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研究机构 出土的汝窑瓷片为何与博物馆的汝窑器差异很大
历史学研究生各专业方向介绍历史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哲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尤为接近。有些领域几乎相互覆盖,与自然学科也有密切联系,历史学给这些学科提供资料和知识,与这些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历史学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1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史、明清史等。中国古代史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近代以前的中国史都属于研究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般以朝代为段落,如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辽宋金元史和明清史等。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如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社会史等。中国古代史专业培养掌握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成果的高级人才。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新闻出版、方志编修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2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从历时性方面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1840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从共时性方面讲,则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其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的历史做过专题研究,初步具有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及党政军等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4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大块:(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2)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历史地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5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历史文献学专业培养掌握历史文献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 专门史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边疆民族理论、中国法律史、中国文化史等。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自古即为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各民族都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今日仍然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学科侧重研究历史上的族源族属、疆域版图、族际关系、文化接触与融合、人口流动、民族社会变迁、边疆民族学术文化、民族理论诸问题,倡导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研究范式。(2)中国历代积累了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又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分支领域的重大成就、内在奥秘、原创机制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状况,通过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的理解、诠释,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边疆民族史方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既熟悉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现实状况,又具有良好理论及学术素养的专门人才;中国文化史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有正确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轨迹和重要贡献有较深的认识,对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有清醒的把握。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7 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本专业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其相互联系与交流诸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广角度地深入探讨,科学地揭示各国、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世界史专业毕业后能够胜任世界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8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范围包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人类学和环境考古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人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等。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复兴路闸口乌龟山西麓,地处西湖风景区南缘。博物馆1990年建成,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采用宋代风格的短屋脊、斜坡顶的仿古木构架形制,造型庄重、风格独具。它以南宋官窑遗址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
简介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它烧制的瓷器造型端庄、釉色莹润、薄胎厚釉,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博物馆建筑按南宋风格构建,分为古窑址保护厅、出土文物展厅、传统作坊制作区三部分,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南宋官窑博物馆
馆内设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物,勾划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演进历程;第二展厅详尽展示了南宋官窑的历史风貌、制作工艺和器物类别,生动地再现了其往昔的风姿神韵;第三展厅为临时展厅,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一些国内外的优秀展览。
南宋官窑遗址是八百多年前官窑瓷器制作、烧造的真实现场,经考古发掘后得以妥善保护,现存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要遗迹有龙窑和制瓷作坊。依势而建的遗址保护厅,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遗址保护建筑之一。为生动直观地再现南宋瓷器的生产过程,馆内复原了一套传统制瓷工具和设备,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领略制作仿古瓷器的乐趣。
2陶艺特色
南宋官窑博物馆围绕陶艺特色,在陈列中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设置了别具一格的官窑陶吧,它既直接显示了古代传统陶瓷工艺,也为观众开辟了动手制陶的空间,在杭州各博物馆中开创了观众参与性的先河。观众在此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陶艺作品,亲身体验古代陶瓷艺人用泥与火创造陶艺文化的艰辛与乐趣,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在这里寓学于乐,对陶瓷文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3社会教育
南宋官窑博物馆充分发掘自身特有的陶瓷文化优势,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展览教育的同时,积极与学校、社区、部队等建立共建关系,通过举办文博夏令营、推出流动展览、开设参观引导课 、陶艺进社区、举办中小学生陶艺展、培养小小讲解员等多种形式,内引外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杭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被评2003年度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已成为杭州市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场所之一。
4发展历史
南宋官窑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对弘扬陶瓷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多年来全馆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主办多个学术会议,不定期地编印业务专刊,参与了学术专著《南宋官窑》的主编工作, 出版了《南宋官窑文集》, 复制南宋官窑瓷的研究课题也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创文化名城工作的方兴未艾,2002年博物馆对其展厅进行了全新的打造,并且完成了馆区地域的首次扩充。随着陈列改造的完成,馆区环境的改善,以及对文物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开发的规划的实现,南宋官窑博物馆将迈上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5贡献
南宋官窑博物馆成立以来,进行了多方面的陶瓷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肥硕的成果。在1990年至1996年的“复制南宋官窑瓷的研究”项目中,基本恢复了官窑瓷传统制作工艺,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在2001年至2002年的“复制南宋官窑瓷中试实验”中,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近期正在组织小规模的生产工作。产品可为收藏、陈设及礼品馈赠之佳品。
博物馆在复制南宋官窑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现代陶艺的魅力来自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创作理念结合,来自陶艺材质的特殊美感和它特有的手工制作过程,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陶艺世界。
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雅致、内涵丰富、环境清幽,深受人们喜爱自建成以来对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普及陶瓷知识,突显杭州南宋故都历史风貌起到了良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被授予浙江省超级文明博物馆和省、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自2003年5月18日起,现已免费对社会开放。
6历史意义
在杭州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有一处著名的瓷器生产遗址,蜚声海内外,这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南宋官窑。八百多年以前,南宋官窑曾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在杭州留下了陶瓷文化的历史足迹。
矗立于昔日古窑址区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遗址为基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它位于西湖风景区的南部,隔玉皇山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相邻,馆内建筑古朴、陈列雅致,犹如一座陶瓷文化殿堂,展示着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官窑原是北宋皇室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专设的瓷窑.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陶瓷生产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特殊需要,曾指令一些民间瓷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精品。到了北宋,演变为宫廷在汴京专设了御用瓷窑,这就是北宋官窑.宋皇室南迁后,根据宫廷的需要,又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重集名师巧匠,在皇城西南林木茂盛的丘陵地带重设了南末官窑,专门为皇帝及皇室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瓷。南宋官窑以当地的瓷土和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做原料,按照宫廷的审美僻好,经过精心的加工成型和纯熟的烧制,生产出了滋润如玉的官窑青釉瓷器。官窑青瓷的特点是以造型和釉色作为美化瓷器的艺术手段、器形简练、端庄、瓷眙很薄、釉层丰厚,色泽晶莹,瓷器表面开不规则的纹片,质感如玉,由于它的质量很高,加上御窑的神秘性,留传下来的传世品又很少,因此,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特别是它的工艺的确非同一般,所采用的多次上釉,多次烧成的工艺程序,达到青瓷生产水平的顶峰,为玉质感和开片装饰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南宋官窑遗址是直接体现南宋官窑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和产品特征的著名古窑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陶瓷工艺内涵,历来倍受瞩目。从1985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浙江省、杭州巾的文物部门联合组队对南宋官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历时半年的彻底发掘,布探沟、探方22处,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在距地表约08-2米深处的南宋文化层,发掘出练泥池、素烧炉、成型工房、釉缸等作坊遗址和一座龙窑,出土了大量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揭开了尘封南末官窑八百多年的神秘面纱.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好这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l0月开始筹建杭州南末官窑博物馆,1990年11月对社会开放。
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58平方米,由展厅和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作坊遗址保护大厅采用大跨度的钢质网架结构,是国内少有的大型文物保护建筑之一。
7整体布局
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三个展厅的文物陈列和怍坊、龙窑遗址保护性展示,是一个以南宋官窑为中心题材,以遗址和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为主要展品,兼有其它历代陶瓷文物和现代仿古瓷佳作的综合性陶瓷陈列。全馆陈列面积约2000平方米,依次为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有保安监视,并指挥方向。作坊遗址保护展示大厅、龙窑遗址保护展厅廊共五个部分,展厅以人工采光为主, 自然采光为辅,展厅与保护建筑间有甬道相连。设在第二展厅,从历史风貌、制作工艺,器物赏析三个角度,通过展示大量的出土文物、标本,结合图版、文字、景箱等辅助材料,系统介绍了南宋官窑建立、发展的渊源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风格、胎釉特点、装饰艺术及美学内涵,南宋官窑制作工艺的全部过程及其独树一帜的高超之处,生动地再现了南宋官窑的盖世光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南宋时期杭州的都市风貌和当时制瓷匠的聪明才智。
8著名藏品编辑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藏品以遗址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标本为主,藏有文物标本、复原器物共8000余件(片),另有其它历代陶瓷文物数百件。大量的遗址出土文物,为研究几百年来人们所关注的南宋官窑制瓷工艺、胎釉特点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收藏的主要精品有:簋式炉,侈口,圈足,鼓腹,高105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137厘米,系仿商周青铜簋式样,胎细釉润,色泽粉青,器身密布细纹片,形制朴厚凝重,肃穆大方,应属南宋官窑中的经典之作,出土后修复。八卦纹薰炉盖,该器物是出土后经过精心修复而成的一件精品,直径185厘米,高45厘米,有盖纽,它以镂空八卦图案为出烟孔,造型别致,釉色青灰,显示了工匠们在设计上的巧妙构思,是官窑传世器物中未有收藏的器形。花口壶,系陈设用瓷,高256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256厘米,器口外撇呈六瓣花形,底足也是六棱花形圈足,削肩、斜腹,壶身有棱与口底相互呼应,肩部饰一对环形铺首,造型流畅匀称,薄胎厚釉,晶莹如玉,为瓷器中的上品。大洗,是南宋官窑遗址出土修复器物中最大的一件,高8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278厘米,唇口,浅腹、浅圈足、釉色灰黄。其器形较大,在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产品中,烧成这样一件大器也是很不容易的。总之,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南宋官窑青瓷,以它自身特有的陶瓷语言,展示着陶瓷的美。 除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展厅陈列外,南宋官窑博物馆内还设有一处古趣盎然的仿古制瓷作坊,观众可以一试身手,用泥条盘筑、泥片围接、拉坯成型等各种传统方法手工制作陶瓷,亲身体验古代劳动者用泥与火创造陶瓷文化的艰辛与乐趣.作为一座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陶瓷专题博物馆,近年来,全馆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力、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和南宋官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年不定期地编印《古陶瓷研究动态》与同行进行交流。参与了学术专著《南宋官窑》的主编工作,复制南宋官窑瓷的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的鉴定,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对遗址保护的研究工作也正深入进行中。 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参观者,它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人文标志之一。古老的陶瓷文化,重新焕发出了青春与活力。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地处西湖风景区南缘,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雅致、内涵丰富、环境清幽,自建成以来对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普及陶瓷知识,突显杭州南宋故都历史风貌起到了良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被授予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和省、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自2003年5月18日起,已免费对社会开放。
在杭州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有一处著名的瓷器生产遗址,蜚声海内外,这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南宋官窑。八百多年以前,南宋官窑曾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在杭州留下了陶瓷文化的历史足迹。
矗立于昔日古窑址区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遗址为基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它位于西湖风景区的南部,隔玉皇山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相邻,馆内建筑古朴、陈列雅致,犹如一座陶瓷文化殿堂,展示着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官窑原是北宋皇室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专设的瓷窑.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陶瓷生产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特殊需要,曾指令一些民间瓷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精品。到了北宋,演变为宫廷在汴京专设了御用瓷窑,这就是北宋官窑.宋皇室南迁后,根据宫廷的需要,又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重集名师巧匠,在皇城西南林木茂盛的丘陵地带重设了南末官窑,专门为皇帝及皇室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瓷。南宋官窑以当地的瓷土和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做原料,按照宫廷的审美僻好,经过精心的加工成型和纯熟的烧制,生产出了滋润如玉的官窑青釉瓷器。官窑青瓷的特点是以造型和釉色作为美化瓷器的艺术手段、器形简练、端庄、瓷眙很薄、釉层丰厚,色泽晶莹,瓷器表面开不规则的纹片,质感如玉,由于它的质量很高,加上御窑的神秘性,留传下来的传世品又很少,因此,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特别是它的工艺的确非同一般,所采用的多次上釉,多次烧成的工艺程序,达到青瓷生产水平的顶峰,为玉质感和开片装饰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南宋官窑遗址是直接体现南宋官窑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和产品特征的著名古窑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陶瓷工艺内涵,历来倍受瞩目。从1985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浙江省、杭州巾的文物部门联合组队对南宋官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历时半年的彻底发掘,布探沟、探方22处,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在距地表约08-2米深处的南宋文化层,发掘出练泥池、素烧炉、成型工房、釉缸等作坊遗址和一座龙窑,出土了大量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揭开了尘封南末官窑八百多年的神秘面纱.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好这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87年4月开始筹建杭州南末官窑博物馆,1992年10月对社会开放。
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逾万平方米,分为展厅、古窑址保护厅、DIY陶艺中心等三大功能区,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就坐落于馆区之内。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作坊遗址保护大厅采用大跨度的钢质网架结构,是国内少有的大型文物保护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