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和紫陶的区别是什么?
1、材料不同
宜兴是石质砂料,收缩率不到百分之十且粘性不好;紫陶为粘土原料,收缩率百分之二十且粘性好。
2、制作工艺不同
宜兴紫砂壶多为机压;紫陶壶多为手工拉坯。
3、装饰工艺不同
宜兴紫砂壶多为阳刻;紫陶则是阴刻彩填。
4、打磨工艺不同
宜兴紫砂壶不须打磨抛光;紫陶则无釉打磨、抛光。
紫陶因材料和工艺的因素,在形的把握上,盖的精密度上都不差于宜兴紫砂壶。当然也有人的因素。紫陶自身的优势在装饰与色彩。在装饰上紫陶更能表现中国书画的神韵,宜兴紫砂陶不及也。紫陶成色古拙多变,每一件都无雷同。宜兴紫砂陶则是千陶一面,而且化工壶居多。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周伯高着。
2《阳羡茗壶图谱》 明周嘉胄着。
3《阳羡名陶说》 清干隆间张●堂着。
4《阳羡名陶录》 清吴槎客着。
5《壶史》 清嘉庆年间朱石梅着。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 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2成熟期
紫砂壶艺流传至时大彬时,由于壶艺发展趋于完整,可称为紫砂之成熟期。而紫砂史目前之真正可考据的时期,也只有从时大彬开始,这可由一九六八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的六方大彬壶上看出端倪,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卷一方,注明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墓葬。从这件出土的时大彬壶上,可看出此时的制作技法和工具的使用,已经非常精练。
此时也有一些名家有精彩之作,且传世于今的如∶陈子畦、惠孟臣、陈用卿等人。
之后明灭清兴,战乱的关系,紫砂业由兴而衰,再复业时,由于民间尚不富裕,个人名家昂贵之作,尚未复苏,起初多是民间拙朴之作,故少见个人落款,工艺较为粗糙。直至雍干时期才渐有名家之作,如华凤翔、邵元祥、王南林……等一代名匠。
清干隆时,壶艺的技法、形式趋向华丽完美,所以制壶多用模具辅助,以求外表工整,直到嘉庆年间陈曼生与陶工杨彭年再创紫砂壶艺的另一高峰期,他们回复捏造古法,创意天成,并将书画、金石与紫砂陶艺文化相结合,是紫砂壶艺的辉煌时代。
咸丰时,太平天国之乱致使百业不兴,紫砂业又再一次的衰退。同光时期才慢慢恢复,直到民国初年,紫砂壶艺又推演到高峰期,名家辈出,壶艺兴盛。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紫砂业再次停工,一九五五年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合作社,在顾景舟等人的带领下,紫砂陶艺才迈向新的纪元,
历代紫砂胎土之特色
紫砂的矿土,以深层矿土的质地较优,取得不易,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矿坑中工作,把紫砂矿土开采出来,故有「吃得阳间饭,却作阴间事」之说。经过加工的程序——选料、摊晒、捣碎、过筛、加水调和、锤炼的过程后,将泥料放置地窖阴湿处陈腐备用,称为「养土」。从明清至今,紫砂品的生产者仍存在着「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这也是各家成品形成特色的原因之一。
紫砂从明朝开始至今,经历了数百年,这期间做出了无数的紫砂品,所用的土是一山之矿层开采尽了,又转他山之矿层开采。矿山不同,自然土质就会有不同之处,加上入窑配火,火候控制的效果,使我们在赏鉴紫砂时,有了可供评判的依据,时代的特色完整且清晰的展现在紫砂品的胎土上。
1 明末清初
约公元一五○六年~一七九五年。这一段时间中,尤其以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最为兴盛,名家辈出,如∶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等,开创出紫砂艺术中辉煌的一页。在这段时间中,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所以制成的紫砂品,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可看见其中颗粒组合的结构,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之颗粒,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呈偏红之浓紫色,底槽泥成分者,呈淡墨之黑紫色,本山绿泥多者,呈偏黄之古金色。若是掺钢砂之成品,底泥之特色仍在。现在常见一些粗砂之壶,被认为是明代之壶,造成明代之紫砂就是带有粗砂之紫砂的错误观念,这是一个大笑话。这种外表砂质突出之壶,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粗砂之土坯在未入窑烧制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突显粗砂之表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并非是明代之紫砂壶。事实上明代之紫砂,由于矿土质优,窑火克谐,烧制时表面砂质熔化,故能在出窑后,表现出胎骨泥质细致莹洁之感。
传世之明代壶,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其它如红泥、白泥、黄泥,书上记载是有,但是传世至今者,尚未见过,故不能定论。
陈鸣远相传为康雍时之人,在紫砂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出土一件落款为陈鸣远的朱泥残壶上,仍可清楚的看出此壶的胎骨坚硬。透明光和不炫之质感,壶上纪年为雍正四年,由此可见清初之紫砂盛世,应为康雍之时,做法仍承接明时之风。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无光泽,一旦以茶养之,必然变化迅速,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2 清中
约公元一七九六年~一八六一年,雍干之时,由于窑火已逊,故胎骨虽硬,温润透明之感已较明末清初时逊色,正因时质粗、色枯不润泽,常上釉于表面加以装饰,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颗粒组合结构已略作改变,其中含有的及草绿色颗粒较明末少,红褐色颗粒较粗。干隆时期的紫砂,表面均含有之光,早期砂质较粗,晚期土质逐渐转为细腻,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故养成不易,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
嘉道之时之紫砂,色泽调配较多,无论泥色为黄、褐、紫,其中均夹杂大量之黄颗粒,故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和透明感略逊明末之紫砂。
3 清末
约公元一八六二~一九一一年。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更趋向多元化,紫泥加上氧化锰,调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时才开始有的,初期的黑泥色墨黑,常有似铁锈之结晶。白泥之传世品,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时稀有之物。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时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时差。
4 民初
约公元一九一一~一九三八年,民初之时,以二○至三○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之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旧之紫砂品。此时紫泥的胎土,若为名工所做,则泥质优,养之变化快,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一般普通之壶,则色泽枯燥未脱砂土之气,需养时日久,方可展现出润泽的质感。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暗红,不若前时之鲜艳。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夹杂大量的黄粒子与少许赭色和淡墨色颗粒,比清中前的段泥土胎中的颗粒小,且胎骨不如那时的坚实。
5 现代
是指一九五五年之后,紫砂业经历战乱与萧条后,重新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起至现在。这其中又有几个分野,一九五八年生产合作社改为紫砂厂,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生产的紫砂品仍秉持传统之法锤炼,初为干涩之质,经以茶养之,现出的质感,却有如膏脂般之细腻。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是文革时期,紫砂产量减少,以生产啤酒杯为主;此时李昌鸿曾创作农家壶,极受欢迎。为适应潮流,款落壶名却不落个人的名字,但常见1、2等数字代表工号,文革之后落款才开始有个人的名字。这段期间生产的壶,统称「文革壶」。此时之土胎,初时干涩,养成费时,但养成时之质感,温润光和,甚为迷人。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有些壶内的滤嘴,做成「蜂巢」状,称为「蜂巢壶」,大部分之紫砂与红紫砂,其中隐含的黄颗粒多,养成速度快,晶亮透明,堪称绝品。约从八○年代至八五年,此时紫砂与红紫砂胎土中除了少量的黄颗粒外,还夹杂了大量的黑细沙般的粒子;红泥初时为粉胎状,养成后有膏冻状般质感。八五年后紫砂较黑,养之变成浓葡萄紫色;红土则粒子粗,养成不易。
紫砂艺术的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
(一)时代的风格
从明代至今,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制作的工具、步骤、形成之法皆不相同。例如∶明末清初之壶多采用捏坯车胎之法,是先以手捏成壶形坯胎,置于干后,将坯胎放在车盘上,旋转车盘以刀按坯胎,即能车成圆形,再另接壶嘴与壶把。此种做法,在捏坯和接驳壶嘴与把时,需用手指累按手捏,所以壶体上隐约可见指纹与较粗的竹刀之痕,这个时期的壶,由于工具的关系,多无局部的精细加工,壶身里面片接之痕,壶嘴与把的泥接之痕明显。壶嘴与把多为手捏泥修成形,故弯折处,多有细小折纹。壶盖多用手捏,故常见圆形壶钮与盖形,并不是规律工整的。偶见精工之佳作,多为名气响亮者所做,如时大彬、陈子畦、徐友泉……等。精制紫砂壶时,即使用沾水之毛笔,将捏坯时的手纹及车胎的刀痕抹平,但是紫砂品的表面,经高温窑火烧熔,微有涨缩后再结成之表面,原有的指螺纹与刀痕仍隐约可细细地辨认。
清干隆时,开始有模印车胎手制成的壶,那是以泥片放入模型内,规筑成形,干后再车胎表面,使之平整光滑的方法。起初只有壶身采取模印,壶嘴与把仍是手捏成形,后又发展至壶嘴与把皆以模具印出,再接驳一起成形。此法做出的紫砂壶,外形规整,不歪不倚,看似精美,却较难发挥作者制壶时的灵动性,且模印车胎法较为简易,一般人工都可上手,适合大量制造,反而捏坯之法已少见。
直到清嘉庆时杨彭年善制紫砂壶,才又重拾捏坯车胎之法。此法做成之壶,看似不甚工整,却浑然有致,线条起伏自然,能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技艺与灌注其形体之精神。所以后代之名家,如申锡、黄玉麟……等,皆受其影响,采用此古法。
现代紫砂壶之做法,圆器多采用「打身筒」之法,是在转盘上,把泥片圈接成筒状,用工具把泥筒均匀拍打成圆形的壶身,然后接壶颈、脚、把、嘴等部分,另做壶盖即成。方器则采用「镶身筒」之法,是按设计的形,先做好样板,依照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好的泥片镶接好,配制壶盖即成。「镶身筒」法,事实上不是现代的做法,而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遵循古法。一九六八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的一件「六方大彬壶」,其时代是明万历四十四年。这把壶的做法,是裁泥片镶接而成,壶嘴、把是用手搓捏塑加工,足以证明今日正统的紫砂成型法是沿袭传统而来的。
除了可从做工成型的工具、步骤上,推论其时代外,还可从紫砂壶的线条、造型结构上,看出同一时代作品的相似处。如明代的紫砂壶,壶风多优雅婉约,文人气息重,造型多素雅少华丽。从壶身的曲线到壶把与壶嘴的呼应,柔美为上,不愠不火,可取时大彬、惠孟臣、陈用卿等名家的作品为代表。他们承受宋明瓷器的一些影响,在明时的紫砂器上,可常见与宋明时期瓷壶的线条颇为接近,雍干时期的瓷器和紫砂器的线条也非常神似,由此可见,艺术的线条,是随时代的演变渐进而变的,而它们又可互相的影响与模仿,使我们在鉴赏时,对于时代的感觉,能了然于胸。
清干隆时,国富民乐,社会安定。当时的紫砂壶,多有华丽的装饰,造型偏重高贵富丽。它们的气韵开朗,秀丽温润,大多给予人们有亲切愉悦之感。嘉道年间,文风又盛,文人致力参与紫砂壶艺者,首推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他公暇之余,设计新壶式,手绘十八壶式,由中兴时大彬绝技的杨彭年制作。此时的壶风,形式儒雅,线条自然,不夸张低俗,壶身上常有书画壶铭,更加强了精练文化艺术气息。同光时期,经历战乱后,社会由动荡不安中,逐渐安定下来,此时壶风趋向,多为重实用,外形简单朴素为主,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纯朴憨厚踏实的农民风格,流露在当时多数的紫砂壶上。民国初年,上海一些壶商,到宜兴订制壶坯,并随店主的意思,设计或自行刻上壶铭之书画,所以常见一些事实上不属于正统金石习惯的铭刻方式。这个时期,上海古董商甚至请一些紫砂艺人,如蒋燕亭、王寅春、顾景舟……等,根据古文记载的壶式,加上自己的设计,做出一些假古壶,谋取厚利。此时的壶风,多有矫情的意味,好似明明是惟利短视的世俗份子,却又附庸风雅故做文采翩翩之君子。壶的形式,多沿袭前人旧作,可是做法上手捏成形者少,半模半工者多,名家与商品壶之间质与工的差异甚远。
(二)个人的风格
现代宜兴的紫砂壶,由于工具与窑炉进步,制作的式样,何只千百种,但能遵循古法,如杨彭年般的手捏绝技制壶者,已经很少了。
紫砂艺人所使用的紫砂泥,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练土调配的秘方,是各有心法,所以他们用的紫砂泥,严格区分,还是会略有不同处。紫砂壶成型的方法,虽然随着时代演变,而成型的线条,却有如写字的笔迹,成为一种习惯。如同一人做的紫砂壶,连续拿出三个不同的造型做个比较,很容易发现壶肩的转折,壶嘴延伸的曲度,壶把圈的角度,都是非常接近的。壶身的装饰习惯,更是难以改变。紫砂艺人的人文修养与个性,也会融合于他的紫砂作品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
地板的图案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装饰,宜人自然的景观地砖有时候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可以让地板的图案与景色融为一体,为景色加分。相信说道这里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地砖的图案,他们性状、颜色、大小都一。那么,景观地砖尺寸规格是有什么规定呢景观地砖常用材料有哪些,他们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小编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景观地砖尺寸规格
一、光面烧结景观砖规格
长宽:200100、230115、100100、115115、150150、200200、230230、300150、20050等,以上规格的厚度都可以做成40、50、60mm的,甚至是70mm的。
长宽为300300、400200的,因受设备生产台面所限,是机器所能生产的最大规格;一般厚度为50、60mm的。有时遇到客户需要40mm厚的,厂家能够生产,但生产率不高破损率很大,特别是风险较大,因为这砖都是立在窑车上进入隧道窑里烧制的,40mm的立着放稳定度很差,容易造成坍塌事故,一旦发生损失很大,而且耽误生产。
植(嵌)草砖也属于光面砖的范畴,有井字型、口字型等,一般规格为25019050/60/70、25025050/60/70mm等。
二、毛面烧结景观砖
由于设计和使用习惯的不同,南方用毛面砖较多,而北方相对用的就少一点,因此在规格上就显得简单一些,常用规格有:
20010025/40/50、23011525/40/50、2005040/50、11511540/50
其中25mm厚的是劈开砖,先烧制出50mm厚的砖,再人工一劈二即可。
三、仿毛面烧结景观砖
这种砖表面有美丽的花纹,兼具光面的性能和毛面的效果,但现实中用的很少,除非设计师专门要求,每年中偶尔有一两家客户选用,所以目前的常用规格为20010050的。用量少,能够生产的厂家更少,但仿毛面砖让人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随着设计师思路和视野的拓展,烧结景观砖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规格型号,只不过就是加工模具需要更换罢了,这就增加了加工新模具的费用,但这丝毫不影响烧结景观砖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圆形、三角形、异型等规格型号异彩纷呈,烧结景观砖一定会由一朵奇葩成长为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景观地砖常用材料
1、广场砖
属于耐磨砖的一种。主要用于广场、行道等大面积范围的地方。其砖体色彩简单,砖面体积小,多采用凹凸面的形式。具有防滑、耐磨、修补方便的特点
2、陶土砖
其实是粘土砖的一种,是产品不断优化及传统技艺不断延伸的产物。陶土砖通常采用优质粘土甚至紫砂陶土高温烧制而成,较传统红砖(粘土砖)而言,陶土砖质感更细腻、色泽更均匀,线条流畅、能耐高温高寒、耐腐蚀,,返璞归真,永不褪色,不仅具有自然美,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感。是广场、庭园、街道及休闲场所等非常理想的硬质地面铺设材料。
3、锈石
花岗岩的一种。
锈石可用做磨光板,火烧板,薄板,台面板,环境石,地铺石,路延石,小方块,墙壁石,石制家具,石雕等。
以上我们介绍了景观地砖尺寸规格,我们知道了不同材料的地砖所要求的尺寸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各种材质的属性不同,承受也不同,所以所规定的尺寸也不同。小编还介绍了三种景观地砖常用材料,分别是广场砖、陶土砖、锈石,他们由于色泽、属性不同,所以分别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可精致可简单。也不能说哪种材料好,应该根据需要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地砖。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