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柴窑瓷器怎么看真假,怎么识别真假,文物鉴定中心

拉长的店员
潇洒的乌冬面
2023-04-29 22:32:53

柴窑瓷器怎么看真假,怎么识别真假,文物鉴定中心

最佳答案
如意的大树
能干的发夹
2025-08-27 06:03:02

柴窑目前只存在在传说中,没有可以确定的传世器甚至碎片,也没有可以确定的窑址,一切可以确认的实物都没有,有的只有传说,到目前为人们没有发现柴窑的踪迹,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瓷片,它不足以证明。谢谢

最新回答
细腻的水蜜桃
感动的保温杯
2025-08-27 06:03:02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称为"越窑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种瓷器的鉴别>在文章中,我详细讲述了中国瓷器的种类、产地、特点等。你所关心的瓷器种类迎刃而解。
各种瓷器的鉴别要点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柴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青瓷、吉州窑、建窑、青花瓷。
一、汝窑
时间:始于唐,兴于北宋
地点: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特点:器型简单,香灰色胎,但釉色温润柔和,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存世时间: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二、官窑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时间:官窑起自唐,兴于宋代
地点: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特点: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三、哥窑
时间:宋代名窑
地点: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
特点: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裂纹。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四、定窑
时间: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点: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特点: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
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宋代瓷窑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技术。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五、钧窑
时间: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地点: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特点: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窑变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六、柴窑
时间: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
地点:窑址迄今未发现。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特点: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七、磁州窑
宋磁州窑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
时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地点: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特征: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最为常见,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造型丰富,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八、耀州窑
时间: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地点: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特点: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九、龙泉窑
时间: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地点: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特点: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一、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二、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三、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
十、青瓷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十一、建窑
时间:宋代名窑。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地点: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特点: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十二、吉州窑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时间: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地点: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特点: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从南宋开始,吉州窑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至元代彩绘瓷生产盛极一时。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绿釉瓷其中以枕为多。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十三、越窑越窑
时间: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
地点: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十四、青花瓷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
时间: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地点: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特点: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初(洪武朝1368--1402)永乐、宣德(1403—1435)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
清初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十四、秘色瓷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秘色瓷简介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则不多见。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则不多见。

清爽的大船
虚拟的酒窝
2025-08-27 06:03:02
柴窑,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柴窑的特点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柴窑的特点介绍
有“ 天下 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则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天空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 历史 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
鉴定柴窑的要点
1 型与纹

纹之内容与当时 社会 文化 相应,如有佛教文化之烙印等

2工艺

精雕细琢之工,无雕不精,无纹不精。其中双层胎成型于一体,而外观寻不见任何接胎迹,凸显出高超的陶瓷制胎工艺。

3胎薄量轻

四件瓷器都没达到500g,均属薄胎瓷。

4釉薄、微透、色青

四件瓷器施釉均薄,微透胎色,积釉处青色色泽较深浓,釉而呈玻璃光泽,并呈现出非油、气、电窑烧成的釉而温润效果。不见釉粘底,器身内外壁釉而皆开细密片,器口呈今人俗称的“灯草口”。

5款识

四件瓷器款识计有“乐’"大周’“尚食局’三种,字形体皆篆,款字在方形、圆形、长方形单框内,均系浅 浮雕 工艺雕就,字体工整、严谨。

6击之石罄之声

显然,在前人归纳的十二字特征外,还可归纳出柴窑瓷器灯草口,细开片,胎灰白,瓷质坚的釉、特征,以及“型仿古,款体篆,纹饰佛,工精镌’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肉眼鉴定柴窑瓷器应具有的较为全面特征是“青如天,明如镜,灯草口,细开片”;薄如纸,声如磬,胎灰白,瓷质坚”;并具有‘型仿古,款体篆,纹饰佛,工精镌’的时代特征,共35字特征。 柴窑烧制年代及特点

沉静的微笑
眯眯眼的薯片
2025-08-27 06:03:02

柴窑是五代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北地河南郑州。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超开始便叫柴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黄土色。
唐氏《肆考》说,柴窑起于汴,相传在设计这个瓷器的时候,世宗要求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今论窑器者,一定会提到“柴汝官哥定”这几个窑。然而柴窑已经消失很久了。即使得到了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世传柴瓷片,“宝莹射目,光可却矢。宝莹则有之,却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

辛勤的微笑
冷酷的红牛
2025-08-27 06:03:02
耀瓷小镇: 千年耀瓷耀古今 一河两岸美如画 「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是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对柴窑的描写。 「 ”太震撼了,柴窑瓷器的声音竟如此清脆响声,宛如洪钟、扣人心弦,难怪古人说它‘声如磬’,不愧为中国‘诸窑之冠’。”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一游客赞叹不已。 「 ”柴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 ”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瓷器,被后人誉为「 ”五大名窑”之首 「 ”诸窑之冠”「 ”中国瓷皇”。 因柴荣在位仅五年,柴窑烧造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的传世品及窑址,成中国古陶瓷史上的「 ”千年之谜”,谚云柴窑「 ”片值千金”可谓价值连城。 为了揭开柴窑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证明柴窑的真实性,捍卫柴窑在五大名窑中的地位,陶瓷学者和藏家们苦苦追寻,从未停歇。 「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究竟是啥模样?它的窑址到底位于何处?它和铜川耀州窑有着怎样的关系?新时代,如何让文物「 ”活起来”,让文化「 ”火起来”? 五代天青釉高浮雕三朵牡丹双流壶 探微:何为「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 「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归田集》云:「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 ”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据记载,柴窑的半只盏在晚清民国时期在北京可换一座四合院。 相传周世宗在位时,窑匠向柴宗请示烧造瓷的器颜色,柴世宗答以「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天青色的精品。 走进西安柴窑博物馆,在时光流转中领略「 ”工匠之美”, 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的柴窑文化让人叹为观止,登峰造极、精美绝伦的柴窑瓷器让人啧啧称赞,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让人大饱眼福······ 「 ”明如镜” 西安柴窑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从收集的史料文献、碑刻记载、瓷片标本和完整器物等多方面讲解了柴窑瓷器的产地论证和柴窑的特色,印证柴窑「 ”出北地”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来宾破解柴窑「 ”千古之谜”。 为了让来宾领略柴窑瓷器的魅力,王学武取出一些收藏的瓷片标本让大家上手触摸,并不时的用手电照射瓷片,展示上面神奇的图案和透光现象,美丽的天青色和「 ”滋润细媚”令人拍案叫绝。 当用灯光贴在花瓣的背面,正面就会出现一轮「 ”明月”,四周是一片青天,晶莹剔透、釉面光滑,可以照进人影(古时特指铜镜),轻轻叩击它的盏壁,可以发出金属般的石磬声,悠扬悦耳、连绵不绝。 「 ”有外国专家说:‘不到西安柴窑博物馆,就不能说真正了解中国古陶瓷。”王学武说,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柴窑,将精品柴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展示好,让世界人民能真正领略‘中国瓷皇’之美。 据介绍,柴窑在铜川的观点已得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研究员和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认可。 在耿宝昌看来,破解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马未都在其作品《瓷之色》中说,「 ”近年来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终于趋向于真实。” 「 ”薄如纸” 揭秘:柴窑和耀州窑有啥关系? 明朝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记载了「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 「 ”北地”在哪里? 关于柴窑的窑址,学术界也有各种论述,有「 ”河南说”、「 ”景德镇说”、「 ”浙江说”等观点。 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院长、柴窑研究权威禚振西先生在《柴窑探微》中说,「 ”北地”是郡名,而非南北方俗称或习惯称呼,耀州在历史上确属北地郡,历史文献及《耀州志》有详述,并有大量碑刻、题记瓷证。 上世纪80年代,在铜川耀州窑遗址发掘中找到了五代时期的地层,出土有精美的天青釉瓷标本,还发现有「 ”官”字款和龙凤纹饰的瓷标本。发掘者提出,其晚期的淡天青釉瓷应是柴窑的淘汰品。 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禚振西大胆提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也就是铜川耀州窑遗址所在地,揭开了柴窑神秘的面纱,她认为「 ”耀州窑在五代首创天青釉色”,柴窑为耀州窑的前身。 2014年5月,被中外古陶瓷学界苦苦寻觅数十年之久的柴窑,经部分古陶瓷研究专家论证,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文献记载的柴窑器最为接近,换言之,柴窑的故乡就在铜川耀州窑。 五代时期耀州窑天青釉高浮雕剔刻双龙双凤壶、天青釉牡丹双流壶、中华天青第一杯等实物证明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真实存在和柴窑「 ”诸窑之冠”的精美绝伦。 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了柴窑出北地 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馆长李彦君在《柴窑与耀州》书中写到,柴窑是贡瓷,而非官窑,柴窑并非像人们像的那么神秘,只是后周耀州贡瓷中的精品瓷器。 在李彦君看来,柴窑主要以釉色见长,品种并非单一,而是包括耀州贡瓷中的几个品种的合称,其中包括白胎型、黑胎型、黄土足型和刻花型。 李彦君认为,耀州发展至后周,已达整个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期无论是胎质还是釉色质量都堪称耀州窑历史之最,正如《事物绀珠》所载;「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 ”五代耀州窑符合最初关于柴窑地点的文献记载地区,并且具有唯一性,耀州窑产品完全符合诸多文献记载的诸多特征,即主要有四种产品,五代耀州窑为后周质量最佳的官用瓷,也是全国最佳的瓷器产地之一。”李彦君表示。 国宝耀瓷珍品倒流壶 创新:如何弘扬柴窑文化,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 ”十里窑场不夜,精比琢玉耀州瓷。”铜川的耀瓷,是陕西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展示铜川新名片、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耀州窑创建于唐,鼎盛于宋,是中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和北方青瓷的代表,也是中国各大窑系中烧造历史最长的窑系,曾随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其中知名的北宋五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现作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被以国礼相赠印度总理莫迪。 忆往昔,「 ”丝路明珠”耀州窑演绎峥嵘岁月,看今朝,「 ”中国瓷皇”柴窑再现「 ”芳华”闪耀世界。 「 ”五代末的耀州窑就是柴窑,柴窑文化与耀州窑文化一脉相承,如何变耀州窑文化符号为经济符号,壮大陶瓷产业?”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建平介绍,近年来,铜川市委、市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陶瓷产业培育成铜川新的支柱产业。 2017年,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抢抓国家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 ”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 ”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为定位,建设「 ”耀瓷小镇”,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重振耀瓷雄风 打造丝路瓷都 耀瓷小镇规划建设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瓷韵公园、耀瓷坊等九个旅游板块,以及凤凰新城、东塬现代陶瓷产业园两个功能组团,面积28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88亿元。同时,规划建设占地33平方公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打造集耀瓷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文化交流、教学实习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去年,铜川市委、市 主办了「 ”历史的邀约·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在铜川耀瓷小镇开幕,10天19场活动,吸引游客19万人次 ,《我在耀瓷小镇等你》近日也荣获国家局公映许可证。 「 ”一带一路”,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 ”筑梦空间”,重振耀瓷雄风,打造「 ”丝路瓷都”, 让耀瓷文化在「 ”一带一路”闪耀。 经过千年传承发展,耀州窑形成了工艺瓷、日用瓷、建筑瓷、新型陶瓷等众多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陶瓷文化产业新城、水韵公园、瓷韵公园和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实现了从煤城到「 ”瓷”城的蝶变。 近日,从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传来好消息,铜川市人民 和陕西和谐集团成功签约,陕西和谐集团拟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耀州窑文化基地「 ”一河两岸”6平方公里的耀瓷小镇文旅项目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项目。 耀瓷坊 「 ”下一步,我们将在耀瓷小镇建设柴窑文化博物馆,今年10月份,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还将联袂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在耀瓷小镇召开第三届柴窑文化论坛,揭开柴窑「 ”千古之谜”,解析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国古陶瓷文化与耀州窑的发展和繁荣。”何建平说,努力把耀瓷小镇打造中国瓷文化高地和研学旅行新营地,让耀瓷在新时代焕发璀璨的光芒。 铜川市市长李智远表示,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要抢抓「 ”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把耀州窑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守正创新,推动耀州窑文化走出去,实现耀瓷文化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响耀州窑品牌,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把耀州窑文化符号打造为转型发展新名片。 从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到打造全域旅游「 ”铜川样板”,从曾经「 ”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构建「 ”全景铜川”,耀州窑千年不熄的窑火,在新时代将燃烧得愈加旺盛,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一河两岸崭新画卷正在铜川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张英杰)

清脆的缘分
悦耳的乌龟
2025-08-27 06:03:02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eg宋汝窑天青釉盘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eg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eg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eg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eg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