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为灰陶,主要用途是煮食器,其三足硕大空心,接触火力面广,热效率高。至三代青铜器出现时,民间仍以鬲作为煮食器,而青铜鬲则作为主要的祭祀礼器存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在龙泉窑烧造史上,鬲式炉占有重要的位置。龙泉鬲炉从南宋中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到元中晚期,延绵不绝。相对于同时期其它窑口的鬲炉来说,龙泉窑鬲炉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审美价值上均高一筹! 南宋与金隔江而治153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宋代诗词、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陶瓷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谓名品迭出。有着极高艺术造诣的南宋帝王和文人墨客对瓷器的文化内涵及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龙泉窑作为南宋规模最大、工艺水品最高、文化形式最丰富的窑口,自然最受权贵阶层的重视。宋代尚古,礼器作为陶瓷形制的最高形式在龙泉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拓展,鬲、觚、琮、戟、鼎、簋、壶、匜、尊等在龙泉窑都有烧制,毫不夸张地说,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产品最齐全的窑口。 在龙泉窑烧制的各种礼器中,鬲的烧制量最大、工艺最精,受到历朝历代收藏者的青睐,成为南宋龙泉窑礼器的象征。 南宋龙泉窑鬲炉的起源及历史文化内涵,在诸多书籍、刊物、杂志、网文均有详尽介绍,这些推介一方面使得收藏者对鬲炉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市场上鬲炉仿品的生产,收藏者很容易中招。收藏之乐,首在求真。试想,一件赝品拿在手上,来谈文化、说历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不贻笑大方? 对于收藏者而言,付出的是经济和精神双重代价的。为帮助大家辩伪识真,提高眼力,于此文中略去文化历史、艺术感染、美学用途之类辞藻、 真伪鉴别之基础准确,分辩龙泉各窑口产品,特别是溪口窑与大窑的区别。 南宋龙泉窑的主力窑口分别为大窑、溪口、金村、湖山四处窑群。 先来分析金村窑。金村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分别以越窑、耀州窑、婺州窑为模仿对象烧制瓷器,至两宋之际形成龙泉窑中独特的文化及工艺,其薄釉类产品一直烧制到元早期。金村窑烧制的炉类产品多仿青铜供器,基本不烧非鼎式礼器,鼎式炉类是金村窑供器的代表,而鬲炉则不曾烧制。考察金村窑的出土及窑址,没有发现鬲炉的烧制记录。 因此,鬲炉的烧制,只归结为三个窑口:大窑、溪口、湖山。 在南宋早期,无论溪口及大窑均不烧制鬲炉,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只能在大窑的叶坞底、岙底一带。这个时期,朝廷曾在这里烧制过一些黑胎、灰白胎类瓷器,并引入了汝窑的釉素烧工艺,开始出现礼器,釉面形式有开片与不开片二种。 关于这个时期的鬲炉,我们大可不必考量过多,一是产量极少,二是极少有出土完整器。所以,龙泉窑鬲炉出现的准确时期应该在南宋早期偏晚。对于一般藏家来说,比汝窑量还少的东西,知道有这个烧制历史即可,因此我们不作深入探讨。 如果把现在的工业30转型为40来作比喻的话,南宋釉素烧及素面简约审美的内涵转变就是同样的道理。在南宋中晚期,这种实质性的转变达到了 。厚釉、简约的审美形态下,开始大量出现礼器的烧制,这当中鬲炉烧制量是最大的。不同窑口、甚至同窑口不同窑头都有不同的烧制工艺,这就为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排除金村窑后,我们就各个窑口及窑头烧制鬲炉作细致的分析及对比。 大窑烧制鬲炉之风格及特点: 一是以枫洞岩为中心的岙底-垟岙头; 二是叶坞底-湖山(早期)。 (1)岙底和垟岙头两窑头距离很近,产品风格也较为接近,这里归为一种。枫垟风格鬲炉产量高,特别是岙底,普及性较强。外形尺寸跨度较大,最小的只有6cm,最大的可达19cm之上。釉色所呈带有偏绿的粉青为主,当然,我们说龙泉一窑千面,其中不乏黄釉、灰青产品。釉面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枫垟风格鬲炉开片均为自然开片,粉青开片多为过烧引起,黄釉开片多为欠烧过度引起,开片形式有多样,没有像哥窑一样工艺开片的性质。 从炉形上判断,大窑的枫洋风格外形有两种:一种是高足,一种是矮足。高足类较矮足类三足往外撇的角度较小,口沿与炉肚的过渡即直立的颈部相对较高,比较挺拔,出筋给人螺旋式上升的感觉,极少直立到口底;矮足类三足相对外撇角度大,重心较低,出筋直立,给人感觉稳重。高足矮足各有所长,各有各美。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口径鬲炉多出现在高足类产品,矮足类的大口径鬲炉极少见。 (2)叶坞底-湖山类鬲炉。湖山窑虽然地处遂昌境内,但其烧造龙泉窑瓷器的历史非常早,在北宋时期的产品质量已经与金村窑相当,在南宋中期大器主要以叶坞底为流派,晚期以溪口为流派,与大窑、溪口互动非常密切,之间工匠交流也颇为频繁,产品质量相当高,是龙泉窑的主要窑口。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湖山窑藏品非常多,一般都被藏家看为大窑或溪口产品。 溪口窑在南宋中期开始烧制,一直延续到元代中期后,主要分两个类型产品: (1)常见类溪口窑鬲炉的基本形式:溪口窑烧制时间晚于大窑,始烧时间在南宋中期。据我们观察其烧制工艺,应该是大窑叶坞底的沿袭,但工艺上引入了南宋官窑的手法。大窑在南宋早期有一个单次施釉的北宋工艺过度期,而溪口起步则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产品均使用官式釉素烧工艺,这也印证了哥弟窑分家的传说。 溪口窑南宋中晚期烧制的鬲炉形制大致有二种:一种为溪口特有的,体现在炉肚与口沿下方的过渡肩比较斜。三足偏细,足的高度处于大窑高足与矮足之间,我们称之为中高足,这种中高足是溪口的普遍形制,给人巧而挺拔、细腻大气的感觉,大号直径在13-15cm之间,口沿平而上翘,大号鬲炉出筋仍然有与大窑同样的螺旋式上升感觉。 南宋溪口鬲炉釉面几乎都开片,开片类型与大窑有很大区别,釉素烧双层釉的立体哥式开片非常具有特色,大片开透双层釉质至胎骨,小片仅开一层釉,错综间杂,层次丰富。 釉色、釉质与大窑区别也非常大,普遍呈淡粉白色粉青。 溪口窑另一个特征为高温烧制,多呈半失透或玻璃釉。玻璃釉多在元早后出现,这是窑温控制水平下降之故。这个时期的胎由于瓷土细致,淘洗,长时间的露天存放,胎土铁质基本流失而呈白灰状,露胎部分呈淡米黄,护胎釉露出处呈米黄和淡红。 溪口鬲炉均为施护胎釉后修足,因此,绝大多数足端有窑沙粘连。 (2)溪口窑在瓦窑垟周边草灰一带也烧制鬲炉,口径很小工艺水平,开片类似于我们俗称的哥窑式开片,胎偏灰,三足通气孔在炉内一刀式和全敞式,溪口其它窑头则采用内腔圆孔式通气孔及全敞式,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早中期,无论大窑、溪口,都在炉内腔开通气孔,由于瓷土露天堆放时间短,淘洗工序简化,胎泥含铁量高,窑红经常从釉面冲出。 另外要说明的是,鬲炉三足加辅首的一般都是元代产品,像这类鬲炉从窑址考察结果可以证实这点! 真伪鉴别之经验 经过上述分窑口、分窑头的鬲炉制作烧制工艺特点及区别,我们得到很多辨别真伪的方法及经验。 这里列举几种仿品常见类型类型: (1)张冠李戴型: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常见的有胎釉混乱,比如溪口的形大窑的釉,溪口的开孔大窑的形釉;窑头混乱,叶坞底的胎岙底、洋岙头的釉。这种混乱相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对窑口、窑头不熟悉的玩家很容易上当。 先观察它的胎釉、三足形制、足端露胎处显示叶坞底特征,但如此亮丽的粉青釉色多出于洋岙头,少量出于岙底,叶坞底无此釉质。大口径但出筋不符合南宋的传统工艺,典型的高仿器,属于窑头混搭型。再如开孔在内腔的南宋鬲炉上着大窑釉,甚至不开片,这是典型的窑口混搭型。此处要说明一下,元代溪口鬲炉要除外。元代溪口釉除宋元之际粉青偏绿外,开片与南宋高峰期还是比较一致的,元早不开片釉面与大窑非常近似,这个不可贸然否定。还要从胎红、窑渣、光感等多方考证。 (2)时间穿越型:比如典型的南宋造型,釉色发龙泉青色。 所谓龙泉青釉色,是指元代晚期后出现的釉色。在元晚以后,龙泉窑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一次性上釉一次性烧成的方法。由于南宋配方的失传,元明配方大都在烧成后呈青绿色,给人感觉瓷实,缺乏玉感。中级仿品、日本仿烧品往往采用这种类型釉浆。宋元明间的胎、釉、形相互穿越也很常见。消化掉前述窑口、窑头、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的内容后,经过多看、多比较,会有实战心得。 (3)画蛇添足型:这种类型较多地表现在「 ”画水线”上。南宋-元早龙泉窑鬲炉,几乎全部采用釉素烧工艺,当在烧制粉青釉色,需要略欠烧的温度,这个温度大概在1220-1245之间,此为粉青正烧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下,第二层釉是不会把第一层釉覆盖的,所以经过800年左右的自然腐蚀,釉釉交接、胎釉交接会产生腐蚀,即我们俗称的吃土。当然,如果温度过高,第二层釉把底层釉覆盖,第一层釉在第二层釉突出一圈也会偶然产生吃土。 正常自然形成吃土钙化是随着三足釉流挂不规则的、不经意的自然线条,吃土类型是点状发散,而「 ”画水线”则是用耐腐蚀针状工具用氢氟酸画上去的,线条生硬、点状成块,用手轻划则有明显感觉。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南宋鬲炉除了三足端容易吃土,在口沿反面也非常容易产生水线,吃土多发点还有开孔处、突出薄釉处、口沿。 还有其他几种画蛇添足类型,如用现代化学原料釉烧成的现代单层工艺开片,类哥窑片、宋代鬲炉三足加辅首、大窑形上部,而下部官式乳钉足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光感、手感、重量等常规鉴别方式也必须同时使用。 总 结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龙泉窑仿品概率分布: (1) 岙底-洋岙头仿品:多 (2) 叶坞底仿品:少(不开片) (3) 湖山窑仿品:无 (4) 溪口窑南宋高峰仿品:极少(不开片) (5) 溪口元代仿品:少量 龙泉窑仿品分布区域主要在龙泉市内、龙泉宝溪、木代口,烧制方式为气窑,南宋仿品都用纯手工拉坯,元明大宗仿品采用高压注模(高端仿品依然手工拉坯)。各位藏家有机会可以实地考察,多看多接触,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大家对龙泉窑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部分仿制高手开始向工艺品瓷转型,仿品数量、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龙泉窑烧制鬲炉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参与烧造窑口多,在各类器形中的鉴定是难点之一,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玩家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窑口的鬲炉少,很难形成系统的、连贯性的专业知识。 大多藏家只能接触窑址瓷片,这和出土整器有不少区别。 网上、市场上赝品充斥,而大多数店家、买家自己也不一定有很专业的水平,卖家玩家只能新老靠猜、买卖靠拼的非理性买卖行为。 出土一部分真品状态和窑址片不近似则无人敢识,人云亦云。有的心术不正的卖家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从中牟利。这种局面在国内已经持续很久,严重扰乱了藏家的耳目,阻碍了龙泉窑的收藏热情。希望各位藏家理性鉴别!
在龙泉,只要提起龙泉窑,人们就会争着说:“在几百年以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大窑烧瓷器,生一烧的叫哥窑,生二烧的叫弟窑,他们生产的瓷器是龙泉窑中最好的。这种哥窑、弟窑之说,在龙泉的一部分群众中比较流行。这是由明清的文献记载和传说造成。
文献中有关哥、弟窑的资料
迄今所见最早谈章生一、生二和龙泉哥窑的是(明·陆深)写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段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天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成书时间应当早于卒年。
其次是明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卷八 地理志》;处州……系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元末章溢隐居于此,筑室曰苦斋。
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七修类稿续编·卷六》:哥窑兴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系,南宋时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问紫足,今少见焉。惟士派细薄、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问国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
清顺治《龙泉系志·古迹》: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民,不知何时人,当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体,动博十数金。厥兄民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观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生二章云。
其它如明代的《遵生八笺》、《清秘藏》、《留留青》和清乾隆、光绪编的《龙泉系志》、雍正编的《浙江通知》,以及《南窑笔记》、《陶说》、《景德镇陶録》等等都有龙泉窑弟窑的记载,同时民间哥、弟窑的传说,也给当地群众有较大的影响。
综合文献的内容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处州人。年代:《浙江通志》未详何时人?《龙泉系志》不知何时人?《春风堂随笔》宋时。《七修类稿续编》南宋。《天工开物·陶埏》: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窑名: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一所陶者叫哥窑、哥哥窑;弟日生二窑,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龙泉窑至今温(州)处(州)人称为张窑。瓷器的特点。哥窑:胎土坚细,质颇薄,如铁者次;惟哥窑稍易得,盖其质厚耐藏。釉青色,浓淡不一;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最下,有紫口铁足,多断纹、火粹纹,隐裂如鱼子,号百圾碎,古哥窑色好者类官。
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兴官窑争艳。生二所陶者,极其精莹纯粹无暇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龙泉窑妙者兴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器质厚实,极耐摩弄,不易茅蔑。
对哥、弟窑的浅见
在明清的文献中,对哥窑、生二窑的评价很高,而且在南宋后期龙泉窑蓬勃发展,生产白胎厚釉和黑釉厚釉两类高级瓷器,即文献中所说的哥窑、生二窑的瓷器,龙泉窑的声誉大大提高。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从南宋后期到明代早中期的三百多年间,没有关于章生一、章生二在龙泉琉田主持瓷窑,生产高级瓷器的记载。一直到明晚期嘉靖年间龙泉窑开始衰落时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琉田主烧瓷器的记载。而且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是根据传说而记载的,还不知章生一、生二是何时人?清代编著的《龙泉系志》也不知是何时人。同时文献中介绍的哥窑;质厚耐藏,釉色淡白、米色,浅白断纹等与传世哥窑瓷器不同,而与龙泉的黑胎厚釉青瓷明显不同,介绍的内容事实不符,不可考。
从大量的实地考古资料和各博物馆的实物,以及文献资料告诉我们,龙泉窑在南宋前期继续生产厚胎薄釉刻划花瓷器,到了南宋后期龙泉大窑的部分瓷窑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种精美的瓷器,瓷器的胎釉配方,造型设计,施釉方法和装窑烧成都是模仿南宋官窑的。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官窑生产的御用瓷器民间是不许仿制的,更不能把全部制瓷工艺无保留的传播给民窑。但是在封建社会常常是上有好者,下必风然从之。那些云集在浙江的官僚贵族梦寐以求的想用与皇宫相同的瓷器,所以先后在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设立官窑,生产与郊坛下南宋官窑类同的瓷器,供他们使用。大窑的仿官窑瓷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烧制出少量的南宋龙泉仿官瓷,这类黑胎青瓷釉色墨绿,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在胎釉配方中再作调整,又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这类青瓷釉色青翠,犹如翡翠美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更加实用。这两类青瓷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说明宫廷在南宋后期除实用官窑瓷器外,还使用白胎厚釉青瓷,所以南宋后期在大窑和溪口瓦窑垟烧制大量仿官瓷。
据考古等资料查明,在大窑沿溪五公里长的大小山坡上的古瓷窑中,有四十八处丰富的南宋晚期的瓷片、窑具堆续层,说明当时在大窑一带至少有四十八个瓷窑在生产。其中除几处仿官瓷窑外,多数是民营的瓷窑。根据上面摘录《七修类稿续编》:问国初(明)先正章溢,乃其裔云。和《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主琉田窑造青器……元末章溢隐居于此,筑室曰苦斋,等后辈怀念先辈的记载,南宋后期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大窑众多的民窑中各主一窑生产瓷器,也是可能的。但是大窑的瓷窑主要生产白胎厚釉青瓷,只有少数瓷窑兼烧少量黑胎厚釉青瓷,所以文献中说章生一完全生产哥窑器,可能于事实不符。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