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的乌冬面
2025-08-24 07:49:58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帅气的乌龟
2025-08-24 07:49:58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
着密切的系。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1) 洪武(1368—1402 A·D·)
钴 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大体可分为三: A、 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 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 C、 青花色泽泛灰 ,釉面承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 永乐(1403—1424A·D·)
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其表现为: 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触摸不到凹凸感。因为\苏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 A·D·)
A、 钴料与永乐相同。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景德镇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流传海内外。 B、 国产钴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 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取其优点、去其毛病。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 A·D·) 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多数是国产料。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1) 成化(1465—1487 A·D·)
钴料: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绘画亦有相当功力。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 弘治(1488—1505 A·D·)
钴料: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有晕散现象。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有异工同曲之妙。后期则与正德相比。随着纪年器物的不断发现,弘治青花风貌逐渐被认识。英国大维德基金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狩耳大瓶。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写款: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郁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写款,显示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的风貌。此瓶与该馆所藏另一对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汶双耳大瓶相似。弘治青花除与成化相似外,有时还容与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藏家还将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 正德(1506—1521 A·D·)
钴料: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青花晕散,纹饰模糊。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这类多呈色滞重,飘浮流散。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青料的输入是西亚回教民族地区或域外的回教国家是较为统一的说法”。“回青”不能单一使用。它要渗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1) 嘉靖(1522—1566 A·D·)
钴料:嘉靖时期,烧制年代长,数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淳回青,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中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别,上青以混水,则颜色明亮(见“古铜瓷器考”)所以调配钴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于嘉靖陶工改进制工艺,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学性能,所以创新了一种“特色幽青”的风格。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构成了鲜名的时代 特色。呈色可分为三种: A、 嘉靖时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B、 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颇有成化遗风。 C、 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为嘉靖时青花典型上品,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陶说”里便提到:“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从元到明,回教文化与进口青花钴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就像一道桥染和纽带通过海上的丝绸陶瓷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与贸易。
(2) 隆庆(1567—1572 A·D·)
钴料:嘉靖、隆庆及万历早期所用青花钴料均属回青料。颜色亦相似,但隆庆时青花,由于陶工选料的精炼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发紫。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成就最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民窑青花钴料:主要用回青,呈色纯蓝稳定,另一类色调在淡。青花色调的浓郁比之官窑毫不逊色。图案纹饰运用明代流行勾勒点染技法,较之官窑,更为简单随意奔放。
(3) 万历(1572—1620 A·D·)
钴料: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颜色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亦系蓝中泛紫;像隆庆时那种浓艳深重色调日趋少见。中期开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蓝中带灰,呈色渐浅;晚期使用石子青,蓝色灰暗,多有晕散。及至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万历时期是晚期最常见及数量最多时期,外销驰誉海内外,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见踪迹。东南亚印尼巴达维亚(今首都雅加达)更是兴盛中国陶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国沿海,更是众多沉船藏宝海域,近年更有陆续打捞发现。
五、天启,崇祯时期
(1) 天启(1621—1627 A·D·)
钴料:天启时期青花料与万历后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为主,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有着明清过度时期的特色。一些青花器物有浓郁的东邻日本和风即所谓的“日本风”别具一格、别有情调两支笔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与当时青花料十分配合。天启官窑青花极之罕有常见多为民窑产品,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青花常见以下四类: A、青花发色不稳定,绘画的线条与釉面混淆不清,与明初之青花不同,没有渗入胎骨,无凹凸感,和万历民窑青花相类似。此类青花多为宗教祭品,如香炉、供瓶、罐类等。 B、青花色调清淡,呈色稳定,青中闪浅灰,绘图工整,线条纤细。淡描技法与万历晚期如出一辙。还有更浅淡者,影响到清代。 C、青花色调浓郁,带泛黑蓝及黑灰,此类多见于厚重青花器,彩瓷及写款上。其釉面多数稀薄且泛青色。 D、 青花颜色浅蓝、鲜艳、稳定。其青花泽明快类同万历时特征,在工艺及图纹颜色上,又有明清过度的特点,多见于罐炉类器物。
(2)崇祯(1628—1644 A·D·)
钴料:沿用石子青,色泽鲜明的少见。一般发色清淡、呈青灰色。崇祯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有一些花瓢、简瓶、笔筒上的青花颜色,分水浓淡。从勾勒点染向斧劈皴法过度。颇有明末陈老莲画风影响,色泽向青翠欲滴方面发展,创新风格。常见有如下四种青花呈色: A、最普遍,呈色灰暗并有晕散。浓郁中掺染黑斑,与明初青花自然产生那种黑斑不同。晕散严重,会影响到图纹及款识的清楚,模糊莫辨。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笔者曾藏一崇祯干支年款青花瓷砚、秋江策杖图,写意草率,青花晕散且有漏釉之缺点现象。落款笔道遒劲,与清初写款近似。
B、色调纯净、深沉,工艺制作颇细致。有瓶、炉、罐、盒、盘、碗等器物。特别有署崇祯官窑年款,笔者现藏一件崇祯青花大罐、长颈、丰肩收腹。上下两道暗花,主纹青花深沉纯净。为周文王谓水访贤阁,宽削平切圈卷,底部砂底内敛。青花的皴染及底足处理已带有清初顺治的特征。
C、青花呈色稳定,现灰蓝或黑蓝色调,相似万历青花。器物有瓶、炉、罐类。有些青初顺治、康熙早期民窑青花亦有类似之作。
D、青花颜色鲜艳明快。此类色泽的器物有罐、钵、炉、花瓢、筒瓶等日常用品及法器,图纹多绘人物故事,花鸟洞石走狩芭蕉等,明清过度期风格特别明显。近年来从欧洲到中国、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各国、形成了新一波收藏研究热潮。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世人谈到中国瓷器必定会讲到青花。青花以它的精美纹饰,鲜艳色彩征服国人以及外国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陶瓷,特别是青花瓷。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的了解青花瓷,但不可否认的是,我比以前更加的了解。青花瓷,同时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倾注了中国陶工们一代又一代的心血。不过,如今的青花瓷只能用作摆设和观赏,其原本的用途已经丢弃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最后引用方文山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来表达我对青花瓷的赞美。
现实的小蝴蝶
2025-08-24 07:49:58
大明建文年制的瓷器有两个特点,具体分别如下:
1、大明建文年制瓷器属于明代建文年间瓷器纪念款。
2、清代瓷器寄托年号款。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瓷砚,砚外底中心部位有长方形青花双框款,双框线粗细基本相同,框内青花料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双行款;
字体工整秀丽,笔法道劲,但结合器物造型、胎釉、纹饰等诸方面特征观察,此砚系清代雍正时的仿制品。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坟的年号。
扩展资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瓷器
怡然的果汁
2025-08-24 07:49:58
明天启、崇祯瓷器七大特征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喜悦的天空
2025-08-24 07:49:58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