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芒果
2025-09-11 23:01:18
明洪武小茶碗值钱。根据查询网上公开资料显示,明洪武青花瓷小茶碗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
甜甜的发带
2025-09-11 23:01:18
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形象颇为费解。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洪武一朝31年,与后世永乐间隔不远,而洪武之龙与永宣之龙大相径庭,尤其洪武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刻意而为,仅灵光一现。
明洪武 青花春寿龙纹梅
上海博物馆藏
凡文化现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后人未必能够充分解释。洪武猫脸龙的文化缘由,显然是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在改朝换代初期,多有尝试性的改革,需要传达新政权的信息,猫脸龙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也未可知。
明朝瓷器上的龙纹最凶猛的就是紧随其后的永宣两朝。洪武时期另有一类龙纹作品形象与之接近,从道理上讲时间也应与之接近。这批洪武晚期的官窑瓷器,龙纹概念清晰,无论模印还是描绘,形象上与永宣纹样相差无几,例如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盘,大英博物馆藏外酱釉里霁青印龙纹盘,这类瓷器以品质论为官窑无疑,龙纹形象与猫脸龙明显有异,具备了中规中矩的龙之形象,从另一角度反衬了猫脸龙的诡异。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随后的永宣时期,龙纹作品大增,形象日趋完善 。最为典型的是青花大器上的表现。
故宫博物院藏永宣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穿花龙纹扁圆瓶,景德镇永乐 地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龙之形象生猛,通身粗壮,四肢强健;趾甲较之元龙缩短,形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嘴钝如猪,俗称猪嘴龙;眼侧如比目,角齐如刀切,极少分叉;鬣毛丰满呈球状,怒发冲天,排列整齐;总之一派勃勃生机,反映出明初永宣时期的国力与国势。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景德镇珠山出土
宣德青花龙纹作品常见小件,碗、盘、洗一类,由于形式所限,龙纹姿态不一,居器物正中心者最为生动有力,如台北故宫藏宣德青花海水龙盘,龙腾空而起,身呈三弯,前肢反肘,龙首反顾,五爪呈风车状,是为永宣时期力度最大者。
明宣德 青花波涛龙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永宣时期龙纹形象为历史最为厚重时期,前期永乐龙纹不可避免地残留元代龙纹的痕迹,比如三爪流行,不见五爪;而后期宣德,继承了永乐的总体形象,只作了小处改进, 比如五爪呈风车状。经统计,带宣德年款的龙纹作品基本以五爪为主,罕见三爪,由此可见瓷器纹样的演进过程。
进入明中期,瓷器上的龙纹逐渐发生改变,以成化弘治作品为例,龙纹由永宣之凶猛向成弘之俊美转化。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盖罐,龙奔波于海水之上,尽 管身上也三弯,也翻肘向上,配上一副眼镜眼,总给人水中玩耍之相,不思进取。
明成化 斗彩海水龙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件弘治青花荷塘游龙碗,龙依然动态十足,但与永宣龙纹一比较,就知龙之心态,身在心不在,虽荷塘游鱼纹宣德朝常见,但鱼龙有别,弘治龙替鱼游于荷塘,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青花应龙纹出戟
故宫博物院藏
成弘二帝,于明中期执政共计41年。明朝经土木堡之变元气大伤,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能完全缓上来。成弘父子又生性懦弱,对江山社稷采取和平守势,龙也就如影随 形,只守不攻,仅维持皇帝形象罢了。
而紧随其后的正德皇帝,一反旧制,喜武厌文,让龙插上翅膀,翱翔天空。 有明一朝,翼龙形象基本只见于正德时期,故宫博物院藏正德青花应龙纹出戟尊,颈腹足三层均饰应龙纹,龙肩长翅,呈飞翔状,让龙之飞翔具体,不再抽象,算是正德一朝独特贡献。 应龙,民间说法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则为角龙。
《广雅》释: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相传大禹治水时,有应龙帮助,以尾划出江河引洪入海。故应龙为龙中之龙。
正德皇帝为明代最不循规蹈矩的君王,我行我素,天马行空,自封“威武大将军”。应龙形象在正德一朝大量出现绝非偶然,让龙生出翅膀不在于让龙飞,而在于让臣民看见龙能够飞,进而体现皇帝的意图。
明朝皇帝血脉至嘉靖帝拐了个小弯,前十帝都一脉相承,因正德无后,其堂弟被从湖北武当山请出,匆匆坐上宝座。嘉靖很长时间不适应这突变的生活,仍迷恋在童年的道教浸中,这对嘉靖一朝的瓷器影响至深。
嘉靖时期的龙纹至此变得粗率,有点儿找不到北的感觉,与其他道教相关的图案比,龙纹显得漫不经心,尤其大器上的龙纹本应该扭动身体,但嘉靖去掉扭,只剩下动,爪不再锋利有力,而如蟹爪一般松散,鬣毛如湿重的帽子,头方眼圆,嘴巴似能张不能合,看一看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纹罐即可体会。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类龙的表达则为兴奋状,如故宫博物院藏嘉靖五彩龙纹绣墩,座面龙为正面形象,这种正面龙自嘉靖 始。龙处于兴奋状态,一副首次登台演出的样子,四肢夸张如拉丁舞姿;器身龙披五彩,背之鳍与腹之蜃重彩勾勒,鬣毛如彩旗飘扬;这点与后世万历五彩某些龙纹作品近乎相同。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 五彩穿花龙纹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万历朝以后,明朝进入衰期。仅从龙纹即可看出征兆。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一对青花龙纹带盖大瓶,与故宫博物院藏同类作品一致,为万历御窑重器,仅此重器,依然可以看出国势衰微。龙纹在全器比例中明显缩小,有些把握不住空间的感觉;姿势依旧,由嚣张变为恐惧,尤其后肢有欲逃脱之感,让人观之心碎。
大明到了崇祯,气数已尽。尽管崇祯帝踌躇满志,但回天无术。看崇祯时期龙纹就会感到社会学的奇迹。
观复博物馆藏青花崇祯龙纹缸,龙老态龙钟,毛发细弱,观之如雪,似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史书说,明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这话崇祯虽未听说过,但他一定感觉过。否则龙纹不可能以这种凄凉之势向社会呈现,郑重传达即将谢幕的信息。
明崇祯 素三彩龙凤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崇祯 青花龙纹缸
观复博物馆藏
感动的爆米花
2025-09-11 23:01:18
明初时期的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所以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器很少,并且价格比较高。谢谢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 11880万 2016-06-23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 7852万 2016-05-30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莲牡丹 5520万 2016-06-23
明洪武 釉里红开光式 4098万 2016-04-07
危机的柚子
2025-09-11 23:01:18
上图为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从图中可以看出其青花颜色明显发黑。我参观过元青花文化展后,那靓蓝浓翠的青色早已深深刻在脑海里。而洪武之后的永宣青花,也在元青花的基础上日臻完美,青翠的颜色如宝石般鲜艳亮泽。为什么唯独过渡阶段的洪武青花却偏于暗黑呢。我一直觉得很奇怪,猜测可能是元末战乱造成青花烧造水平的倒退。不想最近看了高阿申先生的《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才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如此啊。
根据作者的观点“明洪武青花瓷的色泽偏于暗黑,其实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审美取向”。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瓷器有广泛兴趣的皇帝,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他把瓷器看作中国国粹。在御窑厂创立后马上对流行于元青花上的常规图案予以大刀阔斧的修改,诸如牡丹、菊花以及蕉叶、回纹等图案纹饰较元代变化很多,从而使洪武青花在装饰图案上截然有别于元青花。以明太祖为代表的中原统治者灭元夺天下之初便提出了“同讨夷狄,以安中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主张。建御窑厂,树本朝纹饰其宗旨就是要“破”元青花,“立”明青花。而一改元青花湛蓝的颜色,让其发黑发灰与立明青花这一方略是一脉相承的。青料发黑,可让画面更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使瓷器更具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洪武御窑厂奉命烧造的官窑器,是以青花是否“偏于暗黑”为质量标准的。也正是因为料色呈黑色或灰色的青花瓷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宠爱,才会深藏于故宫内,由皇家代代相传。
事实上洪武青花瓷依旧使用低锰高铁的进口钴料,而要让明明发蓝的青花料变成黑色,只有在温度偏低、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造成偏氧化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而偏氧化系火候失控所致,属烧造缺陷,要故意为之是十分困难的。与呈色稳定的钴蓝相反,以铜红料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呈色极不稳定,窑内温度和气氛稍有不当,釉色便向黑或灰色转化。而传世的洪武釉里红典型器全部为黑灰色,可以想见御窑厂正是利用了铜红釉易向黑灰色转化的特点,以釉里红替代青花来生产和制作“釉里黑”瓷器。无论是偏于暗黑的青花,还是釉里黑瓷器,都证实了洪武时期“尚黑”的审美情趣。
我想对于作者抛出的这一论点,专家们看后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一个古瓷器的业余爱好者,我只想通过广泛的学习来丰富自己,实在没有资格来讨论对与错的问题。我以为这个观点非常新颖也很有说服力,同时我更佩服作者思考问题的独到方法。当众多专家学者还在就事论事地从分析洪武青花的钴料等方面入手来解释青花发黑的成因时,作者却选择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把洪武青花瓷放到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从朝代更迭、文化回归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人们常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虽然简单,但真能走出来其实很难。想看到森林、见识庐山需要更渊博的知识,更宽广的胸怀。大概只有熟读历史、饱览文化典籍,才会鉴赏古典艺术之美,才能读懂艺术中凝聚的文化精髓吧。我今天学到的不仅仅是洪武青花瓷,还有治学的方法呀。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青花缠枝花纹碗明洪武
青花菊花四季花纹盘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1994年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的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冷酷的画板
2025-09-11 23:01:18
是。随着时代的传承,洪武朝的胎土,仍然延续元代的胎土而且大量地使用麻仓山的瓷土,仍然采用“二元配方”。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