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古董瓷器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下面是关于鉴定的视屏参考
说一个扎心的真相,在给古玩界洗脑上“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功不可没,比如一个常见的现象,现在“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基本上看不到真正真实发生的收藏界故事,绝大多数的“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鉴宝专家为了配合收视率,参考价动则几千万、几亿元,跟真实的古玩界完全割裂。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中大肆编造剧情,一个藏家为了让流失海外的古玩回归中国,于是抛家舍业,最后成功把古玩带回了国内;有的剧情还编成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国宝闹得家破人亡,有的甚至把爱新觉罗都弄上来了,等等,试问,这种“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竟然能存在十几年,不断的给人洗脑,今天大量古玩珍品流失海外,这类“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可谓是功不可没,无人敢管、无人敢问,已经形成了造假、贩假、包装专家、套路鉴、套路拍完成产业链。
在“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里,估价几千万元都算是小数目,钱都快成游戏币了,随便一件古玩,估价都是几百万,几个亿张口就来,以一件鸡血石为例,蔡国声曾在央视寻宝栏目中为浙江藏友估价30亿元,当年还上了热搜,目前还能在网络上搜索到这则新闻,过去了这么多年,卖出去了吗?你卖给蔡国声3000万元,你问他要不要,肯定不要,放着差价不赚,这不是傻子吗!
除了几百万、几个亿遍地走这个特点,“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还有个特点,出现很多亲情、爱情戏码,有的表演成祖传,有的表演成苦情戏,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用古玩做定情信物呢?大家都心知肚明。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张哥在这里说句大实话,这跟背后的资本和创作方深入了解受众心理,渴望一夜暴富,然后潜移默化的输出息息相关,中国“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受众主要是谁呢,在网络上看到2019年10月一份调查显示,10个点击率最高的“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观众年龄大多是50岁以上的男性,占90%以上,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受众就是男性,所以为了满足男性受众的美好臆想,“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里几千万元的剧情戏遍地走,让很多男性收藏家逐渐偏离了自己的认知,宁愿放着也不愿降低自己的要求,就如上海刘益谦收藏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你就一个普通人,自己一定要卖28亿元,或者说卖个2亿元,同时为了维持“物以稀为贵”的理念,到处配合宣扬全世界只有11件半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殊不知,刘益谦背后艺术品投资顾问是仇国仕,人家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的座上宾,人家是原始股大王,而普通古玩收藏家甚至连艺术品投资顾问费都付不起,又何谈28亿元呢?能现实点吗!
真正的中国古玩界真的有8000多万收藏家吗?接近1亿人搞古玩收藏?这个数字本身就是问题,14亿人,相当于14个人里面有1个,到底什么是古玩收藏?有没有搞明白?是一个人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后的精神需求,是家族财产配置的一部分,一个正处于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古玩界,怎么可能有8000多万古玩收藏家?要明白2021年人均年收入人民币35万,每个月3000多,整个国家月入在1000元的足足有6亿人,而更重要的是,在夹带私货宣传搞收藏可以一夜暴富的道路上,“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可谓是劳苦功高。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以及所包装出来的鉴宝专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渲染矛盾,激起大家的愤慨来增加热度,比如杨氏、崔恺二人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有计划的编排各种鉴宝情景剧,怒骂丘小君、马未都、吕成龙、叶佩兰,崔恺自己剪辑发到抖音、快手上,转发、点评一浪高过一浪,后来被离职员工曝光崔恺与郑州斗热技术公司合作刷抖音、快手假粉丝,利用编辑软件搞网上“套路拍”,一顿神操作,很多“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包装出来的专家发现这招非常好用,于是迅速跟进,因为无知的收藏家毕竟有些,从此很多古玩鉴宝专家把这一招发扬光大,如鉴宝专家杨宝洁、徐宏等。
古玩鉴宝大师剧情戏和刷抖音、快手假粉丝成了上热搜的重要法宝,说到这啊,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会忽然想到太多古玩鉴宝专家的名字,举出太多古玩鉴宝专家可笑的案例,尤其是“套路拍”“套路鉴”公司的加持吹捧下,在这一波接一波的轰炸,很多古玩收藏家开始觉得自己的古玩真的价值连城,只是没有找到合适出手的时间点和合作单位而已,不断的找“套路拍”“套路鉴”公司寻求合作,缴纳高额费用,结果弄得钱、物两空,有的十几年来东奔西走,难道这不是对自己人生消耗和吞噬吗,这些人恰恰不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古玩鉴定专家如果有真本事,就不会到处配合古玩“套路拍”“套路鉴”公司去挣那点鉴定费,到地摊淘宝未尝不可,也许早就像获得第十三届全球伍德曼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大赛金奖的李鉴宸一样有眼力、有高端人脉网,移民新加坡并转行做国际古董商,拥有11家古玩销售企业,早已成为富翁,真正诠释了一句什么叫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或者像马未都一样开设多家博物馆,出版图书、上电视,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马未都,难道这不香吗?真有本事还顶风冒雨、四处走穴骗那点鉴定费吗!
在这种“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不断洗脑下,自己不必自立,完全相信鉴宝专家和拍卖公司,结果最后都是想尽各种办法收费,不信啊,你去看看类似的网络上新闻,到处是警察把哪家古玩拍卖公司查封了,或者是哪里又举办了大型古玩鉴宝会,100%邀请了单国强、叶佩兰、李宗扬、陈润民、潘深亮这些人,再看看网络上公开的古玩鉴宝专家出场费,所以你明白这里面很多事情,鉴定专家出场费的高低最直接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也明白了为什么古玩鉴宝专家变成了“古玩鉴宝砖家”。
今天的古玩鉴宝专家实在上不了台面,一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和鉴定估价师资质,二无古玩鉴定相关学历,三无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四无古玩方面著作,总之一句话,全靠演技。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为什么十几年来始终长盛不衰,因为很多“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的导演的理念是基于立足于围绕古玩界几个热搜词,知道大家喜欢听几百万、几千万元的故事,抓住社会情绪,编写剧本写出矛盾激化,挑起怨念的剧情,今天智斗外国佬,来个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保护国宝回归,明天教训无耻小三,后天瞄准出轨渣男,收视率讨论度更高才能让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或者片头片尾植入广告,从而获得根本更好的宣传效果,一个这样的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火了,会吸引更多的导演编剧沿着这样的路子继续走,剧情上呢,还要卷,你编的冲突更激烈,那我就更要过火,以至于长久以往对古玩收藏家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他们觉得古玩确实能让自己一夜暴富,我就是身价几十亿,这也是为什么十几年来“套路拍”“套路鉴”消不灭的重要原因,大量真品古玩得不到承认直接流失海外,然后再花重金购回,而这些一系列后果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的导演真的关心吗,其实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比如前面讲的鉴宝专家崔恺骂鉴宝专家吕成龙、叶佩兰等剧情,粉丝受众听的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各种情绪得到释放,然后这些人靠商业化赚的盆满钵满,无心之人只看热闹,有心之人啊,发财之道!
所以啊,张哥在这边给你提个醒,平时刷一点搞笑视频轻松一下,都比被煽动被灌输被洗脑要有用的多。少看 “剧情式娱乐鉴宝”节目,管好自己的钱包,平时看看书,陪陪家里人,心态放好,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关注我,听张哥讲古玩界的实在事。
如今市场上的瓷器造假手段多种多样,浸色、打磨、酸腐、后挂彩、后挂釉、后接底这六种现在市场上是最为常见的造假手段,上海史贤国际将为藏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浸色: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瓷器上都会有一些红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给人以一种年头很长的感觉。其实,这是用高锰酸钾涂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为做旧效果。除了这种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还会用茶叶水将瓷器放在锅里煮,以增强其色彩陈旧之感,这些均属于浸色的范畴。打磨:新烧成的瓷器,火气比较重,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过于明亮的浮光,俗称“贼光”。为了去掉这些“贼光”,有些造假者就采用打磨的方法。他们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细号的砂纸在瓷器表面来回进行打磨。类似这种经过人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明显不自然的“亚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还会出现许多平行的划伤。酸腐: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现出古旧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旧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会直接使用氢氟酸涂在瓷釉表面,然后立刻将其冲洗掉,这样就会使瓷釉表面出现轻度的腐蚀,从而达到去“贼光”的效果。还有的造假者将氢氟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再把瓷器放入稀释后的氢氟酸溶液中进行慢腐蚀,十多天后再拿出来,也可使“贼光”尽去。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做旧处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无光,呈现出如粗制塑料一般质感。后挂彩:后挂彩也是瓷器造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比如经常有那种纯白釉的老瓷器,与彩瓷相比市场价格并不高,于是造假者就在上面画上五彩图案及花纹,以求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这种瓷器的胎和釉本身都是老的,只是后加的彩,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迷惑购买者的双眼。一般来说,后加彩的瓷器彩面上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气泡,甚至是一些黑色的小气泡,就像小黑痱子一样。后挂釉:后挂釉就是在原有的普通瓷釉基础上再加上一层名贵的釉。比如,雍正白釉瓷器的价钱相对并不太高,造假者就把雍正白釉瓷器上再加一层低温的黄釉,因为雍正黄釉名气比较大,又属于皇家专享的官窑品种,所以可以卖出更贵的价格。与后挂彩类似,如果发现一件瓷器的瓷釉上面有微小的气泡,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后挂釉的可能性。后接底:由于瓷器的底部在鉴定中非常重要,有时候一看瓷器的底部往往就能知道一件瓷器的具体年代。所以,很多造假者都会试图找一个带款的老瓷器底,尤其是带有官窑款的底,然后接在一个新做的器身上。如果有机会去古玩市场上转一转就会发现,带有官窑款的瓷片价格通常都是非常贵的,尤其是那些带有知名底款的瓷片,价钱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谢谢
在明清时期,有一些当朝烧制的瓷器,不写本朝的年号款,选择写前朝年号。这些瓷器呢,就被称作为寄托款的瓷器。
寄托款的瓷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后仿款,还有一种叫古瓷新款。后仿款其实不仅在款式、用料等方面模仿前朝,款识的字体、写法,甚至用料上也是如此。当时他们精良的后仿款是足以以假乱真的。这也使得当今考古界来对这些瓷器的鉴别有着很大困难。而古瓷新款,则是后人在没有署名的前朝古瓷器上面题款。这时候书写是比较随意的,而且无论什么字体,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帝王年号类款样:
寄托款瓷器最早还是出现在明朝的武宗正德年间,也就是1506年到1521年。他们这时候仿的是明成化的瓷器,那么在此之后寄托款的瓷器种类日益增多。头一开始的款式内容最早可以到洪武年间,在这时明寄托款还是以熹宗天启年间,也就是1621年到1627年的最多,并且大多数都是寄托宣德款。到了清,复古和仿古这种风潮开始越发的流行了,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的寄托款的瓷器。
明当朝款样:
寄托款是属于官窑行为的范畴的。虽然民窑也有烧制,但也只是到了清末才勉强可以见到。也就说清时的官窑寄托款以后仿款为主。其中又以乾隆,康熙,雍正三朝是最多的。其实在康熙年间,本朝的瓷器一般都是没有款式的,因为那时普遍认为认为己朝的瓷器打碎了是意味着不吉祥的。等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花,五彩、斗彩等此类仿康熙成化款的瓷器,也越来越普遍了。
清仿明底款:
其实总体来说,古人烧寄托款和现代人仿制古董,总体用意是不同的。古人烧寄托款大多为了表达对前朝盛世的崇敬和缅怀。而现代人,多是为了谋财。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当然,在收藏上本朝瓷器还是价值高于寄托款瓷器的。但有些寄托款做的非常好,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价值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