用性而形成的,总体看来较为粗糙。发展至宋代,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期,瓷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根据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发展成较完美的制作工艺。从瓷器的原料选用,淘洗、配比、制胎、切削、成型和施釉等技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烧造工艺更为讲究,器物的性质和烧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方式,其次用垫烧和复式烧制方式,生活和其它所用的粗器采用的方式较随便一些。所以对古青瓷的鉴定,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其制作工艺的与否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七、沁色包浆是鉴定古青瓷的特殊方式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鉴定古青瓷一要看,二上手,三品味。看:除器形,釉质,胎质外,还要看光泽。光泽是瓷器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衡量瓷器品位的主要条件。传世器物由于长时间的把玩与使用,其表面必然留下相应的痕迹,光的适度比较柔和,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似荧光状。出土器物并不一定表现的土痕累累,水渍斑斑。瓷器质量的成否与烧造方式,温度气氛息息相关。烧造程度好的器物,表面釉质强度较高,如果埋藏地方土质较干燥,所含酸碱性适中的情况下,器物表面基本完好且光泽亮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光泽会随着光阴而自然流失,显得温润柔和。反之,埋藏的地方土质湿度较高,所含酸碱性强,器物表面会显得土锈斑斑,失去原有的色泽,甚至面目全非。二上手,是直接感触器物具体特征的主要手段。首先重量感悟,古瓷胎质的细密坚实程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器物的制成各窑口具有各自的具体特征,重量及重心是否适中,压手和轻浮感是否符合窑口及时代的特征。其次器表感抚,古瓷因年代久远,表面受客观因素的侵蚀,釉面会发生一定量质的变化,温润如玉。手抚如“乳犬毛肌”光滑柔软,十分舒服。一些土锈水沁较重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柔软感。三品味,所谓品味就是领会古瓷的韵味。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古瓷器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载体,饱含着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古瓷器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鉴定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容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定学是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鉴定是艺术,是欣赏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掌握好鉴定这门学科,不但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为更加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贡献。

最新回答
心灵美的小猫咪
高兴的机器猫
2025-05-20 11:59:19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让我们来认识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褐色、橙,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以上介绍的古代瓷器的种类你清楚了吗?更多请持续关注。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

1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2官窑: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3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4钧窑: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5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扩展资料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善良的火车
爱笑的小蜜蜂
2025-05-20 11:59:19

四大官窑是指汝窑、官窑、官钧窑和宫藏哥窑。

1、汝窑: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

3、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4、宫藏哥窑瓷:指传世的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扩展资料:

中国的其他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窑

机智的板栗
开放的宝贝
2025-05-20 11:59:19

1、唐朝越窑。

南方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2、宋朝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 定窑、 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5、清代珐琅彩瓷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大胆的猎豹
失眠的盼望
2025-05-20 11:59:19

在富豪新贵们在收藏钻石、艺术品、豪宅之后,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稀有的天外来物正成为他们收藏的新宠。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于是中国的新富阶层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他们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珍稀无比。

从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场来看,对于陨石的价格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的陨石市场已经全球化,但数量相对有限。在这个市场中,品相好的陨石碎片最高售价可达数十万欧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火星陨石的价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铁陨石的价格则处于第三位,市场价格一般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两极地区发现的陨石售价更高。在国际走私物品的单价排名中,陨石价格已经打败了钻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 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元刘祁《归潜志》、明曹昭《格古要论》、清朱琰《陶说》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

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四川省的彭县窑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阳、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1969年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100余件。

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辐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

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璧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称为酱定。另有高窑温烧制的金黄偏红的釉色的,称之为金定,极为稀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呈现出精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

多年来,我在遗址考察发现的遗存还有: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大方的季节
俏皮的烤鸡
2025-05-20 11:59:19
“八大名窑”的瓷器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它们风格各异,欣赏起来有不同的角度。《中国工艺品》杂志总编陈烈汉硕士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八大名窑陶瓷的艺术风格特点,供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及收藏家参考。1、汝窑
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
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2、官窑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3、哥窑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5、钧窑
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6、景德镇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7、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8、磁州窑
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