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青花瓷
1、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61-62]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瓷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瓷(11张)2、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63-72]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故宫藏清雍正、清乾隆青花瓷故宫藏清雍正、清乾隆青花瓷(18张)3、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73-89]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故宫藏清嘉庆至宣统年间青花瓷故宫藏清嘉庆至宣统年间青花瓷(20张)4、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90-106]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5、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6、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相关链接:清宣统青花瓷
官窑,提起这个词汇,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那美丽的瓷器,因为瓷器的烧制是由官监民烧而来进贡统治者的,所以在挑选瓷器方面特别重视,因此官窑就是这么由来的,每一个官窑都是极其美观,那么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官窑的特点呢,今天小兔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官窑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那么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呢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瓷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那么说道官窑,大家都会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它们各个都是极其美观而且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瓷器虽然珍贵,小兔还是要建议大家,有些收藏者不懂得对于瓷器的保养,但是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保养得当,尽享收藏所带来的乐趣。希望这篇官窑瓷器的特点的相关文章,能给予大家在官窑方面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清朝瓷器特点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要说洋觅上的民窑青花瓷如何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今天笔者就就这洋觅上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水平较好,胎釉联络细密,大都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芒度不强,个体釉面有缩釉,大部门有酱口,同时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轻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颠末工匠细心修琢后,还呈现有泥鳅背征象,较滑润,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底
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2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国产浙料绘制,约略有翠绿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不变,少数趋于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恍惚征象。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
3
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为主,陈列器为辅,形象着重于适用性,根基是接连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朴之遗风。
清初青花花卉纹花觚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4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纹饰简朴天然,绘画一反曩昔单线平涂的要领,而是用多线平涂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犷豪宕,同时纹饰题材富厚,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川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峻绮丽,健壮有力,有腾云跨风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路,相映成趣,并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清康熙青花博古图直颈瓶(一对)
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窑青花
1、嘉道时代瓷器胎骨与乾隆对照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详尽,便是过于粗拙,偶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细的“海浪釉”征象,从侧面视之尤为较着。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默示,但主流仍旧以不变的贞洁蓝色居多,色调岑寂不飘浮,纹饰清楚,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
3、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4、嘉庆青花色调较不变,但因为当局的不存眷瓷器烧制呈现势衰征象,器物上的青花惨淡飘浮的征象,并且青花品种镌汰,质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晕散征象。
清道光粉彩丽景雁来红盖罐
5、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真不异,蓝色不甚鲜明,无凝集雀斑和晕散征象,有飘浮感。
6、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近似,呈现画面条理少,画意机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7、雍正、乾隆时代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廉洁”和“后来居上”的代表意义,嘉、道往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清乾隆绿地粉彩花卉纹海棠式盘
清代晚期青花
用料
咸丰时代典范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还授与了入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鲜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时代的国产青料授与的是浙料,平易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统时代授与国产青料,平易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色彩翠绿鲜艳。
清咸丰青花八宝纹花盆局部
清同治青花
清光绪青花
清宣统青花
图纹、工艺
咸丰时代青花瓷所绘人物造型具有“鹰钩鼻”的特点,纹饰机械,缺乏朝气,工艺方面,瓷器胎体比前朝时代的厚重,胎质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征。
清咸丰青花外庭院课子纹内岁寒三友纹盘
同治时代青花瓷图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颜色,官窑多授与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禄寿喜做首要装饰,平易近窑图纹内容则乱七八糟,且绘画能力粗陋,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清同治青花福禄寿双耳瓶(一对)
光绪时代青花瓷拥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图案纹饰,笔法过细拘谨,在工艺方面临比咸丰、同治具有较着改造,胎质严密结实,对照清朝前期,仍旧较着松软,此中平易近窑产青花胎质越发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闪青,瓷器瓶颈部位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耳。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宣统时代青花瓷图纹多以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为首要装饰,工艺方面行使机器制瓷妙技,器形规整,胎质高度瓷化,胎体轻佻,胎釉更显玻璃光芒,敲击发出响亮似金属声音,平易近窑产瓷器未受影响。
1、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2、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3、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4、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扩展资料珍贵:12万件清代瓷器登陆黄埔港
2018年12月13日,在黄埔港一隅,6个堆放在岸边的白色集装箱引人注意。随着集装箱门被缓缓拉开,清朝“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古瓷器,历经196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过去3年时间里,为了促成这批清代德化古瓷器回到故里,中国企业家郑长来和其团队经过多轮洽谈磋商,最终成功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购入,经过1个月运输到达黄埔港。
据悉,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福建德化生产的专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居多,瓷器上的纹饰多为富有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
其中,更有不少瓷器属于典型的德化青花瓷种类,包括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和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