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钧瓷、官窑等都有哪些特色?
中国最早的官窑,宋代官窑、元代枢府窑、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都是历代著名的官窑。宋代“官窑”号称“五大名窑”之一,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宋室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窑,先置修内司官窑,后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迄今尚未发现,现已确认的只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专烧青瓷。
钧瓷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哥窑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定窑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
汝瓷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盛于宋,终于明。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
钧瓷产地是河南省禹州市。
钧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而闻名。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和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钧瓷名镇神垕位于禹州西南部,有优越的生产钧瓷的条件。
钧瓷的特点:
钧瓷的特点是形式古朴典雅、色彩五彩缤纷和美学艺术魅力极高等特点。
1、宋代钧瓷多食上层社会在用。
2、明代钧瓷特征∶明代钧瓷很少见,但它的存在,那种老道精湛的技艺。
3、明钧瓷其胎土为灰、褐黑色,极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