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为你手中收藏的五彩瓷器断代

想人陪的翅膀
跳跃的犀牛
2023-04-29 12:14:28

如何为你手中收藏的五彩瓷器断代?

最佳答案
矮小的棉花糖
风趣的眼神
2025-09-10 19:59:01

五彩开光龙凤纹梅瓶

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釉下绘有褐彩纹饰。

唐宋时期是中国彩瓷的发展时期,除南方地区的越窑、长沙窑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以外,由于北方瓷业迅速兴起,出现白釉绿彩、白釉黑彩、白釉褐彩、唐三彩、金三彩、辽三彩等品种。

元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和其他瓷窑相比较,景德镇的彩瓷由于采用高岭土制成,瓷器质量大大提高,从质量和品质上看优于其他地区的彩瓷。烧制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釉白彩、蓝釉金彩、红绿彩、戗金五彩、青白釉褐彩等品种。

明清时期是彩瓷最为兴盛的时期,彩瓷空前发展,从数量和品种上大大增加。除青花、釉里红品种以外,还有斗彩、五彩、红绿彩、素三彩、青花五彩、白地绿彩、白地赭彩、粉彩、珐琅彩等。清代更是各种色地彩瓷的繁荣时期,品种更加丰富。

五彩是彩瓷发展的又一新的阶段,最早出现于元代,在金代三彩的基础上,景德镇烧制出元代五彩,器物有高足杯、玉壶春瓶等。九十年代见到的戗金五彩,是在景德镇烧制的卵白釉瓷器上,采用进口料绘制而成,纹饰类似堆粉,突出于器物表面,纹饰有花卉、龙纹等。色彩以紫、白、孔雀绿、黄诸色,有些施加金彩,故有戗金五彩之称。自元代开始,五彩瓷器逐渐流行,尤以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最为著名。

青花五彩鱼藻纹盖罐

估价HKD37,470,000-74,940,000

尺寸:高:48cm 口径:175cm 底径:21cm

五彩瀚林博物馆征购:13;221,38‘’181;8{dian,hua}

二、何谓五彩

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种彩,施彩多寡,要依据整体装饰效果来确定。现掌握的实物资料证明,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再入窑以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工艺简单。青花五彩瓷烧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描绘,最后再入窑以700℃低温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时期烧制的,但数量极少。明嘉靖时期,青花五彩工艺开始流行,至万历朝发展到高峰,器型有盘、碗、罐、盖盒、尊等。

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鲜艳,造型多变,颇受世人喜爱,欧洲人、日本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当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应谨慎辨别。

明五彩开光龙纹天球瓶

三、明代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瓷器特点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宣德时期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化时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为主,色彩包括红、绿、黄、姹紫等,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此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纹饰绘绘画中使用了不少黄彩,而且主要图案都是以黄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种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所用颜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等,色调恬静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处施彩并用低温烧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

正德时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装饰方面不但延续了传统的特点,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五彩独特的风格。正德釉上五彩器制作精细,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绘画五彩图案为主,称为“白地五彩”。多用红、黄、绿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其中绿色浅中微微闪黄。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这是正德五彩瓷的鲜明特征。

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代五彩瓷经过了数朝的发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当成熟。此时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斓而著称。官窑和民窑都有大量生产,无论其质量和烧造数量都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此时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如官窑瓷器在色彩上较前朝更加丰富,多用红、绿、黄、赭、紫、孔雀蓝等色彩绘。红彩为“枣皮红”;绿色为孔雀绿,分为大绿、淡绿;紫色为艳丽赭紫;黄彩似蜜蜡。此时“黄上红”工艺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面积使用红彩形成了嘉靖五彩极为绚丽浓重的特征。嘉靖五彩造型多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盆等。常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

明代万历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新出现了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万历朝的釉上五彩的色彩继承了嘉靖一朝的特点,与嘉靖时期的五彩多有相同之处,都是以红、绿两色为主,其中点缀黄、黑彩等。红、绿彩更加鲜艳、热烈,对比强烈。嘉靖、万历时的五彩器均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器的重要区别。

天启、崇祯时期的釉上五彩瓷器已不如嘉靖、万历时五彩色泽浓重,色泽趋向柔和,淡雅宜人。用红、黄、绿、紫、孔雀绿等色渲染,纹饰绘画生动洒脱,具有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情怀。但是有一类五彩器比嘉靖和万历五彩更加浓烈,红色为深红,绿为黑绿或黄绿,青花颜色也发黑。还有一类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较厚,口部多为酱黄釉,多用标记款识。这一类器物多以民窑制品为主。崇祯一朝五彩器发现得不多。

清雍正珊瑚红地五彩牡丹纹

估价:HKD8,000,000-12,000,000尺寸:114cm

四、清代五彩瓷器特点

顺治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可以明显看出从明代向清代过度的风格。五彩瓷器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器型有罐、瓶、蒜头瓶、花觚、盘等。纹饰以花卉题材为主,双犄牡丹比较常见。除花卉纹以外,还有人物、动物等纹饰。动物纹比例较大,多占满器物的整个空间。顺治到康熙早期,常见用红彩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画出各种锦地纹饰,是这时期五彩瓷器装饰的特点,口部多饰酱色也是顺治五彩瓷器的特点。

五彩瓷器发展到康熙时期有了重大突破,此时发明了釉上蓝彩,替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釉上蓝彩的创烧成功,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蓝彩色浓而且鲜艳,胜过青花。康熙时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器和顺治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制作工艺高超,彩色鲜明透澈,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此时五彩用多种色料进行绘制,官窑以规矩的绘制和细腻笔法著称,而民窑则以釉彩浓重艳丽、画意清新活泼见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它的画面色彩显得沉稳、热烈而不浮躁,这是其鲜明特色。

清康熙五彩龙凤纹茶圆

康熙五彩瓷器还大量外销,在外销的五彩瓷器中,常见花卉、人物、动物、山水以及具有域外风格的纹饰。清代五彩瓷器的花卉纹中有牡丹、荷花、菊花、四季花、洞石花卉、花果、石榴花果、松竹梅,花卉多写实,也有图案式布局的花卉,难以分辨画的是某一种花,只作为装饰图案。

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说明,雍正时期的釉上五彩制作也非常精美,一改前朝浓艳的风格,而显得淡雅柔和,纹饰也由康熙的繁杂趋于疏朗,笔划也由刚劲变为细腻,疏密结合恰到好处。并留有较大的空白。雍正釉上五彩的总体特点是清雅俊秀。雍正五彩常用的颜色有红、黄、绿、紫、蓝、黑、白等色,施色较薄,大红大绿少见,蓝色使用较少,黑色较多。

清雍正五彩龙凤纹碗

到了乾隆时期,五彩器物就更少了,仅有官窑的龙凤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嘉庆、道光时期,略有少量官样器生产,像撇口式五彩龙凤碗、花卉杯,但存世量也比较少。

同治、光绪时期民窑出现了仿康熙的五彩器,有的仿写明代各朝及康熙款、图记款,字迹很潦草。同治时期仿的大件器类,色彩用得过于浓艳,施彩也比较凝厚,同时缺乏光泽,纹饰画得也比较粗率,不及后期光绪的五彩器。光绪一朝仿康熙五彩较多,有青花五彩和白地五彩。白地五彩所用的彩料红、黄、绿彩色较为鲜艳,但红彩表面显得比较干涩淡薄,也有显得厚暗的;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器物,青花的颜色过于浓艳、漂浮,色阶变化不明显,绘画层次也较少。所仿的器物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符合晚期器物的所有特征。

最新回答
超级的耳机
发嗲的冷风
2025-09-10 19:59:01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苏麻离青: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元青花的主要特点是釉、胎、纺饰、釉斑等:1、釉,地釉一般是青白色,感觉是坚硬的,开片很少。2、纹饰,笔法上随意自如,流徜,壮美有力。有几种纹饰比较常用规范化,如牡丹纹、菊花、莲花、栀子花、海水画成大浪花式,用粗细线结合的画法,蕉叶纹,云肩,盆、玉壶春瓶一般底部都画所谓“八大码”图案。3、底部一般都带釉斑,元末明初时,火石红、旋纹和跳刀痕出现。4、元青花是没有款的,现发现的至正十一年款一对花瓶也不是真正的款,而是供奉款。5、足内露胎处往往有“脐”状突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完美的舞蹈
贪玩的乌龟
2025-09-10 19:59:01
推荐你两个简便易行方法:
一是用纸巾或干净抹布蘸一些牙膏,轻轻一擦就掉了,既卫生又对人体无害,还对骨瓷杯没有损伤。
二是把杯子弄湿后蘸一点去污粉(又叫百洁粉),轻轻一擦杯子就光洁如新了。

虚心的期待
孤独的月饼
2025-09-10 19:59:01
英国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万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爱藏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最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和上世纪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盗宝第一人”)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 书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 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和地图。 法国 枫丹白露宫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枫丹白露,原意为“蓝色之泉”,在巴黎东南90公里处,周围有2500公顷的森林,自古这里就是狩猎、避暑的胜地。法王路易六世时期(约公元1137年前后),这里最早开始兴建宫殿。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枫丹白露宫日益完善并富丽豪华起来。 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 巴黎国立图书馆 馆内目前收藏的圆明园艺术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刻版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伊兰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四十幅;郎世宁绘制的宣扬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以及《圆明园菊花迷宫图》等。 巴黎东方博物院 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巴黎集美博物馆 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馆内还收藏有圆明园艺术品珍品: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状,造型精美,画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图案种类各异,绚丽多彩、万紫千红,非常美观,是乾隆时代的艺术珍品。 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最大的博物馆。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即绘制完成之时,70岁时和他退位之际。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件战国提梁孟。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 收藏有一座原藏圆明园的乾隆大玉山子。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阁,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极为壮观而精致。在峭壁之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挪威 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 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献。1887年蒙茨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等多个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两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小巧的哈密瓜,数据线
过时的小土豆
2025-09-10 19:59:01
没有青灰底上的浓褐色青花。象耳瓶一般是元末明初才有的。
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元青花典型器,目前大致为300多件。流散在中国本土以外的“总共不过200件左右”(日本三上次男著《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元青花分别藏于“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2004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
然而近年来,市场上的元青花却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有些藏家,两三年里就可寻觅到“正至型”元青花数十件。台湾一位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简直富可敌国,在其2004年年底出版的16开豪华本图案中,各式元青花精品总数达270余件,远远多于伊朗和土耳其两国所藏。而市面上类同“大卫德瓶”的标准器,据2004年第5期《收藏家》介绍:“投送与‘至正型’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同类器物的稿件纷至沓来,天津、陕西、大连、苏州都有投稿,据目前所见,已出现五对同类瓷瓶(图4)。这五对瓷瓶看与‘至正型’标准器完全相同,区别只是颈部有铭文或没有铭文(闪淑华《祁门古陶瓷厂与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实,从看,笔者认为这类貌似大卫德瓶的“至正型器”,在纹饰上的漏洞还是可以找见的。例如,该瓶颈部蕉叶的边线,被画成几乎呈对等的双边线、且双边线内留白;主题龙纹的颈脖竟粗壮如蛇,有别于元龙的细颈、细脖特征。这些,明显属于破绽。至于上文中提到的五对“大卫德瓶”,爱好者手中实有数字远不止这些,因为更多“大卫德瓶”的持有者,对拥有超级藏品则秘而不宣,怀着所谓“闷声大发财”的心理。
元青花为何失踪
目前,有关元青花的讨论非常红火。让诸多有识之士大惑不解的是,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么一大笔珍贵遗产,炎黄子孙以前怎么就视而不见,还要有劳外国学者来指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都是明太祖惹的祸,由于洪武皇帝当时采取高压手段,竟使明清两代近30个皇朝的臣民、乃至我们父辈,在以往600年里,只知有明青花而不知道有元青花!
中国历史上,秦朝时曾出现过“焚书坑儒”闹剧,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发生过“破四旧”悲剧。那么,在明代立国之初的华夏大地上,是否有过类似的愚蠢行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无数事实表明,曾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誓言蛊惑人心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对于蒙元文化的载体元青花必定大开了杀戒,而且当时的声势、“万众响应”的轰轰烈烈程度,很可能一如文革时期我们所经历过的“革命”运动,亦是那般波澜壮阔。这样说,基于以下几方面既成事实:一、自明朝建立后,元青花为何只存在于地下、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而中华大地(地面)上则无影无踪、几乎不见传世品。二、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为何独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剿灭又有谁敢;若不是发生过全国性的惊天动地“声讨”,又怎会波及到内宫。三、知识分子为何违心、连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我国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的瓷器史专论《格古要论》也不讲真话,面对色泽靛蓝美丽的元青花,作者不以为然地概述为七个字:“白底蓝花者,甚俗”。四、洪武朝官窑器为何要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同前朝(元代)花纹较劲(参见下一节):你右我左;你下我则上。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尖对麦芒,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同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上的过分相近,其年代常让人难以辨识)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窑精品、包括一些官窑器,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寄托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上述种种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突然蒸发,才让代代相传相袭的纹饰语言(亦即传统纹饰),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
朱元璋是中国“文字”始作俑者(《辞海》“文字狱”),一条人命抵不上一个谐音的历史由此开启。又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十二生肖中的“猪”(谐音“朱”)从明朝消失。洪武十三年五月,为撤销丞相这一职务、让皇帝能直接统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胡惟庸案的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据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毛佩琦教授说,“《明史》还记载说,胡惟庸被处死时,‘反迹尚未暴露’”,而丞相“胡惟庸被定罪的‘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却是在十年以后,亦即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发现的”(2005年9月27日、中央十台《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由上可知,朱元璋不但荒唐,还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因而,对于亮丽的元青花瓷,心胸狭窄的明太祖表现出独特“雅趣”,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把元青花砸个稀巴烂,再踩上一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关明代建御窑厂的时间,史料上有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十五年两种说法。笔者以为,耿宝昌先生的推断甚合客观。即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当在洪武二年。原因不仅仅“照第二种说法,则推断出洪武时期无官窑瓷器;现在一般认可第一种说法(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9页)”,还因为朱元璋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一部210卷《元史》不足两年时间便由宋濂等人于洪武三年“匆促成书”。而立御窑厂造洪武瓷封杀元青花,不但较修元史简单又见效快,还可通过社会上层堂而皇之广告天下黎民。这等要事,显然是越早越好,岂能坐等三十年而不求朝夕。
大相径庭的元末明初青花瓷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图5)。为提高“目鉴”科学性,本文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与洪武瓷的区别,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图6)亦相类,纹饰内露白。明洪武朝,花卉纹多为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两层与四层的少见。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洪武时,葫芦形叶子不如元瓷的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有的画二组(图7),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的变形莲瓣边饰为单体形式排列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大多呈并拢(共边)型(图8),并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图9),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洪武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大都呈并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无不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呈中空型。这一留白画法,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对比非常醒目(图8)。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大多呈前后相背形态(图10),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方向大多一致(图8、图11),很少有例外,并沿袭至永宣。然而,自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并无常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图9)。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画成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无不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形式排列组成(图8、图11)。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连排列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12)多见,以留白的鱼鳞纹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图9)或云头纹(图13)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图8)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画,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即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胎质淘炼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图14 1),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图14)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图13)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截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口端)多露胎(图14)。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图10),这亦是特征,仿制品却常在盖内也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都较薄,胎体甚至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亦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图14)。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多见于元至明代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最容易出现土蚀痕迹。由于元器的内壁多数为荡釉,而竹丝修胎痕处的釉最薄,故土蚀痕迹常常以竹丝般的条状出现。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清青花。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方法和步骤
1,唐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2,宋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3,元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4,明清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秀的大碗
义气的盼望
2025-09-10 19:59:01
“照此瓶(嘉窑青花白地小瓶)做木样一件,发往江西照样烧造嘉窑款二件,其余烧造乾隆款,随大运呈进。钦此。”(乾隆十三年四月初三日)
“照此木样(青花白地嘉窑款瓶),准发往江西烧造。钦此。”(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十日)
“问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钦此。”(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一日)
“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至诚诚烧造。钦此。”( 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一日)……
从乾隆十三年四月初三至五月初二一个月的时间,乾隆就下发了那么多道与景德镇烧瓷有关的圣旨。一个掌管广阔疆域、整日面对如山国事的皇帝,对景德镇这样一个盛产瓷器的小小区域竟然施以如此事无巨细的关注,真是不可思议。
瓷器上的蓝色花朵,竟让人如此迷恋。
这是江子在《青花帝国》一书里描述的片段。自从宋真宗赵恒将年号“景德”赐予离京师千里之外的昌南镇,这个南方小镇的历史就注定被改写,它逐步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青花帝国”。在这个青花帝国中,有日理万机的皇帝、恪尽职守的督陶官、任劳任怨的工匠、个性张狂的画师、匠心独运的诗人、煊赫一时的藏家、远渡重洋的使者……
而居于中心的,就是那自顾自美丽了千年的青花瓷。
青花瓷源于何时也许是在唐代,又也许与更早时候的先民智慧已经结下缘分,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是,它在元朝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随后,随着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的“加盟”,在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此后,嘉万年间青料的逐步国产化,让它进一步走进了民间。清朝康雍乾三代对陶瓷的着迷和事必躬亲,最终把青花瓷推向了一览众山小的霸主地位。
如今,瓷器拍卖市场的天价成交和创造纪录者,几乎都是元晚期、明永宣和清三代的青花瓷佼佼者。青花瓷的传奇,从未停止,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