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件大清康熙款青花盘
清代康熙期,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瓷盘为人们常见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均为硅酸盐制品。瓷盘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黑陶、红陶制品。最早的瓷盘为原始青釉,始见于商周时期。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盘生产,此时的瓷盘因胎釉结合不紧,故釉多有脱落。 清代瓷盘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较深,足尖圆滑。另一种是折腰撇沿,折腰线下部弧圆,上部斜直,圈足较浅,胎体相对薄小。清代装饰方法最为丰富多样。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单色釉等。内容多为龙凤、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图案。下面是我有幸见到的一件青花瓷盘,在这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此件青花盘图案精美,款式轻薄,极显奢华,盘内及四周有花卉图腾环绕,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体现,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属于易碎品,且年代十分久远,经过几百年的颠沛流离,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依旧崭新发亮,实属不易,盘底有“大清康熙年制”落款。胎质细腻,釉面光洁莹润,色泽明艳,画工细腻。品相完整,是不可多得佳品,值得收藏! 因此类青花瓷器在收藏市场上少之又少,因其稀缺性,成为了大家的宠儿,每个资深收藏家都为之争的“头破血流”,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 据我了解,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颜六色鱼藻纹盖罐,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抢夺,毕竟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2015年香港皇室贵族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青花花卉纹碗以12024万元成交。同年9月份,香港佳士得瓷器拍卖专场,一件清代青花海棠花卉缠枝纹盘以735万元成交,刷新当时最高价值记录。
真品值钱的。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补充看看就知道,这里就可以鉴定。据专业的收藏家透露,但凡是真正康熙年间的人物画片古碗,只要是官窑精品一般都十分珍贵,而且成交价格也是每一年都在上涨之中。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4字仿款。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