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从古到今有什么变化
一些资料,你自己提炼一下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开凿第1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第2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淮安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淮安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第3期运河 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运河同上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终点,入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18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京杭运河的现状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 节点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 东平湖 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通惠运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鲁北运河 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鲁南运河 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中运河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江南运河 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直接预约:点击进入。
微信公众号预约进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参观服务—票务预约。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用地面积约477亩,地下1层、地上3层,设中央大厅、展陈、临展、公共服务、教育等功能分区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构思提取隋唐建筑的剖面轮廓特征,远看就如同一座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室内通过结构空间一体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暗示了“运河桥”的母题;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方面,通过唐三彩碎瓷片饰面,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屋面与墙体融合在一起,辅以青砖、清水混凝土等元素,使博物馆更具艺术氛围和洛阳特色。博物馆以《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作为基本陈列,以贯穿大运河历史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将总体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形胜天下,运河中心”、“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东都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来讲述因隋唐大运河带来的都市繁荣和文化交流,展示居于隋唐运河中心的洛阳的城市地位,以及运河开凿的背景和天才的技术成就,向广大公众展现大运河这一人类的杰出创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考古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大运河河北泊头段清淤时发现一艘明代沉船,考古人呢元介绍根据已出土的文物和船体的层位堆积关系,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艘明代货船。 近日,某施工单位在大运河河北泊头段清淤时发现一艘明代沉船。文物部门正在完善打捞方案,预计2月上旬可转移至室内进行细致发掘。经初步勘察,沉船长约15米、宽约3米,由于大部分船体被淤泥包裹,暂不能确定船头和船尾。
考古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项活动,考古的现实意义很大,最明显的一个是可以证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 要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光靠文字记载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历史文物作证,而这些历史文物就需要靠考古发掘来将它们带出泥土千年的封印,在世人眼前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奇光异彩。
考古也是增强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了众多考古发现来证明中国古代那么多强盛的朝代并且作为其强盛的证明展现在世人眼前,考古是证经补史,探究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实。只有少部分遗迹遗址的清理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的主动发掘。 现在主要是配合基建进行发掘,如果不提前清理、记录、收藏,推土机一过,什么都没了。 清理被盗掘的遗迹,如果不清理、记录,很快就因为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什么痕迹都不复存在。
考古可以提供审美和想象。考古属于社会公共领域,其劳动成果为社会的共同财富,遗迹遗址往往会建设成为遗址公园或者文化景观、出土文物往往会在博物馆中展出,社会成员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感知和参观,考古可以促进物质流通,一些商品的设计取材于考古的成果——出土文物,并且受到大家的喜爱这会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设计领域的进步,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中国考古直接参与了中华民族心态的建构、以及直接和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信息充分对称前提下对考古的评价,可能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意义被后人发掘出来,还考古一个真实、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
希望能帮上你2021年1月29日,一施工单位对大运河河北泊头段进行清淤时,发现了一艘明代的沉船。该沉船发现地点位于泊头市区胜利桥南200米处的大运河河道河段,工作人员先挖出几块大木板,随后发现了船体,施工单位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有关部门。随后沧州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快速赶到现场,经过排水和清泥之后,沉船已经暴露出了部分船体。根据估测,该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根据官方说法,考古专家也将在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鉴定。施工单位已经根据文物部门的要求在沉船的周围打上了一圈木桩,之后将围绕沉船制作一个巨大箱体,然后将沉船整体吊装上岸,转移到室内进行细致发掘。 根据沧州市和泊头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说法,在沉船上清理出的一些碎瓷片、陶片以及船体的层位堆积关系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艘明代的货船。
运河历史京杭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而且直至今日,运河仍在使用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最初目的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而建立。在隋朝时,由于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因此贯通了京杭大运河。而且在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大运河,将各地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了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于中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沿线的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沉船处理在当今,我国对于古代文物的处理是十分谨慎的。而且该沉船对于专家们进行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从船体的结构以及船上的文物上来看,可以从而确定明代社会发展。明朝在我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在明代,中西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明朝船体的构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船帆设计。由于目前缺乏一些相关的资料,现代科学家们对于明代造船技术的认识一直有限。从此次出土的沉船中,可以研究出相当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