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酒是不是中国的十大名酒?
不是。
中国十大名酒,是指: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西凤酒、汾酒、古井贡酒、董酒、洋河大曲、郎酒等十大白酒品牌。中国名酒为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
国内曾先后五次进行白酒国际级评比,汾酒、茅台酒、五粮液(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比出的中国的四大名白酒是: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等酒在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中国名酒。
扩展资料
一、古代名酒
汉武帝喜欢的兰生酒、曹操喝的缥醪,唐玄宗的三辰酒、虢国夫人作的天圣酒,孙思邈作的屠苏酒。
二、酒的历史
虽然从四川彭县、新都出土的酿酒画象砖的实物印证来看,早在东汉,成都就已经懂得和开始用烧烤的蒸馏技术制酒了,但这种技术的成熟,却应该是唐宋之间的事,因为当时虽然用烧烤蒸馏技术提高了酒精的度数,但勾兑技术却远未成熟,高度酒的口感也没有酿制的醪酒口感好,所以还不能被人们广为接受。
但这种烧烤蒸馏技术的初型却在四川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这也是使四川成为真正具有现代名酒意义的“名酒之乡”的基础。所以在唐代,四川便出现了绵竹剑南春烧酒以及泸州荔枝绿、郫县郫筒酒等名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名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酒
三原旅游景点有:三原城隍庙、清峪河湿地公园、李靖故居、于右任故居、周家大院。
一、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位于咸阳三原县城内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600多年,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峪河湿地公园
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西起三原西郊水库,沿清峪河向东20余公里,湿地保护面积1033公顷。清峪河湿地公园也是是三原县最大的天然兼人工型内陆湿地,距离县城较近,特别方便市民在周末等闲暇之余进行娱乐休闲。
三、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陕西省咸阳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当地称作“东里花园”,占地面积48亩,最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是驰名陕西的古典园林。
四、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5号,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于右任十六岁时,其父于新三用多年积蓄购置此居,作为于右任攻读诗书,精研古今之地。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五、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西北10华里的鲁桥镇孟店村。周家大院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住宅。
该建筑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其中琳琅满目的砖、木、石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湛绝伦,寓意深刻准确。置身其中,尤如置身于一部隽永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百度百科-三原县
城隍庙广场在我市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隍庙,在它的前面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商业广场。
广场布局精致,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就像一位集古典与时尚于一身的美丽女子一般,令人着迷,不断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这里吃小吃,逛商店,赏美景。这里的小吃店都设在广场的东面。
小吃的种类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闻名遐迩的“驴肉甩饼”,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疯狂烤翅”,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麻辣烫”,还有让人百吃不厌的“杭州小笼包”和新上市的“功夫子”。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品尝各色小吃,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这里的商店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有卖精美服装的,有卖家居饰品的,有炭雕工艺品,还有各种化妆品和佛具品。
每到周未或节假日,琳琅满目的商品都会吸引来大批人来购物。这里的景致十分赏心悦目。
每次游人来这里不是逛商店,就是吃小吃,剩余的时间就是赏这里的风水宝地之美景。这里有姿态各不相同的清朝的人物塑像,有以民间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石头墙画。
广场正中间有笔直的“神路”,广场地下还有地下停车场、超市。广场真是游客们的“人间天堂”。
白天,城隍庙巍峨壮丽,黑夜,城隍庙华灯齐放,巡逻灯一闪一闪的,好似城隍庙的眼睛。巡逻的保安不分昼夜地巡逻,为的是城隍庙的安全。
城隍庙广场美吗?如果你动心的话,就带着你的家人到这里游玩一番吧!城隍庙广场会展开臂膀欢迎您的。
2 写三原的城隍庙作文1000字开头游上海城隍庙今年春节我去过了5个地方,分别是∶南京、无锡、上海、杭州、东阳。
令我最难忘的是上海的城隍庙,因为有一句俗话叫“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去过大上海。”所以到了上海我们就走进城隍庙。
那天是正月初三上午,大概8点钟,我们就走进城隍庙。一走进城隍庙,只见游人如织,人山人海。
我走了一会儿,就看见了许多的小吃,比如:银鱼蛋黄、松仁粟米鲜肉、蛋黄香酥鸭等新鲜组合出现。城隍庙内有许许多多的商铺 ,都设在邻街的仿古建筑里,有林立的珠宝玉器行,红得耀眼;有时尚的服装店,高雅别致;也有路边小摊卖一些旅游用品和一些小玩具,也有像旋转木马的游乐设施。
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不知买什么好,最后买了两对健身球,一对是不锈钢的,摇一摇就有悦耳的声音;另一对是花岗石做的,的表面很光滑,拿在手里冰冰的,提起来重重的,我很喜欢它们。
3 三原县城隍庙作文五百字城隍庙广场在我市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隍庙,在它的前面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商业广场。
广场布局精致,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就像一位集古典与时尚于一身的美丽女子一般,令人着迷,不断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这里吃小吃,逛商店,赏美景。这里的小吃店都设在广场的东面。
小吃的种类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闻名遐迩的“驴肉甩饼”,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疯狂烤翅”,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麻辣烫”,还有让人百吃不厌的“杭州小笼包”和新上市的“功夫子”。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品尝各色小吃,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这里的商店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有卖精美服装的,有卖家居饰品的,有炭雕工艺品,还有各种化妆品和佛具品。
每到周未或节假日,琳琅满目的商品都会吸引来大批人来购物。这里的景致十分赏心悦目。
每次游人来这里不是逛商店,就是吃小吃,剩余的时间就是赏这里的风水宝地之美景。这里有姿态各不相同的清朝的人物塑像,有以民间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石头墙画。
广场正中间有笔直的“神路”,广场地下还有地下停车场、超市。广场真是游客们的“人间天堂”。
白天,城隍庙巍峨壮丽,黑夜,城隍庙华灯齐放,巡逻灯一闪一闪的,好似城隍庙的眼睛。巡逻的保安不分昼夜地巡逻,为的是城隍庙的安全。
城隍庙广场美吗?如果你动心的话,就带着你的家人到这里游玩一番吧!城隍庙广场会展开臂膀欢迎您的。
4 关于三原城皇庙的作文,600字同学力邀去他那里一聚,再三推托无果只好答应。 早晨十点从西安出发十一时许到达三原,稍事闲聊后便一起去老黄家小吃店特意品尝了一次有名的三原小吃,确有别样风味,令同行者大叹不已,直呼不虚此行。饭后也未休息就直奔城隍庙去了。 三原城隍庙是明朝时期的建筑,在十多年前我曾去过,那时的城隍庙湮没在周围的一片民房之中,围墙破败,庙内建筑处处积尘,显得灰头灰脸,而今只留其名,其型早已湮灭在久去的记忆之中无迹可寻了。 车到城隍庙广场前停下,广场南北狭长,中有多条青石铺砌的甬道直达庙门,道旁植有大树,种有青草。由南而北有几通石刻雕像一直延展至庙前的砖砌照壁,广场两侧的仿明建筑还在施工之中,做工略显粗糙,只具其型而无其神,与富丽的城隍庙建筑也不大协调。委屈了城隍! 照壁为清时重建的青砖建筑,壁后原有的东西相对的二十多米铸铁斗旗旗杆不幸在汶川地震中损折,至今还未修复。转过照壁就到了城隍庙的庙门,整个门庭结构为明时风格,雕梁画栋、飞檐碧瓦,木质门楼不用一钉,完全用卯榫镶嵌而成。门楼穹顶的天井上构绘成阴阳八卦图形。 对城隍庙里所供之神,之前我从未考证,这次从导游那里得知,各地城隍庙中之神并不唯一,元神众多因地而异。
三原城隍庙中所供之神是唐时重臣李靖,后人尊称为托塔天王。走过门庭沿甬道向北依次有四个风格相近的牌坊(其中一个是青石牌坊),牌坊上都精雕细刻着许多历史典故,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临近大殿前的甬道两侧是三重精雕的木构钟鼓楼,依常理应该是东钟西鼓,而在这里却恰恰相反,经询问得知,城隍神是负责保佑城池之中万千子民之神,他侍职阴阳两界且以阴为主,而阴阳两界又互为相反,因此城隍庙中就出现了晨鼓幕钟的现象。是否如此?我未考证,只好信此一说。
大殿是整个庙内建筑群中最高阔的主建筑,它器宇轩昂,富丽堂皇,门旁两侧的波浪形彩绘柱端,趴着或哭或笑的二十多个鎏金小童人,据导游讲古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致使许多儿童中途夭折,城中百姓这样做是祈求城隍神能保佑他们的婴幼儿健康成长。步入大殿,迎面便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神像,旁有四大天王分立左右护法。店内两侧置挂着明时绢绘的地狱图,意在告诫世人多行善事,死后好升入天堂。 在殿内徘徊多时,走出大殿后心仍有不甘,便爬上鼓楼击鼓数声,鼓声沉闷,登上钟楼敲击铁铸巨钟,轰然而鸣,声彻庙宇,清平气象远播四方。
走出庙门站在广场回望城隍庙,错落有致的民房把整个庙宇怀抱其中,城隍之神也把他的恩泽遍布于四方民众。难怪他在历史长河的烟云变幻之中,敲着晨鼓幕钟从明清一路走来也还将承着清平盛世一路走去。。 游过三原城隍庙,记忆和影像中所留不多,不是我对城隍之神李靖不敬 ,实在是时间过于仓促,只好匆匆一瞥掠其神形,还望托塔天王见谅不怪。
游过三原城隍庙的最大收获是大殿前的一幅楹联: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5 三原城隍庙的介绍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三原县东渠岸街中部,与龙桥中学相邻,总建筑面积13390平方米。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6 城隍庙的作文,开头怎么写星期四的早上,阳光明媚。
我们和姜涵一起去了城隍庙,这里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开始,我们去了城隍庙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那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品,有各种民族特色的服饰,这里有玲琅满目的工艺品等等。可是我最喜欢的是海绵玩偶。
我们左挑右选,最后来挑到了大家喜欢的海绵玩偶。然后,我们又每人买了一杯水和一根棒棒糖。
再然后,我们才进入了城隍庙。我们先买了一些香,再把他们点上火,就可以去拜见观音菩萨、药王、千手观音、我们拜完之后,就去捐了一些香火钱。
到了中午,我们去吃了有名的南翔小笼包子。这里的小笼名不虚传,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吃好了以后,我们又去看了九曲桥,这里有清清的小溪,有鱼儿嬉戏,有明朝的古典建筑。风景优美,让人流连往返。
7 我的家乡三原县作文怎么写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
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
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天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景象,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一人“旅行”农民伯伯在这个季节可乐了,也很忙,因为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的麦子成熟了,他们都忙着割麦子呢!
冬天来到了,一颗颗雪花从天上飘落到地上,整个世界一片洁白,雪花是花状的,白白的,一捏在手中就融化成晶莹的小水珠了
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爱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8 以三原县的古龙桥写一篇作文500字三原县分新老两城,县城不大,有清河穿流其中,河面古有木桥贯通南北二城,相传有年清河水涨,有龙闯桥下,桥甚危,一个名叫李靖的三原后生抽剑斩之,桥复安,故得名龙桥,这是龙桥来历之一说。明万历三十一年,有三原人温纯官居工部尚书,为造福桑梓,集资建成石桥一座,据说当时桥建成后,南北二城各唱大戏数日以示庆祝。史有人赋诗赞这石桥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随之这桥得名龙桥,亦名尚书桥,相传,那温尚书的铁铸生辰八字至今仍镇在桥心腹部,这是龙桥来历又一说。
今观龙桥如二郎担山横于两岸腰间,长一百一十米,宽十一米,高二十六米,结构沉实,形状如龙,桥体两侧各雕有龙头三只,护着这桥。桥栏为五十七幅浮雕组成,多为人物,其中二十四孝图尤为特色,颂扬着儒、释、道三家的向善教义和伦理道德,造型极是大气美观。桥北头左侧现存石龟一只乃是镇桥之物,桥下清清河水分三股流过桥洞,桥面为磨扇铺成。听陪同者讲,这磨扇底下还封存着一个青蛙申冤的神奇故事。
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了去路,怎也赶不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县官就觉蹊跷,又说:“你们有啥冤要本官申断的就点点头,没等县官再说,这些青蛙便纷纷蹦下桥底的清潭里。县官似乎明白了,随下至潭中探察,果见得一具男尸,脖子系了半页磨扇。为破此案,县官心生一计,差衙役出了张告示,言及府内有半页磨扇需要配对,如有交来配对者,官府以千金为奖。于是全县百姓踊跃交纳,一天,桥南头豆腐店掌柜也交来半页磨扇,县官照例差人搬去对了,这回正好合茬,于是真相大白。据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赶考路过三原,日暮自北城投来,无处安歇,他就招其夜宿于店中。是夜,他夫妇见秀才囊中有些银两,遂起谋财害命之念,事后,他们便用麻绳将家余的破磨扇之。
9 三原县城隍庙在哪儿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 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门票十元,每年八月举办城隍庙会。三原县城隍庙的门楼、铁旗杆、照壁近景。
说起剑南春酒,就会使人想起了西蜀文化古城——绵竹。
绵竹地处天府之国的西北隅,在唐代,是剑南道的辖县,盛产稻谷,美酒,素有“七十二洞天福地”之称。 绵竹,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数百眼清泉星罗棋布,依山傍水,是避暑旅游的胜地。 俗话说,“名泉必酿美酒”。
千百年来,绵竹盛产佳酿不绝,盖源于“玉妃溪” 溪水不断。唐代把绵竹产生“剑南之烧春”作为皇帝专门享用的贡品,奉送到宫廷。
唐代诗仙李白闻讯赶来,在绵竹狂喝豪饮,连连数日,忘了归途。最后,盘缠用尽,无钱沽酒,于是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
“剑南之烧春”就是绵竹大曲,到明清之际,已远近闻名。它最早是由“朱天益酢坊”酿造(坊主朱煜,陕西三原人氏)的,迄今已逾三百余年。
绵竹大曲是酒中珍品,味醇香,色清白,状似清露。它夏能清暑,冬可御寒,能止呕吐,除风湿瘴气,其功效超过人参。
清代经学家李德扬说:“代仪充土物,却病比人参,盖纪实也。惟西南一线泉脉可酿此酒。”
(《函海》)一线泉即玉妃溪。 清末民初,绵竹大曲有较大发展。
1922年,曾获四川第七次劝业会一等奖。1928年又获国货展览会奖章。
就是在清朝中期,也很有名气,乾隆年间,官拜太史的罗江人李调元,遍游中国,写了《童山诗集》,其中有“天下美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之句。 建国后,党和 十分关心绵竹地区的酿酒事业。
1951年,四川省绵竹剑南春酒厂成立。该厂成立后,科技人员发掘整理民族工艺宝贵遗产,通过技术革新,融人现代科技,酿造出了超越原来绵竹大曲品质的新产品一一剑南春。
其产品透明晶亮,气味芳香浓郁,口味醇和甘甜,清冽净爽,饮后余香悠长,并有独特的曲香。 它集芳、浓、醇、冽、甘五味于一身,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种风格除选料精细,制曲讲究,工艺先进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天然矿泉水质的纯净、清澈、甘甜。“今朝飘香神州,明朝醇醉世界”是剑南春人的奋斗目标。
1958年正式命名的“剑南春酒”,1963年被评为四川名酒;1967年金榜题名,荣获国家优质金奖;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口海外,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中国名酒”。
二、剑南春酒的历史有多久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绵竹县,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 多年前的唐代。
史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 制,改益州(今四川西部地区)为剑南道,当时的绵竹县属剑南 道,故这里生产的酒被誉之为“剑南之烧春”,闻名于世,成为 朝廷独享之贡品。 据传,当年李白为了喝到“剑南烧春”美酒, 曾在绵竹“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美谈。
北宋文豪苏轼曾作《密酒歌》赞美绵竹生产的酒以“醇酽”著 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陕西三元县人朱煜来到绵竹开 办大曲酒作坊,以后又有几家大曲酒作坊相继开业。
据《绵竹县 志》载,当年生产的大曲酒,“色洁白,状若清露”,这种清露酒 又称绵竹大曲,是今剑南春酒的前身,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 史。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5月在私营作坊的基础上改造建 立了地方国营绵竹酒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剑 南春酒系列。
1958年,剑南春正式问世,1984年绵竹酒厂改名 为剑南春酒厂。1994年由剑南春酒厂出资投人,7家企业参股, 改制为剑南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为“剑南春牌”,外销注 册商标为“长江大桥牌”。
剑南春酒的原料为高粱、大米、小麦、玉米,采用浓香型传 统工艺,用优质地下矿泉水,经老窖发酵、红糟盖顶、回沙回 酒、去头拆尾、分段接酒储存、勾兑调味等工序精心酿制而成, 具有芬香浓郁、醇和回甜、清冽净爽、余香悠长的独特风格。 1963年被评为四川名酒,从1979年开始,蝉联第三、四、五届 全国评酒会国家名酒称号,产品远销欧、美和港澳地区。
三、剑南春酒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初,绵竹大曲在多次四川国货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奖状。
1932年首获准使用注册商标而名扬天下。自1913年开始,绵竹相继有50余家酒店、酒行、酒庄在成都西市,绵竹大曲成为成都“酒坛一霸”。
四十年代初,绵竹酒业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大曲酒作坊增至38家,老窖200多个,年产350多吨 ,并远销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绵竹大曲获奖 1922年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
1928年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奖状。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十二家大曲酒, 获四川省优秀酒类奖凭。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展览会,绵竹县提供多种产品参展,其中“垣丰泰”大曲坊酿造的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了一 番轰动。 (《剑南春史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剑南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六十年代,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七十年代,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港、澳,并荣登全国八大名酒金榜。
八十年代,剑南春一期工程的扩建,现代科技的应用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系列产 品实现了全优。从此,剑南春进入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剑南春人认真研究市场规律,针对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科学投放”等措施,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五十年代 一九五一年五月,国营绵竹县酒厂宣告成立,这个厂就是今天“四川省绵竹剑南春 酒厂”的前身。
一九五八年三月,酒厂从改变酿酒原料入手,进行科技攻关,试验出一种绵竹酿酒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原料,用这种原料酿出了“芳、洌、甘、醇”, 恰到好处,风味更为独特完善的酒,这就是今天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剑南春史话》)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酒厂采用“双轮底发酵”工艺,完善“勾兑调味”技术,找出“剑南春 ”基础酒的最佳储存老熟期,至此,“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
一九六三年, 剑南春酒被评为四川省名酒,获金质奖,一九 年,双沙酲色酒被评为四川省优 质产品,获银质奖。(《剑南春史话》)七十年代 一九七四年,“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七九年第一 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
“剑南春”、“绵竹大曲”等产品声誉日高, 销售量大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有效管理的智慧》)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酒厂在实现系列产品全优目标的基础上,剑南春酒又连续荣获第四届、第五届国家名酒称号和国家质量金奖。
一九八八年还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食品 博览会上,获国家金花奖。 为了发展名酒生产,提高名酒产量,一九八四年,中商部决定拨款1430万元, 扩建剑南春酒厂。
一九八五年十月扩建工程破土动工。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试产出 酒。
中商部同意再拨款3500万元,扩建年产四千吨剑南春的第二新区。至此, “剑南春”进入了千古未有的黄金时代。
(《剑南春史话》)九十年代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剑南春的进步,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剑南春酒文化的内涵 。 跨入九十年代,剑南春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
一九九0年起,投资近亿元,年产曲酒6500吨,占地近400亩的剑南春二期、三期扩建工程相继上马投产。 一九九四年,三星级大酒店也建成使用…… 剑南春以最新“史话”开始了宏伟的构思。
四、剑南春酒始于哪一年剑南春产于四川绵竹。
是唐代时人们以“春”名酒,绵竹又位于剑山之南,故名“剑南春”。这里酿酒已有1000 多年历史,早在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5年),有剑南道烧春之名,据唐人所 著书中记载:“酒则有……荥阳之土窖春……剑南之烧春。”
“剑南之烧春”就是绵竹产 的名酒。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曾在绵竹“解貂赎酒”。
从此,绵竹酒就以“土 解金貂,价重洛阳”来形容自己的身价。宋代大诗人苏轼作《蜜酒歌》,诗前有引:“西 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力,作此歌以遗之。”
杨世昌是当时绵竹 武都山的道士。由此足见唐宋两代,绵竹的酒已是醇酽美酒。
剑南春酒的前身绵竹大 曲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开办的酒坊叫“朱天益酢坊”, 业主姓朱,名煜,陕西三原县人,酿酒匠出身。
当初,他发现绵竹水好,便迁居到此, 开办酒坊。后来,又有白、杨、赵三家大曲酒作坊相继开业。
据说,这四家都是采取陕西略阳的配方酿造大曲酒。据《绵竹县志》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泽 白,状若清露。”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函海》中写道:“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 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湿及山岚瘴气。”清末已发展到十七家。
1958年,绵竹大 曲酒改名“剑南春”。 品种:剑南春酒酒度分六十度、五十二度两种。
剑南春酒属浓香型白酒,芳香浓郁,醇和甘甜,清冽净爽,余香悠长,具有独特的“曲 酒香味”。 成份:绵竹剑南春酒以红高梁、大米、小麦、糯米、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用优质小麦制大 曲为糖化发酵剂。
采取“红糟盖顶、低温入池,双轮底增香发酵,回沙回酒,去头截尾,分段接酒”等 酿造工艺,经过长期贮存,细心勾兑调味而成。 1922年,绵竹剑南春在四川省第七次劝业会上获一等奖;1928年,在四川省国货展览会上,又获奖章和奖状。
自此,它声誉日增,誉满全国。
五、名酒剑南春酒产于哪个省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酒厂,是我国历史名酒之一。
在唐代,绵竹属于剑南道,绵竹产的 剑南烧春为皇帝专享的贡品。相传,年轻时的大诗人李白曾在绵竹“解貂赎酒”,留下了千古 佳话。
多少年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事实上,在四川绵竹, 关于剑南春发源的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颇为丰富,且神秘而传奇,剑南春的历史大概远不止起 于“大唐盛世”。
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是古蜀说。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形态和容量各异的青铜及陶瓷酒 具,说明当时古蜀国酿酒业已有相当的规模。
而绵竹距三星堆仅仅几十千米,并且同属马牧河 水系。若以此推算,剑南春当有“4000多年”的酿酒历史。
二是战国说。从绵竹金土村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垒和提梁壶等精美酒器看,说明战国 时期绵竹酿酒业就有可能已经存在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若以此推算,剑南春也当有“2400 年”的酿酒历史。 三是汉代说。
其物证是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酿酒》图,有学者认为图中表现的是 蒸馏酒的生产工艺,而剑南春也是蒸馏酒,且绵竹与新都同属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之 地,剑南春起源于此也不无可能。若照此推算,剑南春也该有“2000年”的酿酒历史 剑南春有确凿的文献记载始于唐朝,而且还被指定为宫廷御酒。
唐代武德年间,当时的中 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了闻名全国的13种美酒,他写道:“酒则有……荥阳之土窖 春……剑南之烧春。”。
六、剑南春酒的简介剑南春产于四川绵竹。唐代时人们以“春”名酒,绵竹又位于剑山之南,故名“剑南春”。这里酿酒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5年),有剑南道烧春之名,据唐人所著书中记载:“酒则有……荥阳之土窖春……剑南之烧春”。“剑南之烧春”就是绵竹产的名酒。绵竹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文化特别丰富。从绵竹的史料和收藏的文物可以出,延续二千四百年的剑南春酒史,不仅是四川酒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珍的文化遗产,值得令人挖掘、研究。
七、“剑南春"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悠远而辉煌。跟它那“天地涵容百川入”的伟大气象相比,中国的酒文化只是细流涓涓。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酒文化却不曾枯竭过。因为有象绵竹“剑南春”这样的分子,组成它那令人惊羡的系列,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发展,生存……
西蜀文化古城绵竹,素有酒乡之称,这里是中国名酒剑南春的故乡,也是川酒发源地之一。
绵竹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文化特别丰富。从绵竹的史料和收藏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延续二千四百年的剑南春酒史,不仅是四川酒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珍的文化遗产,值得令人挖掘、研究。
蜀酒探源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在巴蜀大地上,有一条成U形的名酒带,勤劳智慧的巴蜀先 民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座落在这条名酒带的绵竹,酿酒历史已有四千余年,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以及东汉时期的酿酒画像砖等文物考证以及《华阳国志·蜀志》、《晋书》等史书记载都可证实:绵竹产酒不晚于战国时期。
盛唐华彩
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始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唐朝,百业兴旺,绵竹成熟酿酒技艺下诞生的“剑南烧春”(唐代,绵竹属剑南道而得名)倾动朝野。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对天下名酒记载道:“酒则有……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剑南烧春更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是绵竹酒文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另据黄葆真《事类统编》载曰:“为生春,《德宗本记》剑南贡生春酒。”
宋业为继
时至宋代,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酿制出“鹅黄”、“蜜酒”,其中“蜜酒”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被宋伯仁《酒小史》列为名酒之中。明代徐炬《酒谱》中记载:“西蜀道士杨世昌造蜜酒。”蜜酒鹅黄的出现,不仅形成了一个名酒系列,而且为中国文学史,也为中国酒文化史留下了千古美谈。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绵竹道士杨士昌的趣闻,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等许多文坛佳话蕴于其中。
在宋代,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同时还为南宋抗金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宋会要》记载:南宋初年,为了筹集军费抗击金兵,时任川陕巡抚处置使的绵竹人张浚从绵竹兴旺发达的酿酒业和大额的酒税上得到启发,于建炎三年(1129年)实施“隔槽酒法”,鼓励民间纳钱酿酒,次年便使四川酒税由过去的缗钱140万缗猛增至690万缗。此法前后施行了七十余年。这笔庞大的酒税收入大大缓解了南宋王朝军需困难,在抗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绵竹酿酒业为代表的四川酒业在这段历史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
明清中兴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导致了绵竹农业荒芜,经济萧条。依附于农业发达而产生的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受到巨大威胁。直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才逐渐恢复,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酿酒作坊。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绵竹县志》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厚,色洁白,状若清露。”乾隆年间太史李调元,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自谓“一笑市人谁知我,醉来高卧酒家楼”,并夸口尝尽天下名酒,是个十足的饮酒行家。他说自己“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清末,绵竹酿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绵竹商贸因此更为昌盛,出现了“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直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清诗人李锡命《咏绵竹》)的繁荣景象。
天下知名
历史跨入20世纪以后,绵竹酒业又有了一番新的风姿。 1911年,绵竹大曲首获四川省劝业会头等奖;1928年再度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12家大曲酒作坊的产品,又获四川省优秀酒类奖;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提供了多种产品送展,其中“恒丰泰”酿造的绵竹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一番轰动。当时一诗人曾为绵竹的酿酒家题词:“百里闻香绵竹酒,天下何人不识君。”据《绵竹县酒类调查表》记载:至1941年,全县酿酒作坊已多达200余家,产酒二百余万公斤。从1913年绵竹“义全兴”大曲坊在成都开店销售绵竹大曲,至1949年,专门经营绵竹大曲的酒庄、酒行、酒店已达50余家,绵竹大曲被称为成都“酒坛一霸”。而且还销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台湾《四川经济志》称:“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