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有的砖?是谁发明的?
距今已有5000年,堪称“中华第一砖”,具体发明考古无法证实。
2009年~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蓝田县新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残块5件,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1件。此外,还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烧结砖残块1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杨亚长介绍,5件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块中有3件出自该文化时期的窖穴中,另2件出自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土坯砖残块则出自仰韶文化晚期窖穴中。
据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扩展资料:
分类:
1、按材质分: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灰砂砖、混凝土砖等。
2、按孔洞率分:实心砖(无孔洞或孔洞小于25%的砖)、多孔砖(孔洞率等于或大于25%,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的砖,常用于承重部位,强度等级较高。)
3、空心砖(孔洞率等于或大于40%,孔的尺寸大而数量少的砖,常用于非承重部位,强度等级偏低。)
4、按生产工艺分:烧结砖(经焙烧而成的砖)、蒸压砖、蒸养砖。
5、按烧结与否分为:免烧砖(水泥砖)和烧结砖(红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第一砖
帷顶金属材料解答仿古瓦价格,一般是指仿古瓦批发价格,按照每平方批发仿古瓦的话,一般是在40元左右,具体的批发价格需要根据采购方需求数量额度多少定义,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优质的仿古瓦表面色泽均匀,不会出现色差,而一些劣质的仿古瓦多是采用喷漆等方式进行着色,在瓦片颜色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时间久了的话,劣质瓦片表面的漆层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严重影响屋面美观,这一点上一定要重视。
仿古建筑都是使用仿古瓦的,这就需要它具有防水防潮防晒,结实耐用等特点!
原标题:秦岭镇分水阁,一屋檐水分江河
这里可看水系奇观,可赏连翘花海
分水阁
连翘花海
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文化底蕴深厚,她是整个秦岭山系唯一一个以“秦岭”命名的地方。秦先祖之祭器秦公簋在此被发现,任家大庄走出了陇南文宗任其昌和陇右名儒任承允父子,享誉华夏的关家店分水阁,更是有着“一屋檐水分江河”的天下奇观。
秦岭镇 田园风光,农家 美食
沿着近几年新修的310国道延伸段,从天水市秦州区耤口镇缑家庄经马安山由东向西缓步徐行,满山绿树成荫,遍地连翘金黄。
川地里那些云蒸霞蔚的桃花唤不起我的兴趣,山路边莽莽苍苍的山岭我也没有过多在意,在去往秦岭镇的路上,我只在乎车窗外的天空,盼望忽然聚起一些乌云,来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这样就能在那座被人称作“分水阁”的龙王庙,见识到一个名为“滴水分江河”的奇观。
沿耤罗公路再东行25公里,便是秦岭山脉的西段、秦文化的源头,整个大秦岭山系中唯一以秦岭命名的小镇——绿色的秦岭镇,绵延起伏的秦岭余脉如一条条绿色的长龙,蜿蜒南去,山脊之下葱郁的山谷,一如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
秦岭古镇改造提升工程现在已全面完工。宽阔的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和仿古砖铺就的人行道。北边是陇原奇观分水阁,一脊之水,两下江河,分别流入长江和黄河,成就了分水岭的美誉,从而使秦岭古镇分属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
每年四月,秦岭镇一年一度的石家河连翘暨乡村 旅游 文化节都会如约开幕。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赏连翘花、射箭、跑马、品农家饭、看文艺表演、钓鱼等等,乡村 旅游 为经济发展唱起了主角。还有面鱼、馓饭、凉粉、酿皮、酸菜、荞麦面条、呱呱等绿色又经济实惠的地方小吃,让游客大快朵颐。
独特民居 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
分水阁,当地人称作龙王庙,每逢天上下雨,马鞍形的屋脊就会把屋顶雨水一分为二,一边流入长江,另一边则流向黄河。
分水阁就在海拔1912米的喇嘛山的砚台地,始建于清乾隆五年,现称“龙王庙”,坐北朝南,古朴幽雅,此阁为马鞍架式的土结构,大殿三间。
庙内西院建两层木质门楼两小间,其门楼下为山门,门外砌有多台石阶,傍有楸树。
最初大殿和门楼背依砚台山,面朝河水,庙前高地有四通之路,因有雨水分流奇观,后人便称之为分水阁。此地又恰地处三国文化木门道遗址必经交通线上,分水阁南望可见的峡口,实为上木门道之所在。
穿过一条曲折迂回的小巷,拐了两个弯,我们就看到半山坡上的“分水阁”。一到这里,我们立即被那些奇特的民宅建筑所吸引。
这里民宅的房顶大多呈挑檐一坡式,后部还有一短坡檐,极像戏台上孔明戴的帽子。据说,这种房顶式样是三国时期孔明驻兵天水时兴起的。这种房顶具有用料省、起建容易、平稳坚固的特点,所以当地乡民普遍采用。
房屋颜色注重本色,房顶盖青炭色小瓦,屋墙用麦草泥罩面为土色墙,门窗梁柱表面涂有清漆,有一种“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田园诗”般的质朴感。
在关家店村,当地百姓在孔明帽式的房顶间又夹杂了鞍架式。分水阁也具有这样的建筑特点。分水阁之所以能够“一屋檐水分江河”,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
一条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将中华大地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一条秦岭山脉,又将中国的水系分割成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种一线分南北、一岭分江河的地理现象,在地处秦岭西段的秦岭镇境内,分水阁便是一个标志。
分水阁 横跨南北两大水系的奇观
秦岭镇在 历史 上就是一个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曾有几个村子的庄稼在一年夏天颗粒无收,还有乡民被冰雹砸死,至今当地百姓还流传着“麻山头的白雨,恶得很”的口头语,麻山头村就是秦岭乡冰雹灾害最为频繁的一个村。
冰雹肆虐,加之民间有“龙王治水”的说法,早在1740年,乡民们就在此修起了这座被文人雅士称作分水阁的龙王庙。 一逢降雨,村民们惊讶地发现殿顶滴水溅落分为两半,分走江河,成为一大奇观。
具体地说,大殿的后檐之水从左家巷道朝南折东经牡丹乡,过木门道入西汉水,经嘉陵江而入长江,流入东海;前檐之水流到盘龙山脚下向北流入铁炉乡缑家店等境内,先投金河、耤河,入渭河而汇入黄河,奔向黄海。
天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人们都说它杂糅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北国山川的雄奇。从小小的“分水阁”上,就能看出正是横跨南北两大水系的地理环境,天水才具有了这种“塞上江南”独特的景象和味道。
前几年,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应乡人之约题写的“分水阁”三个古朴雄浑、笔力遒劲的大字,悬于门楼顶额。沉浑雄壮的牌坊,幽静古朴的过厅,琳琅满目的匾额对联,让每一个人到此都会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山起春风飞龙凤,檐分天水走江河。”“一檐水横贯南北,两面坡分流江河。”“千里河汉生双檐,万里车书归一统。”“道判古今善恶人,岭分南北清浊水”……正是有了这些琳琅的墨迹,一座普普通通的龙王庙才升华成了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分水阁,供人拜谒或品读了。
小贴士
邻近景点:连翘花海、五台山、秦公簋出土地庙山、麒麟山千年古树、竹林风传统酿酒老作坊、麻山头古堡子
特色农产品 竹林风酒、新民孙家醋、各类山野菜、盆景、根雕、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