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仿过汝窑吗?
明 成 化 官 窑 仿 哥 釉 碗 底 足 我前发一博文《我第一件藏品蒙了个汝窑》,把我这件仿汝窑球形尊亮给大家品评,其实发此博文时并未对这件汝窑进行深入查询,只是描述了它的特征,如此器“非裹足支烧”,底足涂有紫黑色的无光彩料等。并且认为这彩料除明成化的“姹紫”外,没有一种彩料如此料同色,由此认为此彩料如是“姹紫”,这件汝瓷为明成化所仿无疑,因为紫黑无光的“姹紫”是明成化朝独有的色彩,由此也可同时证明成化朝仿过汝窑。 由所查资料看,历史上仿过宋汝的朝代只有明代和清代。由资料可见,清代雍正、乾隆所仿各件汝釉瓷色泽虽各有不同,但都是或深或淡的天蓝带灰的色调,有极少泛绿韵的绿韵也极淡,都与这件瓷器相去甚远,绝不同类。至于明代,绝大多数资料都说,明代仿汝只有宣德一朝,连故宫博物院李辉柄先生所主编的《中国陶瓷鉴赏图典》上也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仿汝釉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而且终明一代,仅宣德朝有此品种。”收藏大家马未都也说明代只宣德一朝仿过汝窑,只网上另有极少的非严肃学术文贴提到明成化也仿过汝窑,但都是只一句话而已,既无实物资料,也无进一步的文字说明。在网上查成化仿汝,绝无,文字总是那一句话,因此成化仿汝或许没有完整可靠的标准器,或许只是一种猜想而已。当然,因无实物可考,像李辉柄先生马未都先生这样说也是应当尊重的严谨态度。 对我那件汝窑,根据它的色泽和釉面特征,我总认为它绝非新仿之物,并且也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肯定和鼓励,虽宋汝也有非“裹足支烧”汝瓷,但底足的涂料又使人不能把它列入宋汝之列,因为存世宋汝中未见有底足涂紫黑色涂料的实物,为此总想弄清它的根由。 近日查网上资料有了新发现,当我查到一件明成化仿宋哥窑瓷器时,眼睛豁然一亮,那件瓷器的底足竟涂有与我那件汝窑底足几乎完全一样的紫黑无光的彩料,它虽是仿哥窑,但有清楚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这就足够了,因为那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此后又查到成化仿宋哥窑的几件瓷器,看底足,有的较相似,有的则相差较大。这些资料的出现,基本就可认定我这件汝窑器为明成化所仿。这两件瓷器底足涂的彩料就是“姹紫”,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成化仿哥釉碗是成化官窑无疑,成化官窑既然把“姹紫”涂到了仿哥窑器的足圈上,在同一窑厂涂到仿汝器的足圈上就是举手之劳了。即是那紫黑色足圈涂料不是“姹紫”,也不防碍这瓷器的成化身份的认定,因为两件瓷器的涂料是相同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仿哥釉碗 上图碗的 底足 这样,成化仿汝窑就有了真实的实物认证,而不再是猜想,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因为这个瓷器成化身份的认定,将可能在中国陶瓷史上添上小小的一笔,确认成化仿汝窑的史实,并可使人们一睹成化仿汝器的真容。当然,这一结论真要得到瓷界认可,还要凭实物与成化仿哥窑碗进行严格的对比检验。 博客 仔细看 此与上面的底足图是拍的同一个碗足 明代仿汝窑传世出土都较少,并且只有宣德一朝有实物面世,宣德仿汝一般都有底款,开片较小且大小较均匀,釉色较透亮,而且釉面有宣德朝瓷器共同特征的橘皮纹。由所见和文字资料看,宣德仿汝窑只仿釉不仿形,器形多为明代常见器,似乎也不仿胎,有的用白胎施汝釉制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德仿汝蟋蟀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德仿汝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仿汝釉盘底足 从宣德仿汝瓷看,所仿汝器质量参次不齐,有精器,也有不少不成功的器皿,但都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底款,这说明了宣德仿汝由起步到成熟的技术进步过程。但即是宣德汝器之精品,它的釉质和色泽都没有这件成化汝器漂亮,宣德汝器色调多发灰,没有“雨过天晴破云处”的天青色那么靓丽。这件成化仿汝瓷开标准的细冰裂纹片,釉质莹润,天青色有绿韵,极为赏心悦目,如果把这件成化汝窑和北京、台北两故宫博物院馆藏宋汝相比较,就釉质和色泽而言它毫不逊色,二者难分伯仲,而且它造型独特,装饰手法独特,这件成化仿汝器可与那件成化仿哥釉碗相媲美,由此可见成化仿汝的高超技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成化仿哥釉高足杯 左图底足圈足涂深褐色彩料 有“大明成化年制”款 成化仿宋瓷的特点也主要是仿釉,也不太在意仿形,但成化朝不少仿宋瓷却在意仿“紫口铁足”,由于使用的胎很多都是白胎,所以“紫口铁足”只能在口沿和足圈露胎处涂上彩料代替,而且不同瓷器涂的颜料种类和颜色深浅各不相同,这是大部分成化仿宋瓷最大特色,有一些是只仿“紫口”不仿“铁足”,也有的只仿“铁足”不仿“紫口”,有的则是“紫口”“铁足”都仿。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说:成化时期,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习见器少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腴晶莹光可鉴人。釉色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 上海博物馆藏明成化仿哥釉斗笠碗 上碗的底足 上碗的口沿 我这件仿汝瓷,底足就是涂了黑紫色无光泽的彩料,它的成化身份确凿无疑,因为再也找不到在足圈涂这种彩料的朝代,这也就是耿宝昌先生所说成化朝御窑厂仿哥窑产品的“独特”之处,我这件虽是仿汝窑,但特征相同,也必为成化御窑厂所产之物。这件仿汝瓷使用的不是白胎而是淡黄褐色的胎土,近似于香灰胎,这说明成化仿汝是胎釉一起仿,也说明成化对仿汝瓷比仿其他宋瓷更重视。但仿汝却为什么把紫黑涂料涂到底足上,让人不得而知。是当时的窑工不知汝窑非“铁足”吗?还是为仿宋汝中有金箍镶足的那一类汝器?二者视觉色韵很相似。我这件汝瓷不是“裹足支烧”,虽宋汝也有非“裹足支烧”者,但我所见的明代宣德仿汝瓷和成化仿哥窑全都不是“裹足支烧”,这也进一步使我的这件瓷器更贴近了明仿。成化仿宋瓷一般都有款,我这件无款,可能的原因是足圈内汝釉的蓝绿色彩与青花色相近,不易分辨。而且由这件汝瓷看,成化仿汝窑釉色不太透明,如用成化朝使用的淡雅的平等青料写底款,釉下青花更不易分辨,这可能是此器不写款的一个原因。 另外,对这件瓷器不写款我还有一猜想。由上图可见,这件瓷器的装饰纹饰是窑工用手指在球形罐体上滑按出七个灵芝头样纹,这也使其内壁有凹有凸,这种装饰方法是绝无仅有的。这七个灵芝头纹中,有一个下方有一条诡异的滑按痕,它与灵芝纹完全无关,它由这一灵芝头纹下方一直斜滑到此器的腰部,非常怪异,这一定不是窑工的无意之为,而是有意为之,让人不得不思考窑工的意图。为什么要滑按出这条痕,我想可能是御窑厂窑工要使它成为不合格品而要自肥。因当时御窑厂的瓷器就很贵重。但御窑厂是皇家出资专为皇家制瓷的,御窑厂的每件产品都归皇家所有,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御窑厂器是不能为民间所用的,民间没有写“大明成化年制”的官窑瓷器,有则必为盗,所以窑工就不敢在这件瓷器上写款,以防带出御窑厂后引出祸端,不些款即是被发现,拿了个无款的次品罪责也轻。
“钧、汝、官、哥、定”是闻名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
哥窑 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
官瓷 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产品胎薄而轻,胎色洁白。白釉呈乳,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和北宋黑釉制品也是宋瓷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耀州窑是北宋时期执中国青瓷生产之牛耳的窑场,青中闪黄的色调是其特有,刻花技艺犀利刚劲、精湛高超,纹样线条宽厚,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在宋代同类技法中首屈一指。在有层次的化妆土上剔刻纹样是宋代磁州的一大特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其装饰风格。黑釉是宋代南北窑场的重要品种,其中油滴和兔毫是其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铁结晶形成的,成功之作很难得。
提起马未都,相信很多喜欢收藏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他可以说是收藏界的大佬了。他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收藏了很多的好东西,虽然说现在身价也挺高,但是他依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那么马未都这个人究竟收藏了哪些比较有价值的好东西?
其实他收藏了四件可以堪称是国宝级别的藏品,首先就是北宋的汝窑洗,说起汝窑,很多人都知道它在瓷器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预判出这个瓷器是非常的具有价值的,而且之前的和它同款的汝窑都卖了三亿左右,那么我们也可以知道他这个瓷器的价值肯定是非常的高,所以说,这个瓷器堪称为国宝是不错的。
然后就是宋代官窑长颈瓶,要知道,宋代官窑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官方背景的,而且一般来说,官窑烧制的瓷器水平都是比较高的,要知道官窑烧制的瓷器数量都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对于他收藏的这一个瓷器本身数量极少,又加上完好无缺,所以说自然价格不菲。有人说,他当年收藏这个瓷器的时候,花的钱仅用成本的1%,不得不说,他收藏的技巧真是极高。
再有要说的就是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狐,这个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仅此一件,由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价值是多么的高,虽然说它是明代的时候仿制的,但是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不菲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藏品。马未都这个人的收藏品真的令人赞叹。