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泉州从宋元第一大港陨落为三线城市,是怎么回事

负责的吐司
个性的狗
2023-04-29 23:08:09

泉州从宋元第一大港陨落为三线城市,是怎么回事?

最佳答案
标致的冬日
激昂的铃铛
2025-08-27 00:19:18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它赞誉为“世界最大之港”。2017年,被联合国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如今沦为三线城市,其中原由,值得深思。

硬件可靠

泉州的崛起离不开硬件和软件协调配合。从硬件来看,泉州海岸线曲折交错,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隆庆府志》坦言:“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透逸,不至波扬。”众多港口离主航道并不远,域宽水深,能够容纳上百条大船。晋江打通了泉州和内地的物流联系,此外,港口深入海湾和河口,“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航道”,提高了泉州和船只的安全系数。

上图_ 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实力的增长推动了泉州港的兴起。由唐至宋,泉州大兴水利,围海造田,经济实力由上郡晋升至望郡。更为重要的是泉州实行农耕和手工业并重的政策。步入唐宋,泉州出产的丝织品有“绮罗不减蜀吴春”之称。而当地烧制的青瓷和青白瓷以质优、价廉、量足著称,仅考古发现的宋元窑址就有133处。此外,泉州的茶叶、蔗糖、铁鼎、生铁、银等商品,均蜚声海内,享有盛誉。

造船业为当地的航运业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唐宋时期,泉州出产的鸟船和福船,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代表了泉州造船业的高超水平。南宋初年宰相吕颐浩称赞:“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在元朝,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游记中记述:中国商船“皆造于刺桐 (泉州)及兴克兰(广州) 二埠。”从南海至印度洋,中国商船往来频繁,比比皆是。进入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大部分船只来自于泉州。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了泉州港崛起的必备条件。

上图_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软件过硬

泉州的软件也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自南安郡(今福建泉州)乘船前往棱伽修国(今马来半岛),拉开了泉州和南洋诸国通航的序幕。相较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杭州等贸易港口,泉州航程适中,设施完备,得到了朝廷和南洋诸国的认可。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宋高宗在任命李庄提举福建市舶的诏令中说:“提举市舶官,委寄非轻,若用非其人,则措置失当,海商不至矣,庄可发来赴阙禀议,然后上任。”从中体现出通过加强市舶管理、促进外贸活动的指导方针。

各个时期的官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对外贸易。唐朝要求地方官对待外商“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推出“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的招商政策,同时,尊重外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热情款待外国贡使。元朝时,其他海港“番舶货物,十五抽一”,“惟泉州三十取一,用为定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无形中扩大了泉州港在对外贸易竞争中的优势。

上图_ 海交馆陈列的宋代泉州海船

除此以外,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船工还具备先进的航海技术。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中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蕃志》描述泉州船工在泉州到海南岛的航线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之”。

南宋后期,泉州赶超广州,达到极盛。1226年编写的《诸番志》中,与泉州通航的南洋诸国多达57国。学者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若欲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配套的软硬件,是泉州港兴盛的主要因素。

上图_ 15世纪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泉州

衰亡抓内因

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明朝的泉州港进入了发展拐点。据经济学家冀朝鼎《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地带与灌溉事业》统计,有关两宋期间兴修水利的记载中,浙江有302次,广东44次,福建多达402次,首居全国首位。至元朝,浙江和广东成为第一和第二,福建退居第五,再到明朝,浙、粤仍居前列,福建位列第六。

水利设施的落后,造成明末“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至清初,这种情况仍未改观,水利设施“今存者不能十之三矣”。人地矛盾直接影响了植棉丝织业,致使停留在农家副业的泉州产丝绸和棉布,无法和江浙等地集中式作坊的产品匹敌。

另外,泉州农业结构也不合理。当地“植蔗煮糖,黑白之糖行天下”, 因占用农田过多,导致“稻米益乏,皆仰给于浙直海贩”,泉州失去了制糖中心的地位。而当地“铁矿渐竭”,冶铁从业人员只能“往他郡开之”。而福建出产的建宁腊茶、探春、先春等茶叶享有盛誉,因明末官府盘剥,种茶业也萎靡不前。农业和手工业的裹足不前,无形中破坏了泉州港的经济基础。

上图_ 明代泉州府

下滑找外因

诸多外因也加速了泉州港的没落。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泉州发生万户赛甫丁阿迷里可和“总诸番互市至泉”的那兀纳之间内斗。这场纷争十年后才被陈友定平复,“泉民先经回寇涂炭,继为友定茶毒”。在此经商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纷纷回国,泉州元气大伤。

明朝建国后,朝廷一方面严禁国人出海贸易,下令:“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甚至禁用舶来品,“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蔫,其见有者,限于三月销尽”。另一方面拒绝外商来华经商,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礼部奏诸蕃国使臣客旅不通”,泉州断绝了与南洋诸国的贸易往来。

上图_ 明人绘《倭寇图卷》

嘉靖年间,泉州遭倭乱波及,下辖的安溪、永春、南安、安海等地均遭攻陷,倭寇所到之处“无不焚毁屠戮,财物罄掠无遗”,海船尽数被掳。倭乱最盛时,都御史朱纨曾一次性杀死90余名违反海禁的“漳泉商人”。在争斗、海禁和倭乱的三连击之下,泉州港每况愈下,彻底沦落。

《元史》中南洋诸国均以泉州为起点。《明史》中,占城航线“自福州西南,行十昼夜可至”,泉州门可罗雀。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福建政治中心迁往福州,泉州陷入百年孤独的困境。

最新回答
唠叨的网络
乐观的洋葱
2025-08-27 00:19:18

 青白瓷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名满天下。湖田窑是宋时烧制青白瓷最为著名的窑场之一。相较于其他窑口的青白瓷,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色釉纯润清雅,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而坚实致密,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清澈如湖水,莹润似玉器,素有“饶玉”之称。湖田窑白瓷的诞生一开始就体现了宋人恬静清白、淡泊隽永的格调,这与宋社会推崇朱熹理学观念有关,所以湖田窑最大特点是制瓷工匠刻意模仿如玉白色格调和质感,故《饮流斋说瓷》记载湖田窑青白瓷有“假玉”之称。
2011年,当一件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场时,或许谁也没有料到它最终会以约合人民币2117万元的价格创下记录。从2012年开始,高古瓷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便频传佳音,众多高价拍品的出现引得藏家纷纷侧目。今年春拍中,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更是身价过亿,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古瓷延续了市场的火热。
这其中,可称中国瓷器黄金时代的宋元瓷器无疑是高古瓷板块的领军者,特别是宋瓷,温婉含蓄的釉色、风姿绰约的造型、美轮美奂的装饰技艺,是后世难以超越的丰碑。宋瓷以五大名窑领衔,龙泉、耀州、磁州等南北窑厂纷繁并立,各竞风流。有的釉色夺目,有的以刻工取胜,有的则开创了后世瓷画的先河,此风至元代仍有延续。
不同的技艺风格迎合了当今不同藏家的不同审美喜好,也决定了其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定位。宋元名窑如今在拍场上的逐鹿之争,究竟谁更抢眼沉寂许久的高古瓷市场是否开始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就像关注世界杯上那些明星球队一样,我们不妨逐一看看这些宋元名窑在拍场上的表现。
随着世人对湖田窑认识的加深,湖田窑在收藏界的地位也日趋提高。学会副主任毛小龙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在福建邵武,一位古玩商朋友拿出一只纹饰精美的双鹤纹青白瓷盘,并介绍说是宋湖田窑精品。毛小龙仔细看后确认为景德镇湘湖窑,这位古玩商朋友坚持说:“只要是青白瓷精品,都叫湖田!”可见世人心目中的湖田窑已成为今天青白瓷精品的代名词,其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得到学术界和古玩市场的公认。
“湖田窑研究最有学术价值,最有争议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还在于它与传说中柴窑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身为江西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毛小龙对湖田窑青白瓷的艺术造诣尤为推崇。
市场行情的预判
老窑瓷器的传世精品远少于明清瓷器,且大多都收藏于国内外的博物馆,平日难得一件。由于其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博物馆需要一套完成的陶瓷体系收藏。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出土瓷片和完整文物不断丰富老窑瓷器的窑口和体系,但同时也滋生了一批盗墓贼,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此类文物禁止交易。初于金钱的诱惑,大量的文物被盗,走私到国外,造成大量的老窑瓷器流失海外。国外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早,市场相对健全,对中国的高古瓷器也很青睐,尤其是伦敦、纽约的藏家,因而国外拍卖不断创造高价。中国的拍卖公司对高古瓷器不够重视,加上法律的限制,精品在拍场出现的几率极低,更多的是在古玩店和私下交易,价格相对低迷。
艺术品市场的成熟带动高古瓷发展,随着市场的火热以及外来资金的介入,国内的艺术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随着人们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老窑自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将会被人们逐步地认识并接受。而老窑陶瓷的存世量比较适中,价格相比明清瓷器而言,还处于洼地,非常有利于投资,收藏。
精品名窑老瓷相对之少,不说宋五大名窑精品国宝少,八大窑系各个民窑瓷器也是很少在市面上流动,宋元时期民窑也是动辄几万,稍精品贵则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前几年明清官窑瓷器炒着风风火火,随意一个官窑都是几百万上千万,老瓷高古瓷也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目前来看,藏家和投资者都倾向于艺术精品和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老窑瓷器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拿龙泉青瓷来讲,工艺考究,釉色雅致,雅俗共赏,已逐渐被江浙一带的藏家认可,未来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干净的手套
火星上的画板
2025-08-27 00:19:18
古玩界的收藏界的朋友都知道:元青花是谁认识她的,又是谁发掘她的?当然是外国人。元青花以她口唇玳瑁以及独特的铁锈斑配上漂亮的豆青釉加施厚釉的特点(本人收藏的出土的“酱油口豆青釉日月同辉飞龙在天元青花龙纹小蝶”为证),显得 十分年轻漂亮,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古玩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元青花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专家以她为标的物那是应该的。但应该切记:不管她的器型,发色或画工,全部达到了元代的特点,底部没有“天元”的青花,就不是当代的青花。否则,他就不叫“元”代,最起码称不上官窑瓷器 。元代瓷器应该没有哪个朝代去仿她,要仿也只是九十年代初期至现在(但他不知道底部的特点,所以无法仿制。),为什么,我这里就不说了。作为古玩商,考古人士及古玩专家,既要体现她的装饰价值,经济价值,又要尊重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不然,就会失去人们对古陶瓷的好奇心,和热切追求的欲望。
古人赏古玩古是以物会友,以藏交心,以古获益,大千世界,嗜古如命,唯古相恋。何况现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有的拍卖公司,只标“青花粉彩五彩斗彩单色釉器物名称”等,不去注明年代,抛开历史,新旧不分,忽悠他人,只顾挣钱,专家坐阵,形同虚设。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收图录费,有的暗箱操作,中饱私囊。而且,最可笑的是:不是官窑的不上拍,不是全品相的不上拍,不是精美器物的不上拍,不是上几十万元的不上拍。预展室里,几百件精美瓷器,光彩夺目,没有火石红,没有鸡爪杈,没有冰裂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怀着满腔热血,只图相信专家,买些古懂自己把玩,留给后人。试想一下,哪来这么多符合上拍标准的瓷器?!里面其中的玄机,只有您知,他(她)知,唯我不知!头,岂有不发晕之理?!高兴而来,郁闷而归,古玩瓷器也就自然而然地玩不起来。
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在大家看来,这只花觚,的确是中日友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但对中如云先生只是说:凝似柴窑瓷器。而我们国内那么多的资深专家,还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瓷片”专家,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典型的元代瓷器的。难道这件青百合花觚还要上手观看?就连最起码的元代瓷器施釉的最基本的特征都不晓得?世界上最好鉴定的瓷器,莫过于元代瓷器---只要是出土的,而且有“天元”。这就使我不得不心存疑惑:是没有资格说话呢,还是不敢说话?是真的根本就不认识呢,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现如今的中国瓷器鉴定专家,真的象医院的“门诊专家”一样,多如牛毛。但民间实战派专家,没有拿国家工资的,水泼不入,就没有一个(拍卖公司除外)。尤其是出现有以下四种情况的,误事蒋干,有其名,无其实,金表其外,败絮其中。是可忍,孰不可忍:1:滥芋充数,华而不实,华众取宠。象这样真假不知,断代不准,窑口不晓的专家:自己却拿着一件假瓷器,在那里洋洋得意,口若悬河,大做文章,以彰显他的理论水平,他的文才达到收藏界的顶峰境界。而且,只要是人家拿出精美的瓷器,他眼前一亮,就断定是“真”品无疑,且赞不绝口:“好”“妙”,大放厥词。这种只追求完美的专家,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古代美,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以破为美和残缺美。且不说他收藏的到柴窑瓷器,就是皇汝和北宋哥釉瓷器都不可能收藏的到,他只会随大流,收藏些家喻户晓的青花粉彩单色釉铜镜之类的老新物件;2:个人主义,教条主义好人主义。这些专家,往往以僵化的脑袋观点,固有的理论水平,粘粘自喜。在实战中,只根据书本上器物的造型,施釉的特点,不去借助任何外来的辅助工具,打肿脸皮充胖子,说什么:如果你拿着扩大镜,到古玩市场,地摊,古玩店去看瓷器,人家就知道你是外行,就会砍死你。而只看她的外表,不去发掘高古瓷她的内在美。比如:汝瓷,只看到他的天青色和蟹爪纹,而不去看他玛瑙入釉,廖落辰星。看不到高古瓷釉里那闪烁的金星,看不到瓷器有接底的伪品,就一眼辨了真伪。其结果:有的是真假莫辨,断代错误。自己不搞收藏,害得广大爱好收藏的人,也效仿他的错误做法,断送了一代收藏者的眼力。那么,没有见过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的这些专家,就只能说很难确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做老好人,没有原则,谁也不去得罪;3:牛气冲天,唯我独尊,道德败坏。这种专家不学无术,不读历史,说柴窑不是瓷器,而是用柴火烧窑的一种技术。以教人怎样鉴别瓷器为借口,夜郎自大,标榜自我。实则是以破坏文物为目的,以破坏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他(她)们教人如何用手去“敲”瓷器,用“稀酸”去洗瓷器,更有甚者,教人如何用鼻子去“嗅”瓷器。教人怎样鉴别瓷器的方法有多种,何必这样跟文物,跟他(她)人的身心健康过意不去呢?4:动机不纯,居心叵测,阿夷奉承。其目的是:不择手段地为了挣钱。眼红歌唱家的钱财,“书”碑立传,吹牛拍马,从中捞回读书的本钱。这种专家,枉为史学天才,对文物毫不负责,有失史学者的体面,不重实际,不去实践,对号入座,以讹传讹,以貌取人,以地取物,孰不知“物随人流”这句话,柴窑瓷器在中原不可能跑到江南去!?明义上奉承,引用史学家,古陶瓷鉴定家,当代大鉴定家的话语,实则把责任全推给真正的鉴定专家。
以上这四种专家,他们不可能拥有柴窑瓷器,他(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口里又是怎么说的,行为上又是怎么去做的。不用我说,大家都心照不鲜啊。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有着灿烂的优秀的文化传承,“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四大发明,标致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我国的陶瓷业工艺,就伴随着我国的人民生活,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几千年,难怪外国人叫我们国家为“瓷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国古代是“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陶瓷”的五大发明国。有理由去认知列祖列宗那高超的技艺,和他(她)们短距离接触。因此,我酷爱收藏瓷器,更爱收藏祖先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瓷器!
瓷器以我个人的理解,按时代她分为四大发展阶段:1:原始瓷:唐代以前的陶瓷;2:高古瓷:五代至元代瓷器,既唐代以后明代以前的瓷器;3:近代瓷: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瓷器,既元代以后至解放前的瓷器;4:现代瓷:解放初期至现代生产的瓷器。
换作是我的话,我的首选是高古瓷,其次是选近代瓷,再次就是远古瓷了。我不会去花大量的脑筋,大量的财力,去精挑细选现代精美的瓷器。理由很简单:古玩自然是玩古,而不是玩新。
象高古瓷就去挑选五大名窑瓷器:柴汝(汝瓷包括皇汝在内)官哥定。当然还可以挑选钧窑,唐三彩,辽金绿釉,湖田窑影青,建阳窑,吉州窑,越窑、巩县窑、鹤壁窑、耀州窑德化窑秘色窑,磁州窑、石湾窑、邢窑武陵窑等宋代名窑瓷器;元梅子青龙泉瓷器,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收藏的元代青蓝百合花觚,元代釉里红,元代青花等。
近代瓷就可以挑选明代的夜光瓷(是一种浅蓝色,里外包括圈足都施特别厚釉,晚上越暗越亮的瓷器。),斗彩,宣德五彩,永乐甜白及官窑瓷器。象枢府窑成化窑、弘治窑、正德窑、嘉靖窑、隆庆窑、万历窑等窑的瓷器都值得挑选。清三代官窑瓷器,如:康熙琅窑红,乌金釉,珐琅彩,五彩,仿汝,仿钧及单色釉瓷器。在收藏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清晚期的珐琅彩也可以挑选的,千万不要错过。民国的瓷器就挑选朱山八友的瓷板画及民国时期的精美官窑器。
原始瓷可以挑选:象北京故宫珍藏的汉代陶瓷器,南北朝时期的洪州瓷器等。
现代瓷可以挑选有名气的大师作品及伟人像作品。
当然,挑选最好的瓷器还是因您个人的爱好,再说,以上这么多这么好的瓷器,既要确保收到真品,又要防止收到赝品,应具备以下三点:1)缘份;2)眼力;3)财力。在挑选高古瓷及近代瓷时,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正所谓: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想想看,有那么多的十全十美,又是官窑的真品吗?现如今的古玩城地摊古玩店拍卖公司还有一些专家鉴定过的人家说过如假包退(指的是眼力不到的人),就是价格高一点都可选购。
在鉴定瓷器的专家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种专家:1)文化专家,这类专家以瓷器好看为标准,造型漂亮,则倍加赞美,大谈文化,从书本教条出发,脑袋里形成幻觉,真亦假来假亦真,吾之老,幼之幼,说你瓷器是老的就是老的,说你瓷器是新的就是新的。从而断定该件瓷器不但到代,就是现在也仿不了。这种专家一谈到仿品时,则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素不知是什么时间仿的,恐怕家里(或博物馆)没有收藏到几件像样的真货;2)打眼专家,这类专家用老眼光看瓷器,注重书本知识,但总想注重实物的观察,只是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老眼光看新时代,谈新问题--经常提醒别人:要注意,别打眼!粘粘自喜,摆老资格,怕接底,怕二次上釉,总觉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这种专家打眼的慨率在40%左右;3)一般专家,这类专家断代比较准确,以发色,造型,工艺,胎坯,修脚,接胎等特征并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去断代,结合书本知识,注重实物的观察,断代八九不离十。如:清中晚期,但清中,清晚分不清楚;4)真正专家,这类专家不太爱看理论知识 ,不听故事,只注重实物的一个“看”字,辨别真伪还在其次,不但能准确判断,5年,10年,90年代,80年代,文革,解放初期,民国,清早,清中,清晚,明早,明中,明晚,元,南宋,北宋,五代,唐代,汉代等瓷器。而且,还能清楚地知道出土的瓷器是什么时间出土的,死者在入土之前他把瓷器放在家里有多少年,更不用说现代瓷器是什么时间做假的了,还有什么柴窑,气窑,电窑,贴画,印画,化学料,化学金,接底,二次上釉,二次上彩,酸咬等,那都是小儿科,这些知识一般的收藏者都晓。这类专家不但是在瓷器领域,而且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木器,竹器,漆器,石器(含玉器),玛瑙,角类,像章,纸币,字画等各个领域,一定是个断代准确的专家。同时,在瓷器收藏方面,柴,汝,官,哥,定,钧,元青花,元梅子青,元釉里红,影青,五彩,斗彩,珐琅彩,夜光瓷,青花釉里红,乌金釉等到代瓷器,应有尽有,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作为一个真正的瓷器鉴定专家,应该有真才实学,从事鉴定及著书,都要站得住脚。不要关门造册,不要让别人感觉是雾里看花。同时,也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身为国家级的专家理应为政府效力,为国家宝库添砖加瓦,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去发掘五魁之首---柴窑瓷器,为国家争光;要“讲正气”做到实事求是,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为荣誉而战,切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要象中央一台,到民间去《寻宝》;象河南《华豫之门》那样打开大门,让人们去鉴宝;象北京台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去伪存真,还应到民间真正的收藏家里去访,不拘一格降人才。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扬其长,避其短。只要有您们专家在,我们就有信心:只要实物在手,也就不论是国内的瓷器,还是国外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器,还是现代的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片,还是整物件瓷器;不论是古代的那个窑口,还是现代的那个窑口。用不了1-2分钟,就可以给她断代的,并知道她的窑口的!
五代的柴窑瓷器,在我们的先辈眼里,就排名是“魁瓷”。而今,以又是瓷片,又是窑址,又是相传,又是实物,又是传承有绪,又是缺乏确证的史料,又是机器检测没有标的物等种种理由为借口,百般阻扰,拒柴窑瓷器于千里之外!甚至以讹传讹竟把柴窑瓷器说成:“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我们大家梢微用脑筋细想一下,就不难看出它的谎缪:是薄釉还会“明如镜”吗?有“明如镜”的薄釉,这不是新的?难道还是高古瓷器吗?!还会象乾隆老爷子诗中描绘的“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吗?难道乾隆老爷子真的根本就没有见过柴窑瓷器,在给他(她)的子孙后代瞎编?有的说薄瓷,还有的说薄釉,莫衷一是。指釉汁纸样薄,那肯定不是厚,要不然他们就会说“厚如纸”。好!现在,我们就来单说纸,是指明代的官用纸,还是明代的民间生活用纸,还是现在的什么纸张?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由此可见,这些人无非就是想把水搞混。再者,就算当年刚出窑的柴窑瓷器“声如磬”,但时隔一千多年,人会老,瓷器同样会老化,还会是当年的“声如磬”吗?“声如磬”的标准音又有谁人知晓?换作是您的话,就不会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张冠李戴吗?!而反倒把五代后周柴荣皇帝的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把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同样地,把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色如海玳瑁, 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脚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若未永宣巧,龙艘落叶撕。”,都给统统地忘记到脑后去了。有奶便是娘,自己去创造,去发明,难怪毛主席会说:"聪明者最愚蠢"!把精美的白瓷(还不知道是宋是明?)说成是柴窑瓷器。从而,把好端端的柴窑瓷器推向了万丈深渊!让柴窑瓷器永无翻身之日!!让外国人捧腹大笑!!
关于柴窑瓷器的由来,众说纷云 。最令专家相信的是,清人朱琰在《陶说古窑考》记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的错误所在:其一,他违背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为了神化柴窑瓷器而倡导的唯心主义说法,柴荣皇帝先有诗,后才做出来柴窑瓷器,这有可能吗?!其二,从现实出发,柴荣皇帝没有看到柴窑瓷器的实物,怎么知道有云,有雨,有破处?且不说“诸般颜色”。也就是说,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还有我下面的《柴灯》诗,在没有见到实物的情况下,瞎著瞎写的。好在他写了"相传"二字,只是听人家说的而已,因此,由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柴荣皇帝是看到窑工烧出来的瓷器后,才由感而发,对瓷器进行御批的。
假如有柴窑瓷器实物就摆在您跟前,又有谁敢去认知她呢?!在我们的国度里有这样的“瓷皇”认证机构吗?让“片柴值千金”的柴窑瓷器东奔西跑地去求鉴定吗?难道柴窑瓷器就真的成了是非瓷器吗? 难道还真的要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瓷皇”,柴窑瓷器不成?!
柴 灯
吴建奇
翡 翠 三 钉 脐 蕊 丹,
盏 肤 脉 络 瑞 云 婵;
口 唇 玳 瑁 玉 壁 底,
龙 凤 麒 麟 骤 雨 间。
用100倍扩大镜看,脐蕊丹里有什么呢? 龙,凤,红云,麒麟,稍微偏右的正面的吞云吐雾的老龙头,刚出生的小龙,金鱼(好象蝌蚪)。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北斗星命名的时候,可能已经出现了天子。因为北斗绕北极旋转,这隐含着“帝王居中(居北极)”的概念。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道教史》记载:“后周世宗柴荣,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即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结果天下寺院被废者共30336所,存者仅2469所,一方面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召见华山道士陈转,问以黄白飞升之术,”。八仙中的张国老是河北隆尧后山上的一个道士,与柴荣皇帝关系甚好,经常给柴荣皇帝讲道。那么,我收藏的这只柴窑灯盏,与道教文化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为何崇拜数字7 ,源于其蕴含古老星空秘密;是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辰有关,可能主要源于月亮周期,月初,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与七有多种关联;二十八星宿也是以数字七为基础,它既可以用于记录月亮的运行,也可以记录土星的运行,它绕日一周约28年七其实也是阴阳与五行之和;人们相信日月行星给人间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昼夜交替,春华秋实,潮涨潮落,一代传一代,数字七象征生命和幸福,永远充满神秘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也有熟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把“七”这个数字和生与死联系了起来。希伯来人喜欢用“七”来发誓;犹太人的三大节日都是为期七天;西方人认为第七个儿子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宗教和文化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和行为。人有生机、感情、语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七感”。人还应该有“七大美德”,即:信任、希望、仁慈、谦和、毅力、谨慎和节制。人的“七大肉体善事”是:照顾病人、施食于饥者、施饮于渴者、施衣于裸者、给陌生人以住宿、帮助囚徒、埋葬死者。人的“七大精神善事”是:改造罪人、教育无知者、劝解疑惑者、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原谅伤者、为生者和死者祈祷。在宗教文化中,有著名的“七重天”,即一重天为纯银天,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住所;二重天为纯金天,是约翰和耶稣的领地;三重天为珍珠天,是死亡天使的领地;四重天为白金天,居住着洒泪天使;五重天为银天,居住着复仇天使;六重天为红宝石天,居住着护卫天使;七重天为极乐天,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另外,人有“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肉欲、贪吃、贪婪和懒惰。而神有“七大礼物”:智慧、理解、忠告、毅力、知识、正义和畏上帝。在文化上,最著名的当数“世界七大奇观”。它们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戴安娜神殿,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以及亚历山大灯塔。除此之外,圣母马利亚有七大喜和七大悲;基督教有七守护神;七大圣礼;音乐上有七声音阶;自然光有七种颜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数字“七”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脐蕊丹的两边就是骤雨。难怪柴荣皇帝会御批:“雨过天青云,诸般颜色捉将来。”也就是说:现在人仿不了,将来的人也仿不了。南宋(窑变),元,清都仿过,但颜色是天蓝,草绿,窑变和墨绿,没有云的美丽,没有玳瑁,没有破处,更没有七的绝唱!用100倍扩大镜看,灯盏的全身都是云。破有二:1:三钉破了云;2:灯盏的腹部(脐:代表中间而又有7个针眼大小的红洞)破了云。此灯盏为翡翠釉。{哈哈,通过几次的实物观察,原来花蕊都是7呀!)
如果有对柴窑瓷器感兴趣朋友,且要看具体的实物,请去百度:“世界首件疑似柴窑瓷器惊现日本_柴窑吧_百度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