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请问这是宋龙泉古瓷片吗

高大的酒窝
风趣的鱼
2023-04-29 11:54:49

请问这是宋龙泉古瓷片吗

最佳答案
高兴的手链
美好的台灯
2025-09-10 20:13:11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 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最新回答
爱笑的板栗
大气的心情
2025-09-10 20:13:11

古瓷开片的特征
开片其实就是瓷器釉面的裂纹。古瓷真品开片的裂纹均发源在釉层下面的胎釉结合处,裂纹由胎面向釉面的开裂呈内宽外窄的尖角状。也就是说,在胎釉接触处的釉层裂痕宽,而延及到釉表面时裂痕渐渐变窄,有些裂痕会透岀釉面,而有些还未到达釉面裂痕就闭合了。所以绝大部分厚釉开片的器物,从釉面上迎光斜视是看不到裂纹的(因为这些裂纹还未到达釉面已经闭合),用手抚摸也没有丁点糙手感,冰润柔滑。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将刚刚出窑身带高温的瓷器猛然置于低温环境内冷却,器物由外及内骤然受冷,釉层及胎体因热胀冷缩的开裂也是由外及内的。所以,仿品的开片从器物表面迎光斜视可以明显看到裂痕。
古瓷开片的过程
古瓷的开片是在窑温自然降低过程中,和出窑后很长时间里持续形成的开片,开片有疏密深浅的自然过渡。

淡定的蜜蜂
开朗的手机
2025-09-10 20:13:11
可以用现代核分析技术
古陶瓷的制作原料和烧制工艺决定了古陶瓷胎、釉和花料中的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它们不仅反映了器物的年代特征而且传达出产地等信息,某些元素已作为古陶瓷的指纹元素而被人们接受,从而使元素分析在研究和鉴别文物年代、产地、真伪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陶瓷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几乎不随年代变迁而变化,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从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不等,赝品难以在所有元素种类和含量以及釉色等方面与真品一致,这是分析古陶瓷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用于分辨古陶瓷的年代和产地的科学,是开展古陶瓷科学分析的依据。古代普遍采用手工操作,受生产水平的限制,一件瓷器的不同位置的元素含量是不均匀的,一个窑口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用任何单一方法分析几件样品都不能准确阐明某一窑口和某一时期古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只有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一个窑址出土的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并且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陶瓷样品,才能准确、完整地总结出某个窑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
适合古陶瓷有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和质谱(ICP-AES/MS)和波长色散x荧光(WDXRF)分析。适合无损分析的方法有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能量色散X荧光(EDXRF)和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技术,这些多数属于核分析技术。有些方法可用于在大气中分析完整器物,测量位置可任意选择,器物大小不受限制,在确保实验参数和方法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得到重复的分析结果。核分析技术的研究结果不因仪器设备、分析地点、分析测试人员的改变而变化,在严格地分析质量控制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因而在古文物研究和鉴定中已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于古陶瓷化学组成分析的现代核分析技术
古陶瓷胎釉元素测量方法很多,可分为有损和无损分析两种方式,为了获得参考数据和数据积累,对于古陶瓷残片一般采用取样或有损分析方法,这样获得的数据更准确,更能反应内部的本质;对稀少而珍贵的古陶瓷完整器物是不允许取样的,只能进行无损分析,现代核分析技术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无损分析功能。
1.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
INAA适合取样分析或有损分析。古陶瓷残片经过取样和去污处理后,磨成粒径小于74微米的粉末样品,经热中子辐照后,样品中元素变成对应的同位素并放射T射线,用探测器测量表征各元素的T射线强度,通过解谱、标定和数据处理便得到古瓷粉末样品中元素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INAA的优点是可用以进行多元素分析(可测元素多达数十种),以及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无试剂空白,基体效应小等。INAA用于古陶瓷中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其分析灵敏度可达10-8~10-10g/g,所需样品仅为01g左右,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古陶瓷产地研究和断源研究。
2.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
SRXRF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分析方法。高能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具有高辐射强度、高准直度、光源斑点小等优点,使得元素分析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大大提高。SRXRF既适合有损分析又能进行完器分析,具有可同时进行多元素测量,以及分析的元素浓度范围宽等特点,在科技考古中适合进行古陶瓷、铜镜和玉石等的分析研究,尤其是针对稀少和珍贵的古文物完器,更能发挥其优越性。中科院高能所1989年建成了同步辐射装置并开展了SRXRF的多学科应用研究,但是受机时限制,不宜进行大批量的古瓷样品研究。
3.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和外束PIXE
将样品置入真空的PIXE分析所需样品量少,约几毫克量级,主要适合于取样分析;将质子束引到大气中进行分析的外束PIXE技术易定位,可进行完器分析,这是分析研究古陶瓷完器的理想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经加速器加速到一定能量的质子轰击样品时,将产生反应样品中各种原子特征的X射线,用探测器和多道分析器记录特征x射线的强度,通过解谱和数据处理便可得知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PIXE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多元素同时分析的方法,可对原子序数z12~40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灵敏度约在01~1μg/g,因此是测量古陶瓷、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中元素含量的理想方法之一。我国的PIXE技术已应用于生命、环境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x射线荧光分析(XRF)
进行XRF分析时,须将样品放在x射线荧光谱仪上测量和记录X射线在样品上产生的荧光能谱,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基本参数法进行计算后可得出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XRF分析方法不破坏样品,对所分析样品的形状、大小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整个过程可在大气中进行,是一种便捷、灵敏和可靠的分析古陶瓷中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相对分析极限为μg/g,绝对探测极限达1~01ng,分析误差为1%~10%。
实现科学鉴定古陶瓷必须进行的应用基础研究
仅具备这些核分析设备和条件也是不能立即进行古陶瓷完整器物的断源断代和真伪分析和鉴定的。须先期进行古瓷碎片的系统研究,建立产地和年代的标准参考数据库,待完成这些工作后才能逐步过渡到完整器物的无损分析和鉴定。
1.收集和建立古瓷碎片标本库按照科学分析要求系统收集古瓷窑址发掘出土的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瓷碎片样品,以此为基础建立古陶瓷标本库,并作为研究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的标准样品。具体操作上,对每个窑址各个文化分期选择2~3种典型器型或釉色,各收集15~18件不同个体的样品,以提高分析数据的代表性。
2.建立古陶瓷研究的专用分析质量控制体系这是检验和保证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分析数据准确性的标准。根据古陶瓷分析研究的特点,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由粉末标准物质、微分析标准物质和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组成。粉末标准物质用于古陶瓷的有损分析质量控制,微分析标准物质用于瓷釉研究,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用于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目前还缺乏经过国家认证的专用标准物质。
3.古陶瓷胎和釉中元素组成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研究在对分析质量的严格控制下,用有损和无损两种分析方法系统测量古陶瓷胎、釉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必须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各个窑口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反映各个窑口不同年代古陶瓷特征的指纹元素,为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分析鉴定提供标准参考数据。
4.无损分析方法学研究基于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实验确定不同产地古瓷无损分析的最佳参数。由于胎和釉中的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如何获得重复的分析数据,同时又要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无损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适合无损测量的核分析技术能够给出约20个元素的数据,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进行有损和无损分析数据间的可比性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有损分析数据补充无损分析元素偏少的不足,使无损分析结果更准确,这是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不同无损分析方法间的实验数据可比性研究,建立通用的无损分析标准程序和评估不同无损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5.建立古陶瓷数据库和资源社会化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古陶瓷标本和分析数据库,并与数据处理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软件包链接,从而使其具有数据动态录入、修改、数据和图形输出等功能,实现分析数据的动态统计处理并给出分析和判断结果,最终逐步实现古瓷标本信息和分析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达到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通过陶瓷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实验分析数据必将为古陶瓷的无损分析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陶瓷、考古、文博、收藏界与自然科学界等领域的结合也将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古陶瓷完整器物无损分析和鉴定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转自博宝艺术网。

无聊的画笔
无限的蜗牛
2025-09-10 20:13:11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瘦瘦的蛋挞
独特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9-10 20:13:11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