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漫游博物馆之观复博物馆(二)

苗条的奇迹
无私的战斗机
2023-04-29 16:03:01

漫游博物馆之观复博物馆(二)

最佳答案
威武的水蜜桃
忧伤的招牌
2025-09-03 16:56:19

图文|大宝 上一篇用很大篇幅讲观复的室外环境和观复猫,却几乎未提馆藏文物。因为这样才符合很多游客参观观复的实际体验。游客入馆,先小憩一下,看看猫,再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赏文物,这样让参观博物馆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经历,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博物馆的展陈总共五个部分,分别为:瓷器、家具、工艺美术、门窗和油画。馆内只允许用手机拍照,所以照片远不足以表现文物的精美,欣赏文物,还是应该用眼欣赏实物。家具、门窗和油画均为裸展,游客除了不能触摸,可近距离无遮挡地欣赏文物。 进展厅,第一件展品是一件可爱的铜鸭形水呈。四周散落众多珠宝,仿佛暗示馆内文物的琳琅满目。门厅内的掐丝画珐琅《朝元图》,异常华美。我们先参观瓷器馆。入瓷器馆,有两个展柜陈列了十余件古瓷,从唐代的绞胎纹,到宋代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直至明清青花与彩瓷。都是小巧精美之物,大致反映瓷器馆的收藏。 瓷器的发展,总的来说,唐宋时期以单色釉瓷器为主,大致呈“南青北白”的分布。即南方瓷窑,多出产青釉瓷器,北方多出产白釉瓷器。瓷器馆大致按时间顺序展陈,从唐朝至晚清,精品众多,堪称一部赏心悦目的艺术史。长沙窑瓷器,算是最早出现彩绘图案的瓷器,虽然图案大多简单而抽象。磁州窑瓷器,白底上绘有黑色的图案,线条大气简练。钧窑。钧窑瓷器的魅力,在于“窑变”,即烧制过程中,部分色釉会变成红色,形成青红交织之态,而变红的过程有较大的随机性,每一件钧窑窑变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南宋官窑的琮型瓷器。南宋初年,朝廷刚刚落脚杭州,条件艰苦,然而为了强调其正当性,祭祀典礼仍不可少,所以便用瓷礼器取代费时费工的玉器和铜器。这件梅瓶上的螺旋纹路十分有趣。元青花。元代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花瓷。青花所用的钴蓝颜料,色泽鲜亮,而且可以像水墨一样呈现出深浅变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从此瓷器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元青花明青花 甜白釉僧帽壶明清以来,瓷器的色彩愈加丰富,甜白釉,黄釉,红釉,蓝釉;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琳琅满目,制瓷工艺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我们称此为“鸡尾酒瓶”。黄釉菊瓣盘这件瓷盘上绘有金鱼和水藻,当其中注上水,水波荡漾之下,金鱼好似在水藻间嬉游。这只花瓶上有数十只蝴蝶,形态各异,十分可爱。这个花瓶,四面花卉图案各异,一只花瓶,浓缩四季。这只花瓶上的色斑十分独特,人称“桃花洞”,不知有何含义。馆内有免费wifi,关注其官方微信号,再输入展品编号,就能看到详细文物介绍。 然后是家具馆。这里堪称北京最好的古典家具陈列。仔细看看,可对明清两代家具材质、样式、风格、装饰手法等明晰的认识。删除 (选填) 描述 这件挂屏上有于敏中书御制诗,似是清内府之物。这是家具馆最华丽的空间。从后往前,有紫檀剔红屏风,宝座,景泰蓝佛塔,圆凳和一对檀香木七层佛塔。

最新回答
能干的小白菜
友好的短靴
2025-09-03 16:56:19

1、汝窑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 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2、官窑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3、哥窑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5、钧窑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6、景德镇窑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7、耀州窑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8、磁州窑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冷傲的酒窝
危机的爆米花
2025-09-03 16:56:19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