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官窑紫口铁足是怎烧制的

勤恳的手链
安详的羽毛
2023-04-30 03:45:11

宋代官窑紫口铁足是怎烧制的

最佳答案
野性的豆芽
知性的棒棒糖
2025-08-24 01:54:58

宋代官窑紫口铁足是官窑和哥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形成是由以下几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胎中由于配入紫金土而铁含量特别高,露胎处的铁质在冷却时被氧化,生成棕红色的紫口和棕黑色的铁足;(2)制备胎料和釉浆时所用的水是一般的河水,其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和铁质,釉浆中所配入的釉灰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在干燥时,这些盐类和铁质随着水分的蒸发而一起跑到生坯的表面上,在生坯的口沿和棱角处特别集中,在釉和露胎的交界处也很明显。在烧成过程中,这些可溶性盐类和铁质有一定的助熔作用和着色作用,使口沿露胎处成棕红色;(3)装烧时所用的垫饼往往用含铁量很高的耐火土制成,在高温烧成时,铁质从垫饼扩散到底足处,形成铁足。

最新回答
快乐的跳跳糖
高兴的金针菇
2025-08-24 01:54:58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掺有紫金土,胎色较深,烧成后底部露胎处接近铁色,是为“铁足”。口部因釉水向下流淌,釉薄处就露出紫色胎色,是为“紫口”。实际状况是,“紫口铁足”并非每一件实物都是十分典型的,有的紫口明显一些,有的就不那么明显。至于“铁足”的颜色也不是一律的深紫灰色,由于胎质的配比不一样,从传世哥瓷上看到的胎色有沉香色、淡白色、杏、深灰色、黑灰色等多种。
相比而言,传世宋哥瓷的胎壁稍厚,龙泉哥瓷的胎壁稍薄,胎质稍粗,胎色有灰白和黑灰等几种(亦有说龙泉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仿品的“紫口铁足”常用色料人工涂出,仔细观察可见与天然烧成不同。哥瓷用匣钵装烧,有用支钉,也有用垫饼或垫圈垫烧。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八方贯耳扁瓶二、器身上多有缩釉之处,底部尤甚。因缩釉而留下的棕眼状如螃蟹爬过一般,俗称“蟹爪纹”。三、由于施釉厚,道数多,难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烧成后易产生窑变现象。以上3点,在鉴识哥瓷时,须重点察看,仔细辨别。
窑瓷器价格高在于哥窑系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清帝乾隆曾作诗赞道:“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足见皇帝对哥窑的器重。哥窑瓷的存世量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1992年,佳士得(香港)以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无聊的小蚂蚁
淡然的咖啡
2025-08-24 01:54:58
龙泉石 :
是一种淡青色的天然矿物,大多凿成石柱用作石材,产自江西上饶,过去多用它配制各种青釉,尤以龙泉釉效果最佳,故俗称它为龙泉石。
珠明料:
珠明料陶瓷青花料之一。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是青花主要着色原料。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
陶瓷青花料之一。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是青花主要着色原料。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刘秉诚在《天工开物》记载几种青料中注释曰:“无名异”有时指钴土矿(钴与二氧化锰共存的矿物)。因为钴能呈现青色,所以配制为瓷器上的青花料。“回青”这里指用作陶瓷上青花料的某些钴土矿,我国高漮《遵生八笺》中“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与Asbolite读音似有接近之处。明初,西文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已制出了青花瓷器,称为“阿拉伯蓝色瓷器”。因此,西文的青花料或钴华或某种含钴的蓝色玻璃(Smalt)甚至用钴料绘花于瓷坯上的苦干技巧,也有可能由某些渠道产生交流。16世纪,德国矿床的含钴矿石一度被西文用来制造蓝色玻璃Smalt。同时,Smalt的发音也近似于古书中记载的苏麻离青。国内的钴土矿以云南宣威、会泽、呈贡等地产者较好,习惯称为珠明料。一般好的青花是钴、锰、铝等的适当配合,国内的钴土矿含锰偏高,而外来的Smalt则比较低。对珠明料进行加工处理后,就可以做青花料,这样的料不但彩绘好画,而且可以避免产生各种缺陷。
紫金土--因其色紫而得名,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紫金土是宋代配制哥窑、官窑和龙泉黑胎青瓷瓷胎的重要原料,也是明、清时期景德镇配制酱釉和仿龙泉系列青釉的重要原料。
紫金土 是一种含铁的红色土块,因配制紫金釉而得名(实际上是一种浅棕色釉),在景德镇市雷公山及近郊的小山坡上几乎到处都有,一般的紫金土经淘洗去渣后,含氧化铁约6%-7%,可用作配制传统的冬青、天青、粉青、龙泉、紫金、乌金、茶叶末等色釉。
因本人能力有限,只能给朋友你分析这些了。望见谅!

怡然的自行车
调皮的大白
2025-08-24 01:54:58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夏天陈万里先生曾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陶瓷考古的新途径”。此后在陈万里先生学术研究新思路的引领下,现代人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发掘等研究,使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审视龙泉窑。然而清代宫廷对于龙泉青瓷的认识,无论从器物还是从文献上看,只是停留在对于南宋龙泉窑器物的认知,而且从已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旧藏的龙泉窑器物都属于南宋至元代的龙泉窑器物,因此谈不上对北宋龙泉的认识,也不是我们目前看待龙泉青瓷的概念。本文意在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旧藏龙泉窑的宋(南)代藏品、《清官陈设档》、《故宫物品典查报告》以及当时文献的比对,揭示清代宫廷对宋代龙泉窑的认识。
目前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南部境内,以龙泉市为中心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处,以及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北部等许多窑场,这些地方都在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所烧青瓷,早期沿袭了越窑的装饰风格,釉面常采用刻花装饰,并辅以蓖点或蓖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基于祭祀等方面的需要,北方青瓷的制釉技术在龙泉窑得到延续,使龙泉窑生产空前发展。南宋龙泉窑的窑工,为能够烧成类似美玉和翡翠釉色的青瓷,在制作工艺上,借鉴了北方青釉的配制工艺。
首先是改变釉的成份,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在施釉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在胎体上多次施釉,使青瓷釉面具有碧绿深厚的感觉,烧成了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色。为了增加胎的色调,进而影响釉面的颜色,窑工们开始改变胎土原料成份,特意在胎土原料中掺入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铁的含量,使白色胎体略呈一些灰色,这样更有利于青釉的呈色。除了上述这些工艺改变外,南宋龙泉窑青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强还原气氛,因为窑内温度越高,还原气氛越重,胎釉熔融也就越彻底,釉层的质感也就越好。南宋龙泉窑青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南宋开始,龙泉窑的器物品种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南宋以后龙泉窑的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故宫现旧藏宋代龙泉窑器物25件,包括了炉、瓶、碗、盘、洗等多种形制,釉色多为粉青、梅子青色,温润淡雅,青翠欲滴。其中以炉为最多,共10件,按装饰纹样又分出戟三足、芙蓉三足、弦纹三足等;瓶的式样包括了琮式瓶、盘口瓶、贯耳瓶、凤耳瓶、弦纹瓶、八方折角瓶等多种式样;碗和洗中有折沿洗、双鱼洗、菊瓣洗三种,龙泉窑中以双鱼洗产量最大。这些器物陈设于宫廷的多个宫殿内,以重华宫的翠云馆为最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翠云馆位于故宫西路乾西二所重华宫之后,其东次间为长春书屋。“重华宫旧为乾西二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长春书屋为乾隆当皇子时读书之所,“曩时蒙恩尝读书于此,即长春之号亦系赐予者,故各处书屋率以此名之”。作为乾隆帝幼年居住之所,乾隆帝对重华宫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作有许多诗赋,他喜爱之物自然也会陈设于此。故宫旧藏品中共四件陈设于此,经查光绪二年2月21日《故宫陈设档》,档案中记到“奴才范常禄奉旨陆续查得翠云馆现陈设,官窑三足炉一件,有璺系粘盖镶玉顶紫檀木座,哥窑葵花洗一件紫檀木座,官窑木瓜盘一件,冬青釉双鱼菊瓣洗一件,附紫檀木座”。
1 龙泉窑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图一),口径211、底径18、高158厘米。炉敞口,圆腹直壁,腹下承以三兽头足,外壁上下各出凸弦纹一道,腹部以凸雕朵朵芙蓉花装饰,装饰图案新颖,在龙泉窑制品中较为少见。
2 龙泉窑仿官凸花莲瓣盘(图二),口径182、底径64、高37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满釉,釉面有数道开片。盘外壁以凸莲瓣花为饰,纹样清晰。
3 龙泉窑扳沿洗(图三),口径208、底径129、高75厘米。洗折沿,器身垂直,口沿内敛,折底,圈足,足边露胎。里外满釉,光素无纹,釉色偏灰。此洗形体较大,线条简练,美观大方,极具宋代器物造型之特点。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4 龙泉窑凸雕双鱼洗(图四),此洗旧藏于翠云馆的长春书屋内。口径235、底径13、高6厘米。洗敞口,折沿,弧壁,平底,圈足。外壁饰莲瓣纹,内底心两周弦纹内,贴两条摇鳍摆尾、活泼可爱的小鱼。通体施粉青釉,釉层丰厚,恬静淡雅,为典型的龙泉窑制品。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养性殿位于故宫东路宁寿宫区域内,清康熙二十八年在明旧址上修建。乾隆三十七年缮葺添改,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七年、光绪十七年修。初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宁寿宫,太妃、太嫔等位随居”。乾隆年间修葺后作为“备归政后万年尊养之所”,据乾隆墨云室记“予构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放置于此地的宫中旧藏两件。
1,龙泉窑刻花碗碗呈斗笠形碗(图五),口外侈镶铜口,小底,圈足。通体满釉,呈翠青色,釉面开细碎小片,碗内壁暗刻花卉纹两组。此碗被放置在养性殿西暖阁的木箱内,与其放置在一起的除一件“哥瓷鸡心碗”一件“哥瓷葵瓣碗”外,均为玉质用喆。由于此碗身有开片,《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将其记做“哥瓷铜口铙碗”。台北故宫藏有同样一碗被称作茶盏,只是釉面并无开片。
2 尼泉窑琮式瓶,器身为琮式,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凸起横竖线纹为装饰,圈足,通体施青釉。
养心殿位于故宫西路,是在明代旧址上建筑而成。“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寝兴长临之所”,乾隆帝“于亲政后亦移居于此”之后各帝皆如此。作为皇帝的寝宫,一些名贵的物品,常陈殴于此。

悦耳的烤鸡
执着的铅笔
2025-08-24 01:54:58

瓷器的胎质。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

较好,通常有支钉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

,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中叶以后,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

少见了。

无论任何时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

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成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

方。如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的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

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

温润细腻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

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时代进步能够提高瓷胎的质量,而原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瓷器的胎质质量。如明代嘉靖窑瓷器瓷质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

要原因还是景德镇附近生产瓷器的优良瓷土“麻仓土”已经用完。“奈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览》)。当

然,同样是景德镇的瓷窑,同一时代所用的瓷土也不尽相同,因为周围的瓷土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

不润。采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质量肯定不会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窑所占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窑的胎料

好,是因为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因而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鉴别有些瓷器瓷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采用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窑火影响而使露

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这类瓷器的瓷胎断面内与外的颜色是并不相同的。

又如永乐、成化的脱胎瓷、斗彩瓷一类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细,露胎处极为细小,是较难辨别瓷胎的颜色的。许多传世品,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外界诸如空气、水分的侵染,或者手摸盘弄,也难以辨别胎体的本来颜色。遇到这类瓷器,还需要采用一

些辅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听听声音,可以鉴别胎体——瓷胎声音清脆,有金石声,说明火候高;缸胎体重而且

坚硬,声音较沉;浆胎体轻而松软,声音发糠。

一般说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瓷又比永乐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为重。

瀚林文化博物馆针对从:如何从胎釉的特征鉴定瓷器之-----------瓷器的胎质为课题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研究

讨论,在讨论中考古文史专家组大概其结论之意为: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

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

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

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

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

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

这个是我之前学习的时候看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最近我在了解建盏的知识,有份资料也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