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碗心有乳凸是哪个朝代特征
青花碗心有乳凸是明初民窑的特征。明朝建立之初,景德镇遭受连年的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一些原来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间作坊。因此,洪武时期瓷器的制作大多沿袭元代末期旧制。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进步,这个时期在继承了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另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增进经济和贸易交流的同时,又从西洋带回许许多多的物资和各种原料,其中带回的苏泥勃青色料,为中国瓷制业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瓷器提供了原料基础。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有了非常快的发展。海外贸易在永乐朝的发展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大。明代废除元代的“匠户制,”改“编役”、“匠役”等制度,虽然,无偿征用熟练的制瓷工匠,增加了工匠的劳动,但也促进了民窑瓷器制作吸收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使民窑瓷器制作得到了提高,从而调动了工匠们的积极性。因此,宣德时期的民窑产品比前朝从质量到数量都有较大提高。青花瓷器的工艺,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因此,可从胎釉、造型、青花料、纹饰等几个方面探讨和鉴定明早期各时期民窑青花瓷器。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敦厚饱满,器型大多显得较厚重。常见的有碗、高足碗、盘、梅瓶、玉壶春瓶、执壶、荷叶盖罐(图1)、军持等。宋、元时期常见的折腰盘,洪武前期盘腹较深,介乎盘碗之间。折腰部位折弯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时的折腰盘部分采用叠烧法,盘心有环形涩圈。洪武后期折腰盘的腹部逐渐发展变浅。玉壶春瓶颈与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饱满,圈足扩大,荷叶盖罐口外撇,罐肩丰圆,器足外撇。
大家好,我是荻溪谈瓷,谢谢大家的阅读。
因为建文在位时间短(1399-1402年),我把洪武、建文放在一起讲。内容比较多,每天说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年),到现在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窑纪年款瓷器实物。
由于这一时期完整器物很少,过去有人断言,“洪武无瓷器”。但后来在江西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民窑青白釉罐,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元末和洪武时期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说到明初瓷器,不得不提它的渊源——元末瓷器。
过去人们笼统的认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以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了许多精巧细致之物,尤其是青花瓷和釉里红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实物足以证明,元瓷并非都是“粗大笨重”,这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用绝对,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事物。精致细腻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期并存,包括现在也这样,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
至于元青花和釉里红何时烧造成功,现在一般认为是中期。实物证明,元青花和釉里红在初期烧造技术并不好,呈色不纯,多为灰色或黑色。而到了元末,由于经济衰退,生产技术低下,粗制滥造,又再次出现灰暗色调。
洪武瓷器刚好处在元、明交替之际,再分期断代时,要同时兼顾元、明两个时期的特征,承上启下的分析判定,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洪武瓷器特征:
洪武瓷瓷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民窑更加明显。例如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瓷器,从而展现出明瓷的新风貌。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官窑瓷化程度较高,所以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现象,胎体断面呈土,但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代,明代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过厚润的青白釉汁,釉面显示出和明代其他时期更加深的青灰或灰白色。官窑釉面也为青白色,较民窑百润肥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下期接下去讲洪武瓷器的纹饰和底足特征,敬请期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