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瓷哪几种化学元素含量比较大?
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的,不过钧瓷确实非常珍贵,他是我国五大名窑之一,作为官僚,他本身的价值就比民谣要高,做工也更精细,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更高。均瑶得名于宋徽宗时期在钧台附近设置了官窑,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发现钧窑的烧造历史从晚唐时期就开始了,到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其时间跨度长达700余年。
虽然烧制钧瓷的历史非常漫长,但如今能够留下来的品相完好的钧瓷却少之又少。也正是由于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它的价值也就成分上涨。另一方面在早期由于是给皇家进贡的瓷器,所以在工艺上是精益求精,据说每年只能够得到36件完整的钧瓷上品,且严禁流入民间。而钧瓷价值之所以那么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观赏美完全来源于窑变。
窑变是指在烧制瓷器的过程当中,会在其表面出现各种钧釉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色彩纹路,甚至是一些图案。这种靠天吃饭的艺术,自然也就无可替代,绝无仅有。很大程度上它的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力不可违,这也造就了他的巨大艺术价值。俗话说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也就是说的这一点。因为窑变是无法预测的。
到了宋代,人们能够掌握窑变的一些规律了,通过釉色原料的配比以及温度环境实现了釉面、色彩纹路和图案的一些控制。许多烧制出来的瓷器都是美妙绝伦的,而后来清军败北,八国联军进京,导致许多国宝级的军瓷流落海外,更大一部分的被侵略者破坏得以幸存的钧瓷少之又少,更别说是那些精美上品了。再后来由于拍卖界的一些哄抬和炒作,使得这种瓷器变得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