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有哪些值得观赏的亮点?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现在修复瓷器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别的瓷片沾合固定,然后上色补釉。不过这种情况以后会出现釉色变黄现象。
第二种,用瓷片沾合上色补釉以后,用金属线锔合,这种外观上不好看。(早期修补基本采用的办法)
第三种,用石膏修补,然后上色上釉,这种也会导致修补位置的变色。(博物馆通用的基本都这种)
第四种,用瓷片沾合上色补釉后,上高温炉烧制,这种不会变色,也持久,但有的由于瓷器本身问题导致烧制过程炸裂或者出现其它裂痕。
青州市博物馆展览
文心丹青——馆藏明清书画作品展
“文心丹青——馆藏明清书画作品展”共展出馆藏明清时期书画作品50余件,分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造化心源,山水觅踪迹;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时光流变,花鸟忆枯荣四个单元,涵盖了中国传统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各门类,从艺术化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青州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对外交流情况,为观众奉上一场丹青盛宴。
星火燎原——青州近现代革命历史厅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
青州,这个古老的地方,合着祖国的节拍,在中国的领导下,经历了风云变幻,迎来胜利的曙光。
时值中国建党100周年,青州市博物馆特别策划《星火燎原——青州近代革命历史展》,此展分为觉醒年代、奋起抗争、浴血奋战、走向光明四个单元。
该展览选用文物89件,尤其是展出了近年来新入藏的社会各界捐献的革命文物,展现青州在中国的领导下,历经风云变幻,迎来胜利曙光的历史。让观众在展览中回忆峥嵘岁月,重温历史,感悟初心……
龙兴寺佛教造像精品
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教造像,时间跨越北魏至北宋,长达500年。这批造像因数量多、品种全,雕刻精美、贴金彩绘鲜艳完好、跨越时间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佛教考古史上的奇迹”“改写东方艺术史及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朝佛教的历史、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龙兴寺佛教造像先后到国内外各地博物馆举办外展50余次,展出数量1300余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青州龙兴寺佛像成为中国文物对外三大专题展览(另外两个:西安兵马俑、四川三星堆青铜器)之一,作为“青州名片”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观众踊跃参观。
吉光片羽——馆藏瓷器及标本展
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从商代原始瓷器的古拙质朴到成熟瓷器的细腻精致,从青瓷的一枝独秀到不同瓷种的百花竞艳,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光彩深刻影响了世界瓷业的发展。青州市博物馆藏的古代瓷器,源流明确,各具特色。
在中国上千年的瓷器使用中,大量的民用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支离破碎地埋藏在地下。伴随着青州市博物馆对瓷片堆积坑发掘工作的进行,记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瓷片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完整瓷器与瓷片标本的同时展出更好的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的魅力,复原相关历史信息,可以让观众重新认知古瓷,也为文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青州历史(史前—1840)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大文豪苏辙的诗给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本厅通过展陈不同时期青州境内出土、传世的馆藏精品文物,展示青州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整个陈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八个部分:史前时期、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各部分根据展示需求,分为几个单元。力争把最新的青州历史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突出青州在山东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
此展览为常设展览,位于北厅一楼。
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展
“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展”国庆节开展。新展展出了2006年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质、铜质、铁质文物100余件,通过文物揭示了墓主人的地位和等级,同时也再现了西汉早期的物质文化生活。该展览在此次提升改造后,展线更加合理流畅,图文并茂,多件文物乃修复后首次展出,尤其是陶车马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威仪。
2006年6-8月,山东省考古所、潍坊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青州市谭坊镇香山北麓的香山汉墓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葬和周边进行了考古钻探。此次发掘共清理陶俑、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2000余件,因陶器、陶俑彩绘保存完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此后,在国家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极力呼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基地)、青州市博物馆联合制定文物保护方案。
石刻雕塑
在洪荒的远古,石头的碰撞迸发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束火花,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从那时起,“石”便成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历史发展的见证物。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众多的石刻雕塑文物。上迄两汉,下至明清。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画像石,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造型……勤劳聪慧的古代匠师们运用斧凿赋予一块块石材鲜活生命的同时,也真实记录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
石刻碑碣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碑碣文物,上迄南北朝,下至近代。其形式有题记、诗词、墓志、佛经、禁约、地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研究古青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