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泉瓷器有民国时期的吗
龙泉窑: 在今浙江龙泉,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中期以后有发展,南宋是其极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胎质洁白,质量显著提高;与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为南宋宫廷烧造仿官窑的黑胎器物,在金村、溪口等窑址都有这类仿官标本出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上取得很大成绩,近三尺的大盘与大瓶,烧成后盘心坦平,瓶身不偏不倚,极其难得,除供应全国各地外,还大量行销海外,在今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及遗址都有龙泉窑瓷器出土,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九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前期产量仍很大,中期后渐衰。元代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元对外贸易大为发展,国内国外用瓷和外销瓷需要量剧增,进一步促进了青瓷的发展。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明显形制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馆藏荷叶盖罐、缠枝莲纹大瓶等,是元代时的代表。元龙泉时期的装饰艺术有划、印、贴、堆、镂刻、点彩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如馆藏元代粉青釉堆贴蟠龙纹盘。元龙泉窑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元龙泉青釉八角双鱼碗、等都是这时代的精品。明代龙泉窑青瓷比元大为逊色,但数量众多。如图所示,为明代精品。 南宋是龙泉窑的鼎盛时代。当时宋室南渡,同时龙泉青瓷大量外销,使制瓷技术和数量质量明显提高。许多晶莹润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相继出现。如馆藏龙泉窑粉青釉花瓶、龙泉窑印花莲瓣碗、龙泉窑青釉三足炉、龙泉窑梅子青双鱼耳瓶,龙泉窑黄釉暗花高三足炉就是这一时期产品。龙泉窑开创于三国西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龙泉窑的主要产区在龙泉市,目前,在龙泉市内已发现古代瓷窑三百六十多处,占全部古瓷窑址的70%左右,其次是庆元、云和、丽水和永嘉。大窑是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瓷窑密布,从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五公里的山坡上,已发现保存至今的瓷窑址60处,大部分瓷窑的生产时代从宋到明代,延续生产数百年,而且瓷器制作之精细,器形、釉色之优美,大大超过其它瓷窑。所以将分布在丽水、温州地区这一类型的瓷窑定名为"龙泉窑"。 龙泉窑在漫长的一千六百年的制瓷历史中,可以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魏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业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为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的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民国时期几乎绝迹,如有收藏应该不能轻视之。
元代龙泉窑青釉荷叶带盖罐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荷叶形盖罐主要有银器、瓷器两大类。银制荷叶形盖罐最早见于唐代。如镇江市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银质荷叶形罐盖,盖呈卷边荷叶形,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瓷质荷叶形盖罐始见于河南辉县梅溪北宋墓,到元代时南北各窑都有生产。如江苏溧水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工地元代窖藏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带盖罐(图1),高30、口径24、腹径30厘米;荷叶形盖,圆形钮;短颈,鼓腹,圈足;盖与罐腹饰数周弦纹。此罐胎体厚重,全器施釉,底部无釉,圈足一周呈火石红色,釉色青绿。考古资料显示,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始见于南宋,兴盛于元代,衰落于明代。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如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达12000余件,其中荷叶形盖罐大大小小就有多件。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青**,豆青滋润如玉。
1985年,镇江句容县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龙纹荷叶形盖罐(图2),通高315、口径205、底径186厘米;直颈,圆唇,溜肩,下腹内收,矮圈足;有盖(图3),盖钮损缺。盖呈荷叶状,以钮为中心,画有旋转状叶脉纹。罐颈部绘一周海水纹,腹部绘二龙赶珠纹,龙细颈,张口露齿吐舌,三爪刚劲有力,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仰莲纹。底部不施釉,见火石红斑,底釉白中泛青。此罐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青花釉料有浓淡之分,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花较浅,青花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料浓处有深色斑点,凹陷明显。线条边缘有晕化。
荷叶形盖罐有专家考证认为是酒具,兼具储器和盛器功能。如浙江义乌柳青乡一宋代窖藏出土錾刻人物故事图银片,其中1件錾刻“毕卓醉酒”故事,画面中除人物外,还有经瓶和荷叶形盖罐,作为酒器之用显无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