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蓝釉的珍贵之处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一位老太太。进屋后,一句话没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我要把它卖了换钱”。工作人员拿起来一看,是一只蓝色大碗,胎体厚重,釉色浓淡均匀。再看碗的内部,碗里有些磨痕,而且还有污垢。 “老太太,这碗是做什么用的?” “最早是家里装盐的,后来觉得太大不好用,就用来装鸡食喂鸡了”。 工作人员这才明白为什么碗里有污垢。 “那您准备卖多少钱?” “这只碗在家里已经很多年了,应该是有点年头的古物。不过,它虽然看着结实,但蓝色中还有白点,可能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东西,价钱嘛……看着给就是了。” 最后商量着,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人民币,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当碗内底的污垢慢慢被洗净,正正方方的六个字显露出来一一“大明宣德年制”。 这六个字是青花年款,笔画纤细规整,确实像明朝宣德年间的风格。如真是老物件,算起来,这碗至少得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一般来说,瓷器的落款都在器物外底部,而这件却在碗内心,这是非常少见的!工作人员立马意识到这碗不是一般的老物件,马上向领导汇报。 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门口停满了汽车,几位著名的瓷器专家陆续赶来。当把这只蓝碗摆上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从器形、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根据器型特点,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老太太一定没想到,这碗最珍贵之处正是她误认为有缺陷的地方,即碗上的白点。 洒蓝釉碗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十分复杂,因为要二次烧制,所以成功率很低。一般来说,由于做工精细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如果器物满身吹釉,吹得不均匀,深浅不一,就是雪盖蓝;如果均匀地密布于瓷柸上,形成星星点点,才是真正的洒蓝釉。 吹釉精致典雅 昙花一现 传世宣德期间的洒蓝釉制品极为少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仅三件。 除了首都博物馆的这件外,一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另外一件原被仇焱之老先生收藏。 1980年11月2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70万港币被香港赵氏拍得。 明宣德 洒蓝釉暗刻龙纹钵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出现到消亡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呢? 当年,宣德皇帝迷上了掷色子的赌博游戏,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御窑厂的工人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创新地烧制出了洒蓝釉碗,宣德皇帝很满意。 宣德皇帝 但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驾崩了。宣德死后,掷骰的游戏不再流行,洒蓝釉瓷的出品量便逐渐减少。 之后的皇帝也曾下令烧制过这种瓷器,但由于工艺极为复杂,成功率又极低,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宣德之后,洒蓝釉就停烧了……
如果你的藏品是老的,建议你还是走拍卖交易最好。只要是正规公司交易要比其他任何方式都靠谱。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也最受藏家推崇。明代宣德年的非常少见,物以稀为贵,价值更高。要是清晚期的价位就相对低一点,所以具体价格还要看你的藏品是什么时期。青岛典藏拍过的清晚期的洒蓝釉瓷器一般十几万到几十万左右,清中期的一般几十万到上百万。你还是找专家老师看看你的是什么时期的吧,还有整体品相怎么样,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价格。
豆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者称“正红”,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釉色浅淡者称“娃娃脸”,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
印盒,亦称印奁,是存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形状多样,大小不一,以扁圆形多见。其材质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最佳。前人曾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
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传世品中已有唐代印盒,宋代的官、哥、定、越等名窑均烧造过印盒。现在藏市中的唐宋印盒已非常稀少,以清代传世品多见。
扩展资料:
清代瓷印盒最为普及,器型也较丰富,或圆或方,分为大小两种,宫廷用具一般较大,民间则较小。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浅绛彩等。这其中,尤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清中晚期雕瓷兴起,雕瓷印盒曾一度盛行。
印盒因属文房器,所以制作一般都很精良,适合把玩观瞻,深受文人及藏家追捧。近几年市场行情也是一路上扬。笔者酷爱小巧文气的印盒,珍藏有一些晚清粉彩、青花、名人浅绛彩和颜色釉印盒,其中最为笔者喜欢的是一件“清光绪高心田浅绛六方印盒”,此印盒可谓于方寸之间呈万千气象,画面构图疏密得当,山水花鸟交辉,画工细腻传神。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康熙豇豆红印盒闻名
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贵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斑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贵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贵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橘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的蛤蜊光出现,这是判断是否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蜊光。伪造的蛤蜊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
不会有毒害的。
釉中彩不存在毒害这个问题(前提是合格产品),因为彩料都融到釉中,甚至釉下。但釉上贴花多数存在一定的铅镉超标,一般出口产品极少用釉上贴花的。
之所以在国内市面上多数销售釉上贴花,出了国人喜欢色彩鲜艳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贴花可以掩盖掉一些大的瑕疵。
厂家一般不敢卖纯白产品,那样成品率太低,目前好像国内只有:玉素陶瓷Eastern wood专门有一个纯白系列,这个系列还通过加州65检测,不过他们的产品卖的不便宜。
拓展回答:
雪花蓝釉又称“洒蓝釉”是瓷器釉色名。
瓷器釉色名。又称“洒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
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弘治产品稍逊,近于藕荷色或支青色,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淡孔雀绿彩,颇为精致。清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洒蓝描金装饰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