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瓷碎了还很值钱?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明晚期珐华器盖残片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中产生的大量瓷片,皇家有专门负责此项瓷器烧制的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而且在制作时不计成本,精工创新。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明宣德仿龙泉窑青釉碟残片
古瓷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出土的古瓷片依然是考古工作者进行断代的最好标尺。另外,部分具有唯一性的古瓷片,还填补了科学空白。通过研究分析,古瓷片还对探寻人类的历史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古瓷片也是藏家学习瓷器鉴定相关知识的最好材料。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
抛开这些就说一点,也是值得收藏的,那就是美啊,残缺之美也是一种美。
明嘉靖素胎六边梨形执壶残件
收藏古瓷片要有所选择。民国以前的瓷片,由于时间较近,存世量比较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大。明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古瓷片因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则皆可列入收藏范围。从年代上看,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片的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有名头作品的古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碗、盘、碟之类生活器;带口沿和底足的,所含的信息量大,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百家号《收藏家眼中的维纳斯―残片之美》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想和前辈们交流一下,我所知的古瓷片的价值:
1:部分图案较完整的古瓷片是会讲故事的,述说着那个年代的人文风貌、生活百态、国民实力、匠人之心等等。
2:古瓷片,对于中国的考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地层的时候可以根据出土的古瓷片判断某座城市的初始时间和当地在某个朝代某些年份当时百姓的生活品质状况、国力情况等等。
3:根据古瓷片的年代、完整程度,存世量、窑的等级、工艺的程度、釉料的选择、胎体的选择等等来判断其价值!
4:古瓷片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肯定是比完整瓷片便宜很多,也满足了很多爱瓷人对各朝代各种品相瓷器收藏。
5:近些年国内市场有一批专门炒古瓷片的群体,使得古瓷片的价格抬高了
古瓷老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周边所处的环境发生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古瓷特有的共性--具有老光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造假者做出的新仿瓷器具有形像而神不像的特征。
所谓神不像指的是古瓷老化的老光造不出的;所谓形像是指造假者根据馆藏品或者收藏家手中老瓷的器型、纹饰、圈足和留款等等仿造出“一样”的瓷器,现代的激光模子很简单的就可以仿造出来,再经过做旧处理拿到市场上买卖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而另外一些伪专家和学者就把老瓷身上的个性--各个朝代老瓷身上的器型、纹饰、圈足等等收集整理出来编著出版成书籍,美其名曰“古瓷鉴定”。殊不知他们犯了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错误,到头来本末倒置误导了收藏届的大众们,那些书籍只有参考价值不能成为鉴定古瓷的依据,只能称之为“古瓷的纹饰、器型和圈足鉴赏”。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所有的古瓷都是手工制作的并且是每个制造师傅的心中所想,就算是按照皇帝的喜好来制作同样的器型和纹饰,每个师傅的手法不一样做出来的老瓷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就像万物中没有一模一样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完全相同的古瓷,这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专家和学者的书籍误导我们,唐朝老瓷都是这样的纹饰,宋朝老瓷都是这样的器型,清朝老瓷都是这样的圈足等等,教我们按照书中所写的具有相同纹饰、器型和圈足的新仿瓷器来买东西,买回来的全是赝品,岂不是助纣为虐?纹饰、器型、圈足等等是某一个朝代的特征,并不是老瓷身上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是老瓷与周边环境经过不断的运动形成氧化的老光,这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去对比鉴定老光,每件古瓷身上都有老光,这个是所有古瓷身上的共性特征,抓住古瓷老光特征就抓住了鉴定古瓷的老化的方法。老光看一点反射光是聚光的、坚挺的、油润的和有厚度感;新光看一点反射光是散的、干的和薄的。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彩料的新老局部对比图,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相互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